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成宝
(榆阳区委党校 陕西 榆林 713000)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增长,快速老龄化给传统的养老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就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养老事业指明了方向。
榆阳区已成为老龄人口大区,现有老年人口7.62万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3.4%,特困人员928名,其中41名失能,127名半失能。这些失能半失能群体必须由专人照料生活,大都还伴随着治疗康复和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情况,非常需要专业的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但是,由于适合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缺失,使多数老年人只能靠子女陪护家庭供养,给无数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还有少数老人选择长期住院,浪费了专业医疗资源,也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了压力。
近年来,榆阳区紧紧围绕“抓党建、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总体思路,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为目标,加大经费投入,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模式,提出“医养结合、集中供养”养老模式。“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和护理、大病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等服务;“养”包括生活照护、精神心理、文化活动等服务。“医养结合”是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相融合的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经过3年多的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区情实际的养老服务新路子,有效满足了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榆阳区高新医院是一所民营二级医疗机构,经榆阳区民政局、老龄办批准成立榆阳区老年护理院,成为榆林市首家真正意义上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以高龄、病残、失智、失能、半失能人员为重点服务对象,集医疗、养老、康复、护理、心理干预、休闲娱乐、临终关怀为一体开展“医养结合”型托老养老服务。高新医院实施“医养结合”以来,开创了为社会解困为医院增收的双赢局面,展现了单纯的医疗卫生事业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事业转型的优势和前景,为全市推进“医养结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016年8月,高新医院接收了第一批失能、半失能社会保障性特困人员61人,榆阳区民政局按照《陕西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依据集中供养标准,按季度拨付生活费(每人每年6500元)、护理费(每人每年9600元)、运转补助费用(每人每年1200元),委托高新医院为其进行全方位医养服务。
高新医院充分利用本院资源,针对不同人员的医护需求,建立健康档案,量身定做服务方案,为其提供医疗、养老、护理、康复、心理干预、休闲娱乐等全方位的服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医养融合,更好地满足了需要特别治疗和护理的特困人员。经过几年来的探索,护理院的管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护理人员的工作素质迅速提升,入住的特困人员均得到了有效治疗和逐步康复。
现年49岁的鱼河峁镇五保对象尹买旺在1999年的一次煤矿事故中造成双下肢完全截瘫,腰部和腿部全由钢板固定,肌肉严重萎缩、失去知觉,并出现多处压疮,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十几年来其生活一直由鱼河峁镇政府雇人照料。入住高新医院老年护理院以来,通过医护人员精心照料及手术取出钢板,由康复师为其进行截瘫肢体综合训练、关节松动术训练、微波气压疗法等康复治疗,双下肢肌肉萎缩及腰部僵直症状明显改善,全身压疮也已全部治愈。如今,他可以完全坐起,并依靠轮椅自主行动。同样和尹买旺一样享受到医养结合模式福利的还有很多,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榆阳区深入贯彻党和国家“不能因病返贫、因残致贫”的精准扶贫政策,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高新医院提供医养服务。医院不仅为政府、社会和监护人减轻了负担,还拓宽了医院的发展空间,同时提升了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的生活质量,走出了医疗、养老、康复与精准扶贫相融合的脱贫新路。
护理院根据老年人病情和家属要求,提供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等四个不同等次的护理服务,主要内容有打扫房间、清理床上用品、穿衣洗衣洗浴、喂饭喂水喂药、协助排便清理、翻身擦身擦药、口腔护理按摩,陪同散步聊天、心理辅导、测血压脉搏、24小时值班等等,对每个等级的护理内容和标准作了详尽的规定,实现了标准化服务。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护理院提供了多人间、三人间、双人间、特需单人间等四种住房标准。针对失能和病重老人,独立配备专职护理员24小时监护,确保急重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引进了呼吸机、吸痰机、心脏起搏机、吸纳机等智能化养护设备。比如,卧床大小便老人失能护理仪可轻松解决失能老人的如厕问题。还通过调节饮食、用药、运动、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等形式对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进行服务。开展多种主题活动,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入住老人高秀林,今年80岁,因不慎摔倒导致腰椎骨折瘫痪,虽有三个儿女,但都因诸多原因不能在身边陪护。入院时,两只手指紧紧蜷缩,不能翻身、意识模糊,语言表达困难,大小便不能自理,入院后经医护人员精心医治和护理训练,每两小时帮她翻身一次,每天为她擦身消毒一次,病情慢慢地好转,现在饮食恢复正常,能与人正常交流,在护理员帮助下能自己翻身,下肢也可以移动。她高兴地表示,来到护理院,她的病情好多了,比在家里儿子照料得还好。
高新医院设计了“医疗”和“养老”随时切换模式,实现了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有机融合。入住老人往往患有慢性病或常发、易发疾病,对医疗服务高度依赖。养老院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在不换房间不变换床位的情况下,随时可由“养老”模式转入“医疗”模式,即可完成所有的检查诊断及打针输液等医疗流程,医保报销服务自动跟进,打通了医养“绿色通道”。比如入住老人朱生明,今年87岁,原住榆阳区金鸡滩镇养老院,后罹患胆结石病,生活不能自理,入住高新医院老年护理院后,经手术治疗,病情好转,生活能够自理,但因本人年龄大身体弱,经常发烧,医护人员每天坚持为其进行相关体检,继续为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保证了病情稳定。类似情况一般养老院是做不到的,充分体现了“医养结合”的优越性。
1、“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少。目前榆阳区真正称得上“医养结合、集中供养”的机构只有高新医院一家,场地床位都有限,不能满足今后的需求。传统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入住一般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一旦患病,不得不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而传统养老机构因缺乏医疗能力,导致入住率较低的不平衡现象。此外,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乡镇养老机构之间脱节,不掌握老年人的健康信息,跟进服务更谈不上。
2、费用高,阻碍了社会老人入住“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目前,对于失独失能的特困老年人,能享受到各种政府补贴,基本能满足入住开销,而对于一般的社会老年人来说,虽然非常需要医养结合护理,但许多家庭或因经济负担重,或因承担不起护理费而不能入住。加之养老机构所配备的医疗和护理服务大部分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多数老年人需要为此支付高昂的费用。即使属于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医疗服务,由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设施或部门尚未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行列,老年人无法通过便捷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获得相应的医疗费用补偿。
3、适合“医养结合”服务的专业人员不足。目前,榆阳区高新医院拥有一支以高媛为代表的优秀护理团队,但这是在3年多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成长起来的。整体上,老年护理院专业执业医生、护士和专业护理员仍然短缺。
1、加大政府对医养结合的支持力度。养老是民生建设的短板,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要义。就榆阳区而言,目前,有部分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由政府兜底已入住医养机构,享受到了优质服务。另外一部分人员因其监护人想赚取特困老年人生活补助费而不愿意由政府集中供养,被监护人生活不能自理,供养简陋粗放,病无所医,生活生存状况十分堪忧。建议政府研究出台特困老人监护评估办法,每年对全市特困人员的监护人服务水平进行评估,对达不到标准的,取消监护权,然后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专业的医养结合机构集中供养,切实提高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的养老水平。政府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建立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对社会力量筹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土地优惠政策,保障建设用地,推动医养结合健康有序发展。
2、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撑与辐射作用。为切实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养老机构的支撑与辐射作用,应建立老年人健康管理档案,积极为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健康养老指导、预约上门服务等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结合分级诊疗制度,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要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服务机构。支持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创办老年康复中心、老年医院、护理院等主要为高龄、病残、失独、失能老人提供康复护理专业服务的医养结合机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要从实际出发开设老年病科、老年病门诊,增加老年病床数量,满足老年人医养需求。要合理利用闲置的乡镇医疗卫生资源,创办医养结合机构。根据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医疗资源分布状况,统筹做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防止一刀切,一拥而上,造成资源浪费。
3、完善适合医养结合发展的医保政策。为减轻入住老人的经济负担,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探索建立“个人缴费+财政补贴+其他社会基金(医保养老残疾福彩等基金)”的筹资模式,在现行医保制度的基础上以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形式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将失能半失能老年患病人员长期护理费纳入保障范围,给予一定数额和比例的报销。这样既可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护理保障,又能减轻家庭负担。表面上看增加了医保基金支出数额,但是从长远看,并不会增加医保负担。如果将部分护理费纳入报销范围,就可吸引部分病人从医院转入医养结合机构,缓减医院压床现象,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从而减少医保基金在医院的支付数额。长期护理保险是保障老年人支付养老服务常态消费,并且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的有效手段,能够解决城乡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难题。
4、加强“医养结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医养结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岗前教育、岗中培养、继续教育的培养体系,加大对养老机构专业医生、执业护士和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力度。一方面,应倡导和支持高、中等职业卫生类学校和技工院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快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干预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大中专院校护理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在岗人员的培训培养力度,各级政府应增加对人才培训服务的购买,建立 “医养结合”专业人员培训培养的购买机制,逐步储备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