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纤,陈 杰
(1. 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2. 山东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济南 250100)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中》①收藏了130 多种唐代墓志,该书不仅对这些墓志拓片做了简单介绍,而且附上了拓片对应的释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由于石面残泐、文字异体讹化等因素,《汇编》中给出的材料释文存在一些疏漏之处。本文就其中部分可考校之处,提出补正意见,兹分条列举于下。
原释文:“未搏九萬之風,忽見三千之日。”
按:《汇编》释文中“未”后为“搏”字,“搏九万之风”文义不通。复查原拓,该字作,字形微泐。根据残存轮廓,结合前后文内容,复原该字轮廓,应该是“抟”字。从字形轮廓看,该字的右边更接近“專”,在碑刻文献中,“專”与“尃”常常相混,不易区分,“摶”既是“抟”的的异写,也是“搏”的异体,具体是何字,应该结合文义判断。在此墓志中,应该是“抟”字,这里“抟风”引用了《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的典故。“未抟九万之风” 是对墓主未实现壮志就逝去的惋惜。其他文献中也有此典故的用例。唐钱可复《莺出谷》诗:“抟风翻翰疾,向日弄吭频。”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八:“纵辔诚亏于远到,抟风勉屈于卑飞。”明张四维《双烈记·寇逸》:“夹攻里外施英勇,看他鹏翮怎抟风?”另外,在《唐代墓志典故误释文举证》中对“抟风”[1]一词也有相关讲解。因此,根据字形轮廓,结合文义及文献,释文中的“搏”应该为“抟”字。
原释文:“德興時進,補隨氣奕。”
按:《汇编》释文中“德”字后为“興”,“德興时进”意义较通畅,但与后文“补随气奕”不对应,复查原拓,“興”字作,字形微泐。 根据残存轮廓,结合前后文内容,应该是“與”字。碑刻文献中,“興”、“與”的写法较接近,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上半部分,当两字不易分辨时,应结合文义判断。此句中,“與”和“随”皆为动词,意义相近,两字对应。另外。《西安碑林新入藏唐〈赵有君墓志〉小记》中的释文也将其释为“德與時進”。此处“興” 当为“與”,文义通畅。
按:《 汇 编》释 文 中 “ 厚 载” 前 一 字 写 为“”③,原拓为,未给出规范转写字,今按当为“蹐”字。其他墓志中也有相关用例,如:《大唐故平凉郡都尉史公(索岩)夫人安氏(娘)墓志铭并序》:“蹐厚載以長號,仰高旻而泣血。”[3]274其中“蹐”作形。《唐故游击将军虢州刺史直中书省史公(訶耽)墓志铭并序》:“蹐厚載以長號,仰高旻而雪泣。”[3]285其中“蹐”作形,拓印模糊,但字形轨迹仍可见。另有相似字形“塉”字形,《敦煌俗字典》中收[4]字形,《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中收[5]275字形,据此并结合例句中拓片字形,我们推测字演变线索如下。“蹐”字右边“脊”的上半部分变为,然后上面的四点横向结合变为形,“人”字形再拉直为两条横线,形成形;“脊”的下半部分则变为“日”字形,碑刻文献中也存在“日”、“月”字形构件通用的例子,如:《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间”下收[5]292字形,“涧”下收[5]294字形。其他文献中也有相关用例,《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跼;谓地盖厚,不敢不蹐。”碑刻原文中,“蹐厚载”与“仰苍旻”相对应。
原释文:“東臨黃柚,西望長流。”
按:《汇编》释文中“黄柚”一词用在此处不合文意,复查原拓,“柚”字作。根据字形轮廓及结合墓志内容,应该是“岫”字。“黄岫”意为“黄山的峰峦”,用在此处文意畅通。拓片中“岫”字左边应该为“山”部,其下半部分的笔画疑为刻写过程中误刻所致,刻写者先刻为了“木”部,然后在上半部分加重刻痕,改为“山”。“黄岫”和“長流” 对举,文意畅通。其他文献中也有相关用例。唐李敬方《题黄山汤院》诗:“楚镇惟黄岫,灵泉浴圣源。”《史氏墓志》:“岩岩远岫,浩浩长源。”[6《]唐故潞州潞城县申屠君(行)墓志》“前瞰神羊之岫,五龙通鸟道之川。”[7]
原释文:“樞衣□道,才為時最。”
1. 原释文:“子男居秩,□旐馳軒。”
2. 原释文:“匍匐□天,忿窮拊地。”
3. 原释文:“調諧宮□,德合商徵。”
原释文:“灼灼含曜韜其明,汪汪不濁□其清。”
1. 原释文:“翦錯貞瑉,敬□懿德。”
2. 原释文:“□□兮聲振□,公傳芳兮□平吴。”
1. 原释文:“曾□義順,右光禄大夫。”
按:《汇编》释文中“曾义顺”意思不通,复查原拓,“曾”后有一空格,由于泐化严重,该字字形轮廓几乎不可见,结合墓志内容,应该是“祖”字,可以补上。“祖”与前文组成“曾祖”,后文有“祖元恺”、“父思庄”,文义通畅。其他墓志中也有此用法。《汇编》第330 页唐开元十年《韦晃墓志》:“曾祖万顷,隋秘书监、开府仪同三司。”《汇编》第375页唐开元十七年《和善墓志》:“曾祖德,隋豫州司马。”《汇编》第453 页唐天宝三年《韦正己墓志》:“曾祖琬,潞王府司马、赠礼部尚书。”
2. 原释文:“父思莊,右□吾將軍。”
1. 原释文:“始偶酆城之劍,先孤葉縣之□。”
2. 原释文:“祥鸞且□,采□知□。”
1. 原释文:“君稟质岐嶷,體□温雅。”
2. 原释文:“望□□□□□,□空堂而飲淚。”
原释文:“□山桂白,王孫攀折之郊;大谷梨紅,張□□□之池。”
1. 原释文:“琳為社稷之器,孟康表之而豈慚;寔為謀□之□,黃瓊薦之而莫愧。”
2. 原释文:“所謂黃公衡降吳而不可,始踐儀同;霍去□絕幕而論功,初為驃騎。”
原释文:“□□嗟歎,□骨無□。”
原释文:“□子男之印,驰令长之车。”
原释文:“元□既興,棟樑斯設。”
石刻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研究石刻文献的成果也越来越多。但由于时代久远,石刻磨损泐化以及字形演变等因素,石刻中有些字难以辨认,这给相关方面的研究造成了困扰。本文对《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墓志汇编·中》所录释文中一些处理不够准确的地方提出了建议,希望能为阅读和使用此书的学者提供参考。
注释:
①西安碑林博物馆编、赵力光主编:《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中》,北京:线装书局,2007 年。以下简称《汇编》。
②“一三〇《韦晃墓志》”为此篇墓志在书中的编号及目录题名,“332”为此篇墓志释文在书中对应的页码,后同。
③《汇编》中此字按原拓字形摹写,未给出规范转写字,所录字构形理据不明,本文归为“误释”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