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道家·道教研究
《庄子》之“忘”义辨 王红 吴战洪(1.1)
论庄子的“环中”思想 李刚(1.18)
王弼《老子注》首章释义 吴瑶(1.23)
王充与先秦道家 颜莉(1.27)
《老子》文本中的“义”观念及其与道的关系 董起帆(2.1)
《庄子校诠·齐物论》献疑 罗启权(2.7)
宋文明与四祖道信的“守一”思想 高兴福(2.11)
北大汉简《老子》研究综述 甘影杰(2.17)
天地整体及其秩序之自在性与他者之差异性的让渡——《庄子·天地》第3-5节的哲学解读 郭美华(2.23)
有关气与理的超越、吊诡、反讽——从庄子延伸至理学与佛学的讨论 任博克 何乏笔 赖锡三(4.1)
不究老庄怎通佛——方立天先生的老庄学研究 韩焕忠(4.16)
试论《老子》的“善” 李 源(4.23)
一场有关任博克《庄子》英文全译本的访谈与对话 任博克 赖锡三(5.1)
《南华真经:道家哲学家庄子的著作》述评 王永江(5.17)
论道教游仙诗所体现的生命关怀 孙亦平(5.21)
《老子》与《太一生水》关系再检讨 吴战洪 王红(7.1)
北大汉简《老子》载体、内容与思想述评 袁永飞(7.25)
《庄子》论“仁” 华云刚(8.1)
论老子之道的三种特性 王佳哲(8.7)
从政治之域到有无浑成之境——《庄子·天地》第六-八节哲学解读 郭美华(8.12)
郭象《庄子注》中的人生困惑及其以儒解庄问题——以《寓言》篇一则寓言的分析为例 刘洪生(10.1)
《庄子》“化”论发微——兼驳《庄子》书中的生物进化论 高 深(10.13)
庄子之“游”及其现实意义 李加武 邢起龙(10.19)
东方视域下的过程存在论——庄子的独特解读 德丝拉瓦·达美诺娃(10.23)
《王夫之庄学思想通论——基于〈船山全书〉的研究》序 李中华(11.1)
“圣人无情”与“圣人有情”——何晏、王弼之辨新探 高源(11.5)
逍遥与至善——庄子与康德幸福观之比较 王霞(11.11)
《庄子》中的“圣人”意象探析 邢天洋(11.18)
老子“自然”之真义探析 杨胜兰 高秀昌(11.23)
高校转型发展研究
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史关照与地方本科院校的路径选择——以商丘师范学院为例 孟现志(1.31)
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化导向与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探析 张颜梅(1.37)
转型发展视域中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商丘师范学院为例 孙 旭(4.32)
论地方高校在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营商环境中的作用 付 坤(4.35)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袁 慧(4.39)
哲学·政治学研究
先秦儒道圣王模式的建构与分野 刘泽(1.4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演进理路 郑士鹏(1.47)
论共同体视域下契约道德的规范性 陈代东(1.51)
底蕴·提升·超越:正确义利观外交理念溯源 白洁(2.33)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方法论探析 王蓉(2.3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品格 龙丽波(4.43)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引领农村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张晓燕 王佳佳(4.47)
论《淮南子》内圣外王体系中“势”的承转作用 李素军(4.52)
犬儒理性与资本逻辑 陈书静 王洪涛(4.57)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建立及纵深发展研究 汪清(5.26)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王红伟(5.29)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审视与展望 刘芳芳(7.34)
马克思与胡塞尔“生活世界”思想的同与异新论——兼谈“生活世界”的六个层次 钟远征 高原(7.38)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深度融合的三重维度 刘志筠(7.45)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建设探讨 程功鹏(8.21)
民主党派参与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王东勤 秦岭(8.25)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协同治理模式构建理路 许翠芳(8.30)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 曹风雷(8.33)
论疫情防控中的非理性社会心态及其消弭 龚志宏(10.27)
“无直接利益冲突”阶段性群体心理及其疏导策略分析 袁 蕊(10.35)
新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发展概述 程太霞 饶臣宏(10.40)
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探源 刘盈君(10.49)
“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蒋笃君 乔浩然(11.27)
文本指向与政治认同:新时代河南红色歌谣的时代审视与当代价值 杨晓军(11.31)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价值意蕴、动力方向与推进路径 石东伟(11.37)
西班牙主流媒体报道中国防控新冠疫情问题评析 李一陶(11.40)
我国公共危机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大数据视角的探析 庄严(11.47)
唐宋社会转型视域下的重义轻利思想传统重构 胡长海(11.52)
文学研究
宋初诗歌中的慧远莲社记忆 黄文翰(1.56)
《伊翁》的伦理选择与道德理想评析 韩霞(1.60)
论章学诚对袁枚的批评 张富林(1.64)
从画面意境解析《未选择的路》隐喻的哲理美 曹萌(1.69)
管窥先秦文学中的一饭之恩 谢伟(2.41)
斩蛇故事的文化内涵及叙事特点 李思语(2.46)
一个福尔摩斯故事的两个晚清译本对比研究 文迎霞(2.52)
“一题多体”——对《文选》哀伤类作品文体形态的一种考察 赵俭杰(4.64)
“瞬间即空”的审美域——少林武术“借禅观武”的时间性体验 安汝杰(4.70)
柏拉图与老子诗学言说模式之比较 吴昌林 丑送(4.75)
从欧、梅戏题诗考察北宋时期对“戏”诗的认识——理解宋诗特殊题材与复杂情感的一种视角 李沛(5.34)
从仙修途径书写看中国古代涉道小说对古代朝鲜汉文小说的影响 王雅静(5.40)
王之涣《凉州词》异文全面考辨 盛大林(7.49)
隔离与断裂:加缪荒诞哲学观照下的《仁慈》 王丽(7.58)
论《周礼》学的内容、流派和发展阶段 丁进 杨化坤(8.38)
清儒江藩交游补考 高明峰(8.43)
略议张伯驹晚年的“疏放词” 张恩岭 王丽歌(8.47)
冗余信息在文学作品中的语用功能及其理据研究 康响英(10.54)
中国武侠小说的“武趣”呈现及其美学意义 曾小月(10.59)
中华传统“吟诵”研究述评 李卫军 孙露(11.58)
梁启超对王安石散文的阐释与接受 李楠(11.64)
历史学研究
宋代山棚及相关称谓辨析 李俊锋(1.72)
18世纪英国少儿出版业的兴起 王洪斌(1.77)
商夷早期文化关系考辨 贾文彪(2.57)
明代回族群体的国家认同——基于冯氏兄弟的研究 王耀科(2.62)
美国新基督教右翼的兴起及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王 阳(2.65)
“鹑火三月”索解——殷人对春分实时观测的记载 贺汪泽(4.81)
战国时期宋国名医文挚论略 朱凤祥(4.85)
从妇女协会到妇女会: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省妇女团体 宋青红 刘怡妨(4.90)
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外国在华宗教团体的改造 彭学宝(5.45)
转型时期英国城市工商业组织的社会符号研究 孙继静(5.50)
试析抗大在浆水的教育实践及对“抗大精神”的铸造 苗体君(7.63)
再论齐明帝杀高、武子孙 熊昕童(7.68)
从拉铁摩尔到“新清史”学派:西方中国史研究视角的转换与“新范式”的渐立 王建(7.73)
明清太丘书院考 刘万华(8.52)
晋绥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研究 王明前(8.60)
论费正清第三次来华和对战后中国问题与出路的审视 黄 涛(8.68)
陈夔龙与清末河南新政的展开——以司法、警察、铁路建设为中心 张浩威(11.68)
是救亡图存还是权力斗争——论清末新政与青年土耳其党革命 张经纬(11.74)
费孝通对黄河流域乡村经济的考察及启示 包艳杰(11.78)
经济学·法学研究
后增长时代中的城市:收缩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 齐秀琳(1.81)
网络欺凌的成因剖析与规制手段 郑淑珺(1.88)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调解:新生与保障——聚焦贵州、湖南、云南三省改革前沿 李树训(2.70)
宋代赎刑研究——以刑罚功能为视角 杜伟伟(2.77)
警务危机谈判中谈判人员的心理压力及对策分析 孙良玉(2.82)
分立与合作:医养结合治理中的部门协同研究 张中强 郭文佳(2.86)
涉农供应链中龙头企业与农户利润分配机制及行为研究 高强 王会艳 谢家平(5.59)
商标恶意抢注的行政确权规制探讨 魏丽丽(5.65)
权力偏移视角下的“陪而不审” 赵飞龙(5.70)
论在先登记企业字号构成在先权利的“竞争因素” 吴太轩 邱威棋(5.78)
科技创新驱动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 王雅琴(7.76)
河南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 张时坤 孙双利(7.80)
新时代都市乡民市民化的实践探索 薛明珠(8.74)
休闲城市与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研究 周礼红(8.78)
重构自贸试验区框架下多元化农业争议解决机制——以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片区为例 陈婉姝(8.83)
中美两国民商事证据制度的比较分析 邱爱民(10.66)
“三权分置”下宅基地流转的法理分析 王小芳(10.71)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诉求与政府监管 王红梅 李宏伟(10.79)
英美刑法的精神病辩护及其启示 谷永超(11.83)
疫情防控中社区软法治理的多维考量 许利平(11.89)
教育学研究
略论亲职教育的缺失——少年弑亲行为引发的思考 贾文华(1.93)
2003-2018年儿童媒介素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NKI数据库的文献分析 祖静 封孟君 郝爽(1.99)
个体多重侵害分析 吴颖 王若霖 张玉平(1.104)
河南新升本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网络调查研究 张 辉(2.90)
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本科专业发展困境与出路 徐 林(2.96)
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热背后的冷思考 邓 锐(2.100)
近二十年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孙佳慧 夏茂林(2.105)
中国省域高校科研效率评价及收敛性研究 黄赛俐(4.97)
德性与政制:列奥·施特劳斯自由教育思想解读 景珊珊(4.102)
课程美学的内涵及其在幼儿园的应用与实践 马小芳(5.87)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网络流行语述论——以2015—2019年为时限 郑博文(5.93)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随迁决策的家庭影响与路径优化研究 虞新胜 刘洋(7.84)
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消解 井祥贵(7.90)
教学信念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启示 王晶晶 徐学(7.96)
商丘日语教育略述 金珽实(7.100)
新中国成立以来义务教育教材理论研究的变革与发展 刘茜 邵文君 罗颖(8.94)
辩证法视野下OBE教育理念的合理性 张红太(8.99)
理性的冒险:西方理性主义大学理念嬗变与危机 牛晓雨(8.102)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 陈添来 黄妙芸(10.85)
论中小学养成教育的培养机制 刘海洲(10.90)
“四个回归”背景下英国“教学卓越框架”对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的启示 毛现桩(10.94)
大数据应用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侯贤祥(10.100)
再论亲职教育的缺失——对校园霸凌的反思 贾文华(11.94)
略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职能定位与运行模式——以商丘师范学院为例 孟现志(11.100)
“课程思政”视域下优化大学育人环境的路径研究 林忠章(11.106)
其他
社会项目支持下的师生创作共同体构建——以“动画短片创作”课程为例 张 敏(5.96)
对胡塞尔与潘诺夫斯基关于艺术图像阐释问题的思考 张红芸(5.101)
论安德鲁·怀斯绘画作品中的内涵表现 夏爽(5.107)
“A+(得)+比拟”结构的历时发展 韩鑫(7.104)
楚简《老子》德译中隐喻的认知和翻译策略研究 王晓卿(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