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华
(邵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面对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就业工作,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指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选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1]。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800万,为了实现大学生稳歩就业,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笔者却在今年某院校的医卫类招聘现场上,发现了一种怪现象:来应聘的医卫专业大学毕业生很少,甚至有个别专业没有毕业生来报名。招聘单位的人事部人员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医卫专业大学生怎么了,找工作一点不积极,难道他们都找到工作了吗?”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冷场”现象呢?笔者通过走访调研,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主要原因是毕业生就业意识不强,就业能力不足。
就业的含义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劳动者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进行的务工劳动。就业必须符合法定年龄内、获得工资报酬、劳动时间三个条件。就业意识是指劳动者个体对即将务工劳动的内容、工资待遇、社会意义的认知,包括就业能力的自我认知以及对职业岗位的向往和把控。就业意识是劳动者个体就业计划制定和决策的前提。它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其实质包含三个方面:就业认知、就业理想和就业价值观。就业认知指的是劳动者个体对自身、社会、职业和岗位的认知,它是劳动者个体获得高质量就业的基石,也是实现就业理想和实践就业价值观的基石。就业理想指的是大学生依据就业认知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进行规划和设计,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最心仪的理想职业。就业价值观指的是大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追求,它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在职业上的体现。
在计划经济为主的年代,全国各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都是由国家包分配,其就业宗旨是服从组织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时就业指导教育没显得那么重要,也没有开设就业指导课。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人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几十万增加到如今的800多万。市场经济的快速运行,就业“铁饭碗”的打破,使就业指导教育在高校显得越来越重要。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就业指导处的成立是为了高质量地保证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就业指导需要:预测要求就业的劳动力资源、社会需求量,汇集、传递就业信息,培养毕业生劳动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就业指导教育是通过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就业认知、就业理想和就业价值观的教育,包括就业政策导向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根据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全国各医卫类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针对医卫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其就业岗位特点、社会环境、形势与政策、法律法规、择业技巧等各个方面予以全面系统的介绍,给予他们就业指导教育,从而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提升其就业能力。医卫类学生的在校学制时间要比其他专业长,因而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掌握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调整学生的就业心理和择业观念。要教会学生在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生产实习的同时,发现就业机遇。学校要实现“学校—医院”合作模式,扩大医学生实习和实践渠道,搭建基层就业平台。要建立医学生“生产实习—拟就业体验”模式,将医卫类学生的实习安排在有实习条件的各级医疗单位。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强就业能力,为日后的“先就业后择业”做好思想准备,以实习来带动就业。
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课,更是一门造就大学生“灵魂”的课,事关理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做什么人”和“为谁服务”等这些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其最本质的目标是让青年一代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使他们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善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执政理念,要充分有效地宣传党的发展历史,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2]。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整个社会对医学教育者及从业者都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俗话说“医者仁心”,因此,当下高校医卫专业的大学生除了学习通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还专门学习了与医学相关的医学发展史,以及传统医德、生命哲学、医学伦理学等人文素质通识课程。为了深化“课程思政”改革,落实“三全育人”原则,医卫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全体任课教师要注意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强调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切实把每个医学生培养成敬畏生命、尊重患者、有仁爱之心和高尚医德的健康守护神[3]。
笔者就大家关注的医卫类大学生就业意愿、就业价值观、就业前景问题,走访了某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与一些医卫类大学毕业生进行交流,主要对象包括即将毕业和已经毕业但尚待业的毕业生,总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医卫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认识不足
对于医卫类大学生来说,其大学入学时高考分数比大多数专业分数相对要高一些,医卫专业特别是临床专业比其他专业学制要长,找工作时学生所抱的期望较高。根据走访和问卷调查,很多医学生不是很了解我国医疗体系和医卫人才需求的现状,因而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国家医疗体系及卫生机构日益完善,各级医院人才队伍不断优化,二、三级医疗单位规模不断扩大。在社会对于高质量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增大的背景下,全国高等学校医卫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走向成了热门话题。从今年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来看,预防是将来医疗卫生发展的主流,国家医疗卫生事业主体将逐步向基层卫生保健单位转移。但目前以公立医院为主的三级医院仍是公民治疗疑难重病的主战场,县级公立医院和民营资本的一、二级医院是基础病人的主要就医场所[4]。据调查,某校医卫类大学毕业生95%以上把初次就业单位定在三线以上城市的三级医疗单位,5%的毕业生不太情愿到县城的二甲医院工作,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单位是绝大多数毕业生不想去的地方。正因如此,医卫类的某些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堪忧。
2.专注于考研或考公务员
当前,全国大学生掀起了报考研究生热,2018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了238万人,2019年则达到了290万人,2020年预计会达到340万,每年报考人数都在递增。很多毕业生为了给自己一个更高的平台、一个更好的起点而选择了考研,这本无可厚非,还应该鼓励。但有些平时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很弱的毕业生为了躲避就业,以考研为借口“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一些招聘会不屑一顾,丝毫不关注招聘专业是否对口、招聘单位是否合适。还有一种现象是部分医卫类大学毕业生向往公务员职位,走进了报考公务员的竞争场。盘点一些热门岗位和没有专业限制的公共岗位,报名人数与岗位职数都达到了几百比一,甚至更高。尽管如此,有些毕业生仍首选考取公务员,宁肯碰得头破血流,也不愿在招聘会上递一份求职信。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想考公务员的人越来越多,公务员工作稳定,工资待遇也不错,目前还是很多毕业生的理想选择。
3.认为自己能力不足
对能力内涵的认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广义上的能力范围很广,也包括很多方面,但在这里笔者主要说的是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些毕业生在学校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读了几年就混了几年,没有好好学习,根本就不知道大学几年学了什么,专业知识不足,对就业目标茫然迷惑,直到临近毕业要走向社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能力达不到招聘单位的岗位要求,因而他们面对招聘时,底气不足,不敢去参加招聘会。有时即使侥幸应聘成功了,也会担心自己不能顺利毕业、上岗了不能胜任工作,因而忧心忡忡。有些毕业生学习成绩尚可,但人际沟通能力太差,语言表达能力极弱,他们担心自己面试过不了,因而不敢去参加招聘。
4.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楚或没有规划
现在高校都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大一刚进校时,学校就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目的就是让大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让每个毕业生在毕业时应该很清楚自己想从事什么工作、应聘什么单位和岗位。但有些毕业生根本就没考虑自己的将来,没有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天天在学校混日子;有些毕业生父母已规划好了他们将来的职业,他们自己什么事情都不操心;有些毕业生家庭要求毕业生毕业后必须回家工作,因而一些不是自己家乡的基层单位来招聘,这些学生都不会去招聘会上看一看、瞧一瞧,而只留意自己家乡的理想招聘单位。
纵观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分析大致原因:有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门槛估计过高;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有的毕业生专注于考研或公务员;有的毕生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楚或没有规划,可以说对自己、社会、职业、岗位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高校重要的任务。大学生初次就业,从国家的层面来说,关系着各项事业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从个人层面来说,关系着个人家庭的和谐和个人前途。学校、社会、个人都应该高度重视,增强毕业生就业意识。增强毕业生就业意识要从内因和外因入手,也就是从学生本人和外部就业环境两方面入手。其中,学生本人作为内因起着关键作用。高校教育如何增强医卫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提升其就业能力,使其实现高质量就业是当下需要重视的命题。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引领作用
目前,各高校正处在深化“课程思政”的改革热潮中,我们如何发挥思政课的引领作用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是通过理论分析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品格,厚植家国情怀,而心灵世界的培育如果没有作为人类重要组成部分的情感的参与,是不能真正起作用的[5]。思想政治课除了有丰富的高、大、上的内容外,还要具有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用理想信念的力量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充满斗志和激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应该结合医卫专业的特殊性,融合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生命哲学、医学伦理、传统医德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成长中培养感恩社会、感恩人民的情怀。
2.夯实就业指导课的实践作用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在实施就业指导课程目标和课时计划时没有统一的标准,特别是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以辅导员为主,思政专业教师等为辅,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其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无法满足高校各专业学生的需求,没有展现其应有的作用。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实施如下策略:首先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协调机制;其次是课程思政应融入就业指导课程当中;其三是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其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五是改进课程,应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6]。医学院校要根据各专业的职业要求,逐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干预和就业指导,增强其就业意识,指导其树立正确的求职价值观和就业价值观,消除或缩小就业能力差距,这些都是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有效手段。
3.以培养专业技能为导向,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并非仅仅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
医学教育是我国“师范、医学”两大特殊教育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医学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医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医学生(从业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关乎着病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国家对医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标准有着特别的要求。医学生也肩负着沉重的压力,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到预防医学,职业要求他们要了解掌握各方面的理论,熟练专业技能。在就业能力培养的标准上,要求每个医学生在学校几年学习的理论要扎实,实验课要验证,见习要认真,生产实习要践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熟悉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理论、拥有基本技能的医学毕业生。通过就业指导,要让医学生着眼当下、展望未来,破除旧的就业观念,扎根到基层医疗单位中去,充实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的人才,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这样能有效解决农村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难、医学本科生就业难、基层医院招人难等问题。
4.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全面落实“三全育人”原则
对于高校而言,“三全育人”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学校在培养医学生具有过硬治病救人本领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使其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近年来许多高校增开了相关人文学科,医学院校将医德教育跟医学专业结合十分有必要。从课程思政目标的完成来理解:专业课教师自身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表现于其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水平,体现在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我们也提倡“渗透教育”模式,要求各专业教师不断思索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从而实现思政教育跟专业教育的同向同行。要借助医学专业知识跟思政教育价值观来帮助学生养成符合时代潮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对生命充满敬畏,对人民充满感恩,对白衣天使的事业肩负责任,让专业知识目标跟价值目标完美地统一,从而逐渐内化于心[7]。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职业道德教育,“三全育人”的落脚点是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育人机制,而就业指导工作也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5.应人才需求趋势,拓宽就业平台
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今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的健康水平大幅提高,人均寿命延长,城乡医保也逐步得到保证。大多数公立二级医院和民营二级医院分布在各个县及乡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级公立医院成了大多数人就医问诊的首选,因而出现了“看病难、住院更难”的现象。而村(社区)卫生所、乡(镇)卫生院却少有人问诊。我国农村目前还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诊疗体系,按照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的规划,这种模式仍将存在,而且需要充实发展壮大。可是农村医疗对各类医卫人员的需求数量很大,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是今后医疗保健和卫生预防的基层单位,需要大量的医卫类人才,这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医卫类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好地方。各医卫类高校要指导学生认清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医卫体制及发展策略,合理定位,切实理解和践行医学生誓言,奉行“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职业信仰,把握就业机会,脚踏实地。纵观目前的基层医院,虽医疗资源配置有限,工作与生活环境与大都市仍存在差距,但医疗事业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学校要把国家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大趋势讲给学生听,让他们通过实地调研、志愿者服务、生产实习,牢固树立符合自身条件与社会现实的就业意识,把握就业大方向,拓宽就业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健康重要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今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确定了方向。新时代的医学生应该把个人的职业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