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政
(湖南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湖南岳阳 414000)
以往学界已经注意到,汉语认识情态助动词“可能”所表达的可能性情态力度(modal strength,又称为情态量级)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一步细化:程度副词修饰以及和其他表示可能性的情态副词连用[1]-[4]。比如例(1)中不同量级意义的程度副词修饰情态助动词“可能”,从而构成一个可能性大小的量级[1]P384。类似地,例(2)中不同的量级意义的情态副词也可以改变“可能”的情态力度大小[2]P308-309。直观上这两种现象具有一定的平行性,即程度副词和情态副词所起的作用似乎是一样的,都是对“可能”表示的可能性情态力度大小的调节。
(1)a.明天【很可能】下雨。
b.这两幅画【十分可能】是梵高情人的肖像。
c.这【非常可能】是德寇飞机造成的罪孽。
d.凶手【极可能】是来自北方的狼。
e.怎么不可能?这【太可能】了。
(2)a.如果我有钱,就会吃光用光的吧;【也许可能】会攒一点下来。
b.这一天下班没回家,不知怎么一头扎进了“安娜卡列尼娜”,【多半可能】是安娜引诱的。
c.这一切,如果不是意外地重逢了他,我【大概可能】还要知道得更晚一些。
遗憾地是,以往学者虽然认识到这两类副词都可以对情态词的对情态力度实现调节效果,但并没有系统和深入地讨论一个核心语义问题:如何理论上解释这两类情态力度的调节方式?或者说,它们通过什么样的语义机制得到了相同的情态力度调节效果?本文将基于形式语义学的情态词选择函数理论,尝试为上述两种情态力度调节方式提供一个统一的的语义解释。
(一)情态程度语义分析及其问题。鉴于情态助动词“可能”可以受不同量级意义的程度副词修饰,这和等级性形容词具有相同的等级性(gradability)(如例3),一种自然的分析思路就是像分析等级性形容词一样,从程度语义学理论的视角进行解释。
(3)张三【有点/很/十分/非常/极其】聪明。
这种分析思路以Klecha(2014)提出的情态程度语义分析为主要代表[5]。他主要考察的是英语中和“可能”一样具有等级性特征的情态词如“likely”等。其理论核心是融合了经典情态词语义理论(Kratzer1981;1991)[6]-[7]和程度语义学理论(Kennedy&MacNally 2005;Kennedy2007)[8]-[9]。在情态词经典语义理论中,情态词被看作是对可能世界的量化词。情态词语义由语境提供的两个函数决定,即情态基准(modal base)和排序根源(ordering source)。前者初步确定命题为真的可能世界集合,后者对该集合成员进一步排序和筛选,只保留那些满足尽可能多排序根源的可能世界,这就是情态词的最终量化域。对于像“可能”这样表达可能性力度的情态词而言,其语义上要求毗邻命题在最终量化域的至少一个可能世界为真。其语义可以简单形式化为:
(4)[[可能p]]w,g,f=1当且仅当∃w'∈∩BEST(w),[[p]]w,g,f=1
上述表达式的基本语义是:在由情态基准f和排序根源g确定的最佳世界集合BEST(w)中,至少存在一个可能世界w'使得命题p为真。
但经典理论并没有讨论情态词受程度副词修饰时的情态力度变化是如何实现的。为了分析像英语中“likely”这样的等级性情态词,Klecha(2014)引入程度语义学中的程度(degree)这 个概 念,认 为“likely”包 含一 个“可 能性(likelihood)”程度论元变量,同时自身是一个度量函数(measure function)。该函数作用于命题和可能世界构成的有序对<p,w>,得到的命题p在情态基准上的可能性程度值。Klecha对等级性可能意义情态词“likely”的语义刻画简单表示如下[5]P77:
(5)[[likely p]]=λfλgλw[meas(BESTg(∩f(w)))(p)]
其中p为命题,f是情态基准,g表示排序根源,w表示可能世界。(BESTg(∩f(w)))表示的是由情态基准f和排序根源g确定的最佳世界。等级性的可能意义情态词作为度量函数(用meas 表示),作用于命题p 和w,得到其对应的可能程度值。这种程度构建方式可以用“相似度(similarity)”关系来理解。也就是说,命题p表示一个可能世界的集合,而最佳世界也是一个可能世界的集合,命题p所表示的可能性程度大小就是看这两个可能世界集合之间具有多大的相似度。
再根据程度语义学的基本假设,在没有其他方式填充程度论元的情况下,语境会提供一个默认的可能性程度参照标准。而情态词“likely”自身所带的程度论元要等于或高于语境提供的可能性程度标准。当情态词受程度副词修饰时,程度副词会为情态词的程度意义提供一个可能性大小的参照标准。这样情态词力度变化的就是程度副词在起作用。
(二)面临的问题。但情态程度语义理论分析面临几个问题很难解决。首先,该分析无法扩展到表示道义情态类型的情态词,因为道义情态词比如汉语的“应该”等,它们的程度意义显然不是可能性。因此无法用可能性程度来解释它们的语义。
更大的问题在于该分析很难解释上文中汉语情态副词修饰情态词时的连用情况。如果要将情态副词和程度副词统一解释,此时情态副词需要为情态助动词“可能”提供一个程度参照标准。此时面临的问题是这些情态副词本身都表示可能性,它们自身的可能性程度是如何确定的?按照程度语义学的思路,理论上有两种选择:(1)假定情态副词自身词汇意义上就包含一个可能性的程度;(2)或者假设语境提供给它们提供一个可能性程度作为“可能”的比较标准。但是因为“也许”等情态副词本身是非等级性的,按照Klecha(2014)的观点,非等级性情态词仍需要在经典理论框架下处理,即“也许”等情态副词没有程度语义。当一个没有程度语义的情态副词和一个有程度语义的情态助动词连用后,语义上如何进行组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语义上无法组合,那么这种连用的语义解释就无法像程度副词修饰“可能”一样得到统一解释。
鉴于程度语义学分析的上述缺陷,我们将采用另外一种思路,即情态词选择函数理论。
(一)选择函数理论。不同于经典情态词理论对情态力度的分析[6]-[7],情态词选择函数理论理论把情态词的力度强弱归因于自身所带的选择函数(choice function)变量[10]p324。虽然该理论沿用了经典情态词理论基本思想,即把情态词看作对可能世界的量化词,但该理论同时假设情态词可以带有一个选择函数变量。对于情态基准确定的可通达世界集合,该选择函数变量会进行二次选择,得到情态词最终的量化域。默认情况下,该选择函数是一个等同函数(identity function),即选择情态基准所确定的所有可能世界。此时得到的是对可能世界的全称量化,得到的是必然性情态力度。如果选择函数只选择了可通达世界集合的一个非空子集,那么此时得到的是存在量化,相当于可能性的解读。选择函数理论对情态词力度语义刻画如下[10]p332。
(6)[[情态词+p]]c,w=λfλp∀w'[w'∈f(B(w))→p(w')]]
该表达式的意义是:选择函数f对情态基准B(w)确定的可能世界集合进行二次选择,毗邻命题p在二次选择的任意可能世界w'中都为真。
简而言之,在该理论框架下,把情态词的情态力度看作是从一个强到弱的连续统,中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这种处理方式为解释情态力度在特定情况下发生动态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对“可能”情态力度的解释。如前所述,情态助动词“可能”在程度副词修饰和情态副词修饰时,表现出相同的情态力度变化。这种一致性,可以在情态词选择函数理论下得到合理解释。首先假设情态词“可能”自身也带一个选择函数变量,该变量默认是语境来赋值。也就是说当“可能”单独使用时,其可能性大小由具体的语境来确定。这种解读是符合我们的直觉的,因为“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下所表达的可能性确实不完全相同。“可能”的基本语义可以简单形式化如下:
(7)[可能+p]]w=λfλp∃w'[w'∈f(B(w))→p(w')=1]]
该表达式是说[[可能p]]为真,当且仅当选择函数f对情态基准B(w)确定的可能世界集合进行二次选择,而毗邻命题p至少在最终可能世界集合f(B(w))中的一个可能世界w'中为真。
当“可能”前面有程度副词修饰时,它的选择函数变量由程度副词充当。不同的程度副词自身有不同的量级意义,这样就可以得到不同程度副词修饰时不同的可能性大小意义。而当“可能”前面有其他表示可能性的情态副词时,因为“可能”和这些情态副词都是表示认识可能性,可以假设具有它们共享同一个情态基准。此时,“可能”的选择函数变量由这些情态副词充当。这样“可能”的最终量化域由这些情态副词来决定,相当于其情态力度的大小取决于这些情态副词的语义。
按照上述分析,程度副词和情态副词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最终决定了“可能”的情态力度大小。这样就统一解释了它们之间的语义平行关系。相比程度语义学理论,既避免了语义上无法组合的问题,又合理解释了情态助动词“可能”所表示的可能性具有动态变化性特征。
本文讨论了汉语情态词“可能”在受不同量级意义的程度副词修饰以及和表示可能性的认识情态副词连用时,其情态力度变化具有平行性。我们认为情态程度语义学理论不能圆满解释这种平行性,面临情态词连用时语义无法组合等问题。为了统一解释这两种情态力度的调节现象,我们采用情态词选择函数理论,假设“可能”自身带有一个选择函数变量,其情态力度由该函数决定。程度副词和情态副词都可以充当该函数,这样就统一解释了它们对“可能”情态力度的调节机制。这种分析不但能分析“可能”的情态力度细化,也有可能应用于汉语其他情态词力度的调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