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萍, 王 轩, 庞 琳
(河北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天津 300401)
高等教育课堂育人功能的发挥程度、育人资源的利用情况与立德树人的成效紧密相关。建设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以专业课和通时课为辅的“一体两翼”的课程格局,使各类课程共同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入课堂,发挥教育功能,是新时期高校德育的时代使命,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课程思政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围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索实践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热点。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高等院校要把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课程观,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加以认识,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到每门课、落实到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首先在上海各高校展开试点工作,迄今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思政专业课、通识课、选修课为辅的同心圆教学体系模式。继上海之后,山东、河北等省份相继加快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的步伐。河北高校正加快出台实施方案和配套的具体工作措施,开展以培养方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建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面向教师展开培训。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叫“通才教育”,旨在引领学生认识不同学科的内容,站在开阔的视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跨专业贯通融会,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知识丰富全面的人才。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识教育的重要价值已得到高等教育界的公认。
就功能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的实施理念有所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相比之下,通识课属于隐性的思政课程,通识课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理念和内容需要凭借对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解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观点等“大道理”融入和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经验、人生经历中去讲授,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故事吸引人,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入脑入心的目的。在通识课中同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建设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大势所趋。“艺术散步”是2019年河北工业大学首批重点打造建设的八大类通识课程之一,是为本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团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力图挖掘艺术专业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索如何融合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知识传授与以价值引导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其他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艺术散步”课程对象为全校的理工科本科学生,是在学生立足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带领学生通过对艺术的提问、思考,使其走近艺术,消除艺术与非艺术专业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培育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与敬仰之心,引导学生在领略经典的过程中学会思辨,在实践创作过程中体会创意和创新,探寻一条美育实施的新路径。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为基础,以建立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为目的,把艺术理想、人文素养、审美情怀、道德养成、创新意识等理念融入教学之中,以期襄助大学生培养艺术思维能力,提升艺术修养。
课程共设计“从美的本质到艺术的本质”“走进自我确证的艺术世界”“崇高与优美,气韵与意境的审美差异”“色彩的解放与人性的解放”“艺术的现实与艺术的真实”“美丑与是非”“艺术与生活”“艺术创意思维与表达”8个模块22个小专题。课程在艺术理论释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走近艺术,洞察艺术品的鉴赏准则,了解东西方艺术差异,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与个性,感悟艺术之美。带领学生认识审美是高级形态的人生实践与境界,从价值观层面引导学生摆脱狭隘功利和低级趣味的羁绊,为培养有创意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新的思路。
考虑到本门课程所面对的是理工科专业学生,课程组从理工科专业的具体情况出发,分析什么样的艺术内容学生爱听,什么样的思想政治内容抬头率高,怎样让学生主动接受和乐于接受课程思政的内容,摒弃相对严肃、缺乏趣味性、非思政专业的老师不容易吃得透、拿得准、教得好的思政理论,将打造具有“艺术范儿”的课程思政作为通识课的改革方向。“艺术散步”课程着重从中外艺术史中挖掘新鲜感强、贴近学生生活、能触动学生兴趣点的思政教育素材,使思想政治内容与艺术内容自然融贯。赫尔巴特曾言:“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3]177艺术的魅力使得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接受水到渠成,从而饶有兴致地参与其中。思政内容与通识内容以画龙点睛、隐形渗透、元素化合的方式相结合,避免了声嘶力竭地喊口号,做到了寓教于乐。学生从艺术通识课中更深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树立政治意识、家国观念、文化自信,认知科学精神、工匠精神,逐渐明晰艺术服务于人民的理念,于潜移默化中更加认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艺术观。这些从人文角度对学生自身专业有益补充,都会影响到年轻学生对自己职业前景和未来道路的规划。
一般而言,通识课的设置目的包括提高人文素养,获得实用知识,发展科学兴趣,获得人生指导等方面,其中提高人文素养为通识课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多数教师和学生的共识,这也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相一致。目的决定方法,“艺术散步”课程组在完成一定量的通识课教学任务之后,对全校讲授通识课的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有超过68%的教师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87%的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重点考虑学生的接受意愿,其中71%的教师在课后就授课模式方面的问题与学生有所沟通和讨论。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得到充分调动,不利于学习目的的达成和个体潜能的发挥。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课题组注重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程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设置为艺术实践环节,实践以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进行。整个互动模式下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多维度、多元化、多样化的互动所激发,学习由被动填鸭转换为主动思考,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实效。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的提升也有赖于艺术实践,学生需要在动手中获取相关的感受和技艺。比如在陶艺制作实践中,在陶坯的烧制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产生断裂、瑕疵、不完美等情况,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这正如青年人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正是种种类似的挫折和失败磨炼了青年人的意志。唯有在不断挑战中沉心静气,学生才能真正进入到艺术的世界。在教授绘画中色彩的使用与情感表达的关系时,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让学生自己亲自接触颜料去搭配、晕染、表达和体会,以“看”为引入,以“做”为途径,以“思”为纽带,以“悟”为目标,通过创作塑造学生的艺术情感和态度,激发其自身对艺术、生命的反思,这往往比单纯的思政教育更加有启示意义。
课程设置的多数艺术实践是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展开互动合作学习,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协作的能力。在欣赏与互评彼此作品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审美素养和情操,增强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实现了主体性发展。
在课后,学生与老师可以通过学校的河工云学习通APP教学平台进行互动。教师借助平台上传PPT课件和录制教学视频,帮助学生课后复习回顾。另外部分精选视频注重思政内容的拓展,如中国山水画欣赏的部分,在带领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思维模式、空间手法和审美特点的基础上,更着意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中国传统艺术。带领学生领悟中国艺术的智慧,环环相扣做到体悟文化、滋养心性、由技入道,传承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粹。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平台的讨论区留言,与教师保持高效互动。互动中重复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会被定期汇总,引入课堂做进一步探讨。
要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与通识课融合的建设工作,首当重视的是修订教学大纲。修订大纲应将价值导向与知识导向相融合,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揭示各个环节的思想教育因素和立德树人的功能。系统梳理原有的通识课教学方案和重点章节,及时注入并合理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明确课程思政教学要求和融入点,并体现于教学大纲之中。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落实课程思政,把大纲明确的思政点与艺术实例相结合,拉近课堂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把“大道理”融入青年学生的切身体验中去讲授,采用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尝试从哲理的角度去思考和解答自己关心的艺术和人生的问题。课程组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原则,将学生课堂对思政点互动的参与度和作答情况作为给定平时成绩的参考依据。
增设外出考察实践是考核方式改革中的重要部分。“艺术散步”课程内容与文化历史联系紧密,教师带领学生追寻历史的脚步,通过对不同时期风貌各异的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分析,探讨东西方不同时期艺术作品背后所蕴藏的时代价值观,进而追寻在当下时代背景下真正能够感动人心的正能量。教学的过程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切身感受,所以教师会定期把学生带到博物馆、艺术馆、中国园林中去学习、感受。学生返回课堂后,其提交的考察报告也将作为结业成绩的一部分。
占总成绩60%的期末成绩,摒弃传统的闭卷笔试。课程组设置“青春·梦想”“诚信·学术”“校园”等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备选下发,让学生自由组合结成小组,挖掘思想主题,组织素材,撰写文字稿,结课集体汇报。每一组的汇报结束后,由其他各组同学共同讨论,给出相应评分,各组评分按照比例计入期末成绩。这种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合作探讨中潜移默化地将通识课传递的思政理念借作品以表达。同时这也显著提高了网络时代习惯流连于自我世界的青年人的集体凝聚力和团体合作意识。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在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指出,目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已进入提高质量的升级期、变轨超车的机遇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本科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4]。“课程思政”与通识课结合进行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建设有温度、具情感、有灵魂、接地气、充满育人元素、令学生真心接受并从中受益的一流课程,实现通识教育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同时通过这样的探索,积累典型教学经验,打造思政素养过硬的专业课教学团队,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为其他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