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自强之路

2020-02-26 09:14陈先军
惠州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报学术

陈先军

(嘉应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梅州 514015)

2017 年2 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示认定我国学术期刊有6449 种[1],《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发布:“2017 年底,我国科技期刊已达5052种”[2],2016年,乔家君在《中国高校学报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说,我国高校学报有2508 种[3]。从这些数据表明,高校学报是我国学术期刊和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科技期刊指的是科技类的高校学报,也即是高校学报中除去社会科学类的高校学报。但近年来高校学报受人诟病不少,批评了高校学报发展中的一些不足,而陈浩元等人用事实和数据论证了高校科技期刊所具有的功能、作用和影响力来反驳批评者的偏颇{4-5],并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高校学报:“高校学报是一大类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学术刊物,它固有的特殊功能是其他科技学术刊物无法完全替代的,我们不能机械地用衡量国际化期刊和社会上专业性科技期刊的标准去评判它;不同层次的高校需要水平与各自层次大致相应的高校学报,而这种需要正是高校学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4]”。在此事实和观点的基础上,尝试论述探索目前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自强之路。

一、把握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革新机遇,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16 年5 月30 日,习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6]”。2017年1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丰富职称评价方式”“下放职称评审权”[7]。2016年5月17日,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8]。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要“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化学科建设绩效考核,引领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9]”。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些新时代的方针、政策、思想、理念、意见、主张、方案、举措等等是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革新机遇,它给高校科技期刊的自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有助于高校科技期刊一流稿件的回归,有助于高校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的强大,有助于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在高校各部门中地位的提升,等等,为高校科技期刊自强发展注入内在的正能量,提供丰厚的内容资源,获得更强的发展动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高校科技期刊应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时代与政策给自己的红利,调整办刊理念和发展理念,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借机趁势创新发展,走出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困境,获得新的生机和局面。

二、不忘创办高校科技期刊的初心,提升高校科技期刊的办刊特色

1906年东吴大学《东吴月报》创刊,是我国最早的高校学报,其创刊号《学桴》的办刊宗旨是:“以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知识”[10]。1915 年12 月创刊的《清华高校学报》发刊词说:“高校学报者,交换知识之渊薮也……苟以此册与各界各校所出之伟著,互相交换,互相观摩,则此后诸君子之学识,日以增进,而本报亦继长增高,益求完备。高校学报之称庶能名副其实欤?”1919 年创刊的《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说:“交换知识之机会……释校外学者之怀疑”[11]。1998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高校学报管理办法》中把高校学报界定为:“高等学校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2]”。1998 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高校学报刊登的稿件2/3 以上应是本校学术、科研论文或信息”[13]。由此可见,高校学报被定位为是展现自家学术成果,向外交流学术的最佳平台和工具,这就是高校学报的初心,当然也是高校科技期刊的初心。在这一初心定位引领下,高校学报“在学术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14]”。然而,近年来中国科技期刊(包括高校科技期刊在内)优秀稿件严重外流是不争的事实。在2014 年11月召开的第10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的发言语惊四座:“我国每年产出数百万篇学术论文,90% 以上的高水平论文投向了国外期刊[15]”。2018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在一次会上说:“我国SCI 和高被引SCI 论文的发表量都非常大,但遗憾的是,有95%的论文发表在海外期刊上,现实非常严峻”“希望更多高水平论文发表在中国期刊上”[2],这是中国科技期刊工作者的心声。就高校科技期刊而言,目前有部分高校科技期刊,发表本校师生的论文的比例还不到30%,如《中山大学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年全年发表论文147 篇,第一作者为本校师生的稿件仅39篇,发表本校师生的论文占总发文数的比例还不到30%[16]。陈浩元指出,高校学报当以发表本校师生的论文为主,否则便是名不副实[4]。这就是说,近年来高校科技期刊偏离了初心定位,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不忘创办高校科技期刊的初心定位,把论文发表在高校科技期刊上。

令人振奋的是,近年来,相关部门、机构、人士越来越认识到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表在祖国的科技期刊上才是振兴中国科技期刊的自强之路,例如,“第七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第二十次会议决定,从2019 年起,要求院士候选人10 篇代表性著作中,至少应有一篇在中国优秀期刊上发表。”又例如,2016年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由原来的“限填20篇,其中国内期刊论文不少于5篇”改为“限填30篇,其中国内论文不少于10篇”[17]。高校科技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高校科技期刊不忘初心,善于抓住发展的革新机遇,同时编辑要精心组稿、改稿,把本校特色专业的好稿争取发在本校学报上,办出本校特色。由此,高校科技期刊的稿源质量和高校科技期刊的地位就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结合高校自身的地域优势、科研政策、师资力量和学科特色,从而提升高校科技期刊的办刊特色和影响力,同时也将会改变高校学报“与高校的地位极不相称”[18]的状态。

三、解决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身份的焦虑,培养数字化编辑人才

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前主编鲁宾斯坦(Ellis Rubinstein)认为,一流的期刊需要一流的人员:高素质的编辑和审稿人是提高期刊质量的重要保证;同时认为,编辑应该是学有所长的科学家,能发现好的稿件并处理有关问题[19]。由此可见,解决高校科技期刊的稿源问题和与高校地位相称的问题的同时,也应注意解决高校科技期刊与其编辑素质相匹配的问题。这就涉及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身份的问题。笔者认为,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那么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就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加强,因而影响高校科技期刊的自强发展。

目前,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身份很尴尬,都是高校和新闻出版的边缘人,高校认为是编辑而不是教师,新闻出版认为是编辑但更是教师,因此不能引起两边的足够重视。而高校科技期刊编辑更认同自己是高校教师。但定岗定编制度实施之后,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只能走编辑出版职称系列而不能走教师职称系列,硬生生切断了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原本的专业发展之路,也硬生生切断了其可以的高校教师身份,结果使得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被甩在学术界之外,其学者身份被剥夺。可是,高校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是学科专业性很强的学者的工作,这就意味着容易被认为是编辑出版的外行做着学术界的内行事,势必得不到学术界的接受和认可。因为高校科技期刊编辑的教师身份的丢失而导致失去了学科专业上的审稿权。事实证明,失去审稿权的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是很被动的,积极性不够高。这些事实和现状都不利于高校科技期刊的工作开展和自强发展。因此有必要重建高校科技期刊编辑的身份,使其身份明朗、清晰,且有相应的地位,这样创造条件才能更好地明确和促进高校学报编辑素质的提高。

早在1985 年卢嘉锡院士就指出:“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尾,也是龙头[20]”。可见高校科技期刊的重要。高校科技期刊是为高校师生发表学术成果的平台,这就必然要求高校科技期刊的主编和编辑应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优秀学者。颜帅早就认为,“编辑不是大学一毕业就能当的,他应是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后才能当的……学术编辑也不是编辑学校或大学编辑专业可以造就的”,并倡议“真正的编辑都应由学者来当……真正意义上的编辑恰恰应是‘半路出家’的”[21]。由此可见,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回归学术界,回归高校教师的身份,做学者型的编辑。所谓学者型的编辑,就是高校科技期刊的编辑首先是编辑出版专业之外的某一学科领域的学者。只有这样的学者担当高校科技期刊的编辑,高校科技期刊才有高度,才有视野,才有活力,才能引领学者和学术的发展。

同时,从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媒体融合的发展角度看,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术内容的呈现方式和传播渠道都很重要,因此,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应该掌握一定的数字化技术,因此要有信息感知能力,策划能力和技术能力。信息感知能力要求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要有大数据分析意识及能力,对学术信息敏感,对特色栏目相关的信息资源善于分析、开发、利用,从而成就自己的栏目特色。策划能力要求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能够及时关注国家政策热点、时事热点和学术热点,从而主动去约稿与热点有关的稿件或策划相应的特色栏目(比如当前可策划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特色栏目),从而提升刊物的特色及其影响力。技术能力要求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能够熟练运用期刊采编系统、网刊发布系统、HTML语言以及多媒体出版等技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进而形成一定的风格与特色,例如,利用数字出版平台的优先出版功能缩短出版周期;利用新媒体技术,分别建立与作者、审稿专家和读者的互动体系;利用技术优势,挖掘、发现好的作者和审稿专家,了解他们的学术动向,调查、了解和及时服务读者的需求。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科技期刊应该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培养能够与科技期刊发展相契合相适应的高校科技期刊编辑。

四、盘活高校科技期刊生态资源要素,守正创新,批判性审稿编辑以提升论文质量

我国的科技期刊是由各个系统、各种类型、各种层级的期刊构成的期刊群落,像生物群落一样,高校科技期刊在这个期刊群落中占据着自己的生态位,而高校类型的多样性和层级性决定了高校科技期刊的多样性和层级性,形成高校学报金字塔结构的群落。

针对“中文期刊饱受优秀稿源外流和优秀人才流失的双重之苦”和“目前的政策利好明显偏向于英文期刊”的现状,游苏宁、陈浩元认为“只有在夯实处于中国科技期刊金字塔中下部的中文期刊的基础上,举全国之力择优资助一部分处于金字塔塔尖的、有发展潜力,尤其是报道我国优势学科科研成果的英文期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22]。就高校科技期刊而言,除了国家政策上的引导和支持外,高校科技期刊人要不忘初心,牢记科技期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23],摆脱“唯SCI 论”、影响因子定高低的局限和束缚[24],积极探索适合国情、适合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评价机制,努力办刊,推进高校科技期刊的自强发展。

首先,高校科技期刊人要深刻认识到,高校科技期刊是高校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高校类型的多样性、层级性及其历史传统和地域特色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科技期刊的多样性、层级性和特色优势。因此,高校科技期刊首先应立足于本校,依据本校所属系统、类型、层次的特色优势,充分挖掘和盘活本校的学科特色优势、地域特色优势和历史传统优势,以及高校学报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有所为有所不为,守正创新,专注特色化的发展。

其次,高校科技期刊人要深刻认识到,高校科技期刊编委队伍和审稿专家队伍是高校科技期刊自强发展的两翼。如果其中一翼质量欠佳使其功能发挥不到位或处于“休眠”状态,那么高校科技期刊就难于飞得更高更远。因此,无论是目前状态下的高校科技期刊还是学者型编辑形成基本格局下的高校科技期刊,都应该高度重视建立平均学术水平高于作者队伍的编委队伍和审稿专家队伍,盘活其内在资源,激活其羽翼功能。在这方面,一些高校科技期刊已经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和经验,例如,《中国有色金属高校学报》“编辑部遵循学者化原则、学术影响原则、开放性原则、学科平衡原则、责任原则和动态原则遴选编委”“遵循专业对口、客观公正、评鉴准确、反馈及时、条件适宜、动态调整、地域交叉、实行回避原则选聘同行审稿专家”[25]。《金属高校学报》[26]、《航空高校学报》[27]邀请编委担任执行主编承担专栏/专刊的组稿、审稿等任务。事实上,只有组建好了高水平的编委队伍和审稿专家队伍,与他们打成一片,高校科技期刊人才能游刃有余地开展如下工作:一是向编委队伍征集选题计划,组约热点、重点、前沿稿件;二是跟踪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向课题主持人组约稿件;三是参加行业、专业高端学术会议,走访实验室,向专家、学者、一线科研人员组约稿件。这样盘活高校科技期刊的资源要素,高校科技期刊才能活起来。

再次,高校科技期刊人要深刻认识到,创新是学术论文的灵魂,是高校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生命线,也是底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表示“无论传播形式如何改变,内容价值始终是期刊的生命”[2]。学术论文没有创新就没有学术质量可言,就容易沦落为被人诟病的“学术垃圾”。因此,高校科技期刊不管处在金字塔的哪一生态位,高校科技期刊人都要守住底线,守正创新,“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12]”。为此,在笔者看来,关键要求高校科技期刊人要有问题意识和创新判断能力,两者是紧密关联的。这里的问题意识主要是指选稿、选题策划的问题意识和审稿的批判性问题意识。高校学术论文研究的问题大致有:开创性问题(视野、对象、领域),发展性问题(继承,拓展,推广),完善性问题(纠错,修正,改进)三类。从这三类问题的细分细察中,我们可以从中判断和把握到论文创新的类型(问题创新、方法创新、结论创新)和程度。因此,高校科技期刊人必须练就对论文创新判断的“狠毒”目光,以守住学术质量的底线,确保质量第一的原则,稳中求进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

同时,高校科技期刊人要启动“审稿、编稿的批判性问题意识和技能”以加强判断和把握论文研究内容的深度和精度、论证的逻辑严密性和科学性。尼尔·布朗和斯图尔特·基利的经典著作《学会提问》认为,批判性的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28],针对如何提出正确有效的关键问题,笔者从科技期刊编辑的角度归纳了全书传授的批判性提问的技能,笔者称之为“审稿、编稿的批判性问题意识和技能”:一是了解论题和结论,即论题、结论是什么?二是分析理由和逻辑。理由是什么?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三是检验论据和语言。证据的效力如何?有没有替代原因?数据有没有欺骗性?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哪些词语不明确?毋庸置疑,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需要有批判性思维,需要掌握批判性提问的技能。尤其是在审稿和编辑活动中,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提问的技能有助于科技期刊编辑评估、筛选优质稿件,进而编辑优化稿件质量。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报学术
科技期刊的分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科技期刊的分类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