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一季度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4.74亿元,同比下降12.5%(名义下降,下同),降幅比1—2月收窄2.5个百分点。其中,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由1—2月的下降1.2%转为增长0.9%。上半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52.34亿元,同比下降5.4%(名义下降,下同)。2020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54.79亿元,同比下降2.5%,降幅比1—6月分别收窄2.9个百分点,呈现持续好转态势。
从各地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泉州、福州、厦门位于前三位,1—3季度泉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10.24亿元,居于全省首位。从增长速度看,前三季度消费增长较快的有:福州、三明、莆田、厦门,其中,福州市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016.6亿元,同比下降0.6%,较上月收窄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其余五地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受新冠疫情和春节等因素叠加影响,一季度CPI同比上涨4.5%,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市场供需状况逐步改善,福建前三季度CPI比去年同期上涨2.9%,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由于福建省及时进行复工复产,物资供应充足,CPI涨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是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前三季度,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3%,涨幅比上半年回落2个百分点,肉类价格上涨较大,前三季度猪肉、牛肉、羊肉价格分别上涨77.2%、18.7%、13.2%。前三季度水果平均下降19.7%,主要因为今年福建芦柑、蜜柚等传统出口水果受国外疫情影响出口受阻,今年恰逢芦柑等水果大丰收,积压严重,导致价格下跌。非食品价格变动较小,前三季度,非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0.3%,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中药、教育服务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价格分别上涨2.8%和1.7%;受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影响,交通工具用燃料下降13.2%。
消费品市场持续好转。1—9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54.79亿元,同比下降2.5%,降幅比1—8月和1—6月分别收窄0.8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呈现持续好转态势。城乡市场降幅持续收窄。1—9月,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和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下降2.7%和1.0%,降幅比上半年分别收窄3.0和2.5个百分点。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1—9月,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1590.64亿元,下降2.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764.15亿元,下降1.0%。其中,9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87.45亿元,增长4.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2.94亿元,增长4.0%。
1—9月,全省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7.5%,增幅比1—8月提高0.1个百分点;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1.6%,增幅比1—8月回落0.1个百分点。在各项促消费政策推动下,居民对升级类商品消费需求持续释放。1—9月,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增长4.7%;9月当月线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8.6%。
2020年1—9月,福建省已实现网络零售额4247.4亿元,同比增长22.9%,高于全国增速16.9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升级,绿色环保和智能节能型商品旺销。1—9月,全省限额以上单位智能手机、手环、智能设备等增长56.1%,新能源汽车商品零售额增长23.9%,分别比上半年提高17.9个百分点和13.8个百分点,增幅位于限额以上零售商品前列。
面对新冠疫情冲击,福建省消费市场复苏向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福建省积极贯彻落实稳就业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强化稳岗就业举措,进一步加大减负稳岗扩就业的力度,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0%;全省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近十五万人,贫困人口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前三季度福建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7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增幅回落5.7个百分点。比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高4990元,在全国居第七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农村比城镇高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2:1,较上年同期的2.49:1缩小0.07。厦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排在首位。
面对新冠疫情冲击,福建省把促消费作为保就业保民生的重要抓手,出台了《福建省促进消费行动方案》。自2020年8月起,福建省组织开展以促消费行动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10日,福建全省参与活动的商家超过10万家,消费额达2900多亿元,有力提振了市民消费信心,激活了市场消费潜力。“全闽乐购”突出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成果丰硕。在线上,阿里巴巴电商平台设立“全闽乐购·汇聚福建”促消费专区,消费者可以用最优惠的价格购买闽货;同时,福建各地市领导纷纷带头直播带货,促进闽货销售。线下,福建省内重点商圈、大型零售企业、电商企业等促销力度空前,截至10月10日,全省各地累计发放“全闽乐购券”近485万张,发放金额8548万元,银联携手全省银行系统叠加1500万优惠补贴。“全闽乐购”促消费系列活动有力促进福建省重点商圈人气回升。数据显示,8月22日至10月10日,福州市东百中心营业额达3.77亿元,同比增长28.2%,大洋百货、大洋晶典营业额共1.51亿元,同比增长30%。此外福建省还大力发展夜色经济,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全省第一的福州市就是通过积极建设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市级夜色经济体验示范街区”,有力地拉动消费增长。
受疫情影响,人们的旅游观念也有了很大变化,近郊旅游、乡村旅游、自驾游、健康养生游增多。2020年国庆期间全省各大景区、旅行社推出“文旅消费优惠券”,加上高速公路免收费,在家待了九个月的人们旅游热情集中爆发。福建省有山有海有温泉,旅游资源丰富,近几年在实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战略中把乡村旅游作为重点产业来扶持,全省的渔村游、海岛游、森林人家等住宿条件得到改善,在国庆期间推出了上百场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主题活动。福建省旅游逆势增长,国庆、中秋假期期间,福建全省累计接待游客3928万人次,比2019年国庆假日增长5.5%,实现旅游收入340.8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国庆假日增长10.2%。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福州旅游人气超过泉州、厦门。福州是福建省三大城市中唯一实现旅游人数和收入正增长的城市,主要由于福州的滨海旅游开始崛起,近日开通的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而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来平潭旅游的人数接近百万,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旅游人士。
疫情虽然一度给消费市场造成了较大冲击,却也催生出各种新消费场景,培育出新消费模式,包括网上购物、直播带货、社区团购、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疫情防控期间,由于人们无法外出购物,无接触配送兴起。福州本地的朴朴、永辉超市等企业充分发挥了电子商务的独特作用,全力保障民生商品供应,日配送订单超30万单。近几年由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农村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农村电商蓬勃发展。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中国淘宝村、淘宝镇名单,我省441个淘宝村上榜,较上一年增加123个,数量排名全国第6位。2020年上半年福建省农村网络零售额1190亿元,比2019年增长23.5%,为应对疫情、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看,疫情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在逐步减弱,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变,但当前国际疫情仍不稳定,海外需求和供应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全省经济全面恢复仍面临较大压力,经济持续回升基础仍有待加强。在出口不畅、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时,应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提升城市消费,扩大乡村消费,发展服务消费,畅通国内大循环。随着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消费转型升级态势将会延续,居民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消费市场总体上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两个因素决定了必须发展数字化服务消费。一是国民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新基建的到来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各行各业都要向数字化发展,必须对商贸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推动零售行业转型升级,帮助零售企业降本提质增效。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强门店的信息化改造,打造新的流量入口来反哺线上,从而达到流通商贸行业升级。二是我国今年已建成小康社会,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物资要求,还有服务要求。特别是我国即将进入老年化社会,需要大力发展各种养老机构,支持发展社区居家“虚拟养老院”,此外,还要促进教育、医疗、托育、家政、体育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一方面企业产品下乡,着力挖掘农村网购消费潜力,促使电商在农村建设服务网点,鼓励城市连锁和超市向农村延伸,鼓励零售企业下乡,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另一方面,要建立起农产品销售体系,想办法把农产品卖出去,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升农村消费能力。因此要持续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鼓励与电商企业合作,挖掘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强品牌培育,特别是要加强农产品产业化标准化步伐,加快冷链物流建设。
一是打造中高端消费载体,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积极打造核心商圈。主要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通过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品质,增强文化特色和综合服务功能,提升辐射能级,打造核心商圈。坚持超前眼光、国际标准、福建特色,对商圈进行整体设计,积极赋予商圈智能型、生态型等新内涵,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实力。二是扩大升级信息消费,加快推出 5G 商用牌照。加快推进超高清视频产品消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给予补贴。
推动“全福游、有全福”旅游消费升级。完善旅游要素,健全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福建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有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越文化,还有红色文化,因此旅游要与文化相结合。此外,还要打造智慧景区,疫情控制的常态化要求预约错峰分时段旅游,因此技术手段要跟上。着力建设多层次、安全、低碳的住宿餐饮市场,建立健全住宿餐饮等乡村旅游和服务标准,加快建设面向大众旅游的商务、休闲、养生、康复接待基地。以美食城、美食街、酒吧一条街、海鲜城等特色餐饮休闲街区为依托,以节造市,打造“美食节”“旅游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日,促进住宿餐饮消费发展。
一是持续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加快补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道路、通信设施、冷链物流仓储等方面建设短板。二是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对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环保的产品实行强制性认证。三是进一步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净化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