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指向与政治认同:新时代河南红色歌谣的时代审视与当代价值

2020-02-26 04:41杨晓军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歌谣中原河南

杨晓军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2014年3月至5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河南实地考察,对于河南的发展提出了“中原更加出彩”的要求。2014年6月25日,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同志发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出彩》的讲话,提出了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四个中原”的发展目标。然而,在实现中原出彩的过程中,充分有效地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特别是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民族特质与时代精神乃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历史逻辑和精神力量。红色歌谣是指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主要流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农村根据地,为广大根据地军民传唱的各种革命歌谣[1]117。诞生于革命年代的红色歌谣,成为传播革命思想和动员革命群众的重要武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基于此,笔者以《河南红色歌谣》《河南省革命歌曲选》《豫北歌集》和《信阳地区歌谣卷》收录的红色歌曲文本为切入点,在简要分析河南红色歌谣的基本类型与历史渊源的基础上,系统探究基于文本指向与政治认同的视角下河南红色歌谣与河南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并以其成功的实践经验推进当前河南地区大力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努力实现中原地区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更加出彩。

一、文本指向:河南红色歌谣的文本类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河南地区广大军民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红色歌谣,成为宣传中国革命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信念的重要载体。从河南红色歌谣的内涵来看,“红色歌曲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它借助优美的旋律和简练的艺术语言,向广大人民群众讲述着革命故事,弘扬着革命精神,传播着革命真理,寄托着革命信念”[2]25。从河南红色歌谣的文本来看,河南红色歌谣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河南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等内容。笔者以传唱于河南境内的红色歌谣的文本内容为主要划分依据,将革命年代的河南红色歌谣大致归纳为控诉、宣传、描绘、歌颂和盼念等五大类型。

(一)控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肆虐中原罪行类

这类歌谣哭诉了近代以来中原人民惨遭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蹂躏的悲惨遭遇。例如《革命歌》《反对帝国主义》《穷人歌》《佃农歌》《长工歌》《流亡三部曲》《可恨日本鬼》《杀鬼子》等都是当时河南境内广为传唱的红色歌谣。新县沙城区土门老农回忆的《革命歌》唱道:“夺我市场,灭我国家,勾结军阀,南打又北杀,农友呀,穷人受糟蹋。哎嗨哎嗨呦!农友呀!穷人受糟蹋。”[3]38又如光山县和新县的《穷人歌》写道:“正月是新年,穷人好可怜,衣服破烂无衣换。富人穿得好,鱼肉吃不了,珍肴美味炭火烤。二月是花朝,军阀逞凶暴,压迫穷人保护土豪。组织清乡军,到处杀穷人,可怜穷人哪儿把冤伸。”[4]413这类歌谣通过对中原人民自身悲惨生活遭遇的细致描述,深刻揭露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军阀和地主恶霸压榨中原百姓的累累恶行,反映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中原民众屡遭欺凌压榨的悲惨生活。

(二)宣传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类

这类歌谣把党和各级政府的各种政策法令通过各种传唱性极强的歌谣演唱出来,从而实现在社会上有效宣传方针政策的目的。诸如《十爱》《十二月宣传歌》《庆祝建立苏维埃》《识字运动歌》《四季读书》《劝白军士兵哗变歌》《我们要反攻》《延安颂》等均是代表性的歌曲。《团结起来去奋斗》唱道:“团结起来去奋斗,不与他人做牛马,工友农友受痛苦,一年到头血汗流,被压迫,真难受,再不革命怎出头,努力齐努力,奋斗齐奋斗,反动阶级帝国主义都不留。”[5]81新县境内流传的《庆祝建立苏维埃》唱道:“人民政府为人民,人民把政府当作家庭;人人有家庭,家庭是咱的第二生命。亲爱的工友们!亲爱的工友们!爱政府,就等于爱咱自己的生命。”[3]57这些歌谣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受豫边苏区老百姓的喜爱和拥护,从而达到了广泛传播革命思想和政策法规和唤醒苦难民众的预期效果。

(三)描绘河南军民奋勇反抗和艰苦生活类

这类歌曲基本上取材于河南军民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成为唤醒中原地区下层民众,打击反动势力的极为锐利的思想武器。例如《横扫敌人三千兵》《起义红军在山岗》《原大寨起义》《打新集》《打开西河寨》《确山暴动》《工农暴动歌》《打商城》等歌曲。其中,描绘济源县黄背坪战斗的《横扫敌人三千兵》写道:“红军扼守黄背坪,敌兵四面来围攻,我方都是神枪手,一弹横扫三千兵。”[3]154新县地区流传的《打开西河寨》唱道:“红军上火线,西河冒狼烟,敌人被消灭,长枪得了八十三,子弹夺得没法算。白军一连人,只剩二十三,残兵回营盘,跑到河那边,两眼泪不干。”[3]191这些淳朴而又富有战斗气息的诗句,字字句句都浸透着工农革命战士的豪情斗志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6]108,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对唤醒人民大众的抗日救亡热忱,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洪流中起到了切实有效的激励作用。

(四)歌颂河南军民鱼水情和红军类

这类歌谣通过对红军英勇善战的颂扬,讴歌了红军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例如《欢迎红军进俺庄》《嫂嫂为啥恁高兴》《穷人送饭又送茶》《石榴开花心里红》《做双鞋儿送情郎》《送郎投红军》《十二月盼郎歌》《夜晚灯下做针线》《送郎参军》《调兵歌》等都是河南百姓拥戴红军的真实写照。商城地区传唱的《欢迎红军进俺庄》写道:“蜡梅花开金黄黄,敲锣打鼓闹嚷嚷,小伙子推着慰问品,都是妇女做的军鞋和军装,老大爷捋着胡子笑,儿童团排在路旁高声唱,要问为啥恁热闹,欢迎红军进俺庄。”[3]111豫西地区《夜晚灯下做针线》唱道:“小小的灯儿亮闪闪,丈夫参军我种田,白天生产多打粮,夜晚灯下做针线。皎皎的明月照窗前,我给红军缝衣衫,做好衣衫送前线,红军打仗劲头添。”[3]134这些歌词深入浅出,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幅幅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拥戴人民军、军民情谊似水深的生动画卷。

(五)盼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类

这类歌曲以反映人民群众盼念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为主题,反映出普通群众对党和红军的接受和拥护。例如《盼来红军把身翻》《葵花总是向太阳》《红军来了救我》《全靠恩人共产党》《听说红军没去远》《不到翻身不见面》《十二月盼郎歌》等都是代表性的歌曲。例如,孟县地区的《盼来红军把身翻》写道:“今日盼,明日盼,盼来红军把身翻,斗倒恶霸大地主,穷人分到好庄田。”[3]112《共产党来了救穷人》唱道:“叫声农友们,你呀你是听,共产党来了救穷人,农友翻了身。打倒土豪和劣绅,我们当家作主人,哎呀呀,我们当家作主人。”[5]40传唱在确山地区的《听说红军没去远》唱道:“听说红军没去远,嫂嫂连夜缝衣衫;听说红军没去远,乡亲们个个喜心间。”[3]171这些歌曲都是群众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反映了中原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依依不舍之情,折射出河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群众基础之广博与厚重。

二、寻本溯源:河南红色歌谣产生的社会根源

河南红色歌谣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军民在河南原有民歌的基础上,又融入新鲜的革命词汇而形成的具有“红色”特质和地域特征的革命歌曲。作为红色年代在中原大地孕育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河南红色歌谣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是时代特色、地域文化和政治主导综合作用下的特殊产物与时代精华。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歌传统是河南红色歌谣产生的历史渊源

河南位于祖国腹部,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古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文化逐渐积淀了独具特色而又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华夏大地上为数不多的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促进了河南民歌的兴起与繁荣。其中,淮河的船工号子、商城的打夯号子、潢川的架包号子、新县的花鼓调等曲调源远流长,传唱不衰。千百年来,这些河南民谣经过不断的融合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河南特色的音乐风格。由于传统民歌具备宣传革命思想的天然特质,在原有曲调和风格基础上填入符合斗争要求的新鲜革命词汇,一首首似曾相识而又寓意迥异的红色歌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顺利地实现了普通民歌向红色歌谣的实质转变。因此,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与民歌传统为红色歌谣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成为大量脍炙人口的河南红色歌谣破茧而出的有效催化剂。

(二)丰富而复杂的革命实践是河南红色歌谣创作的现实土壤

艺术源于实践,艺术又能反映实践。近代以来,河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下层人民苦不堪言。因而,一首首控诉反动势力残酷压榨百姓的革命歌曲广为传唱,成为播撒河南革命精神火种的星星之火。土地革命战争以来,特别是随着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和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建,普通民众纷纷投身于打土豪分田地与建立红色政权的斗争中,在中原大地上掀起了一股股红色革命的惊天骇浪。为了欢庆土地革命的胜利和红色政权的建立,歌颂和盼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类的红色歌谣纷纷涌现。艺术源于现实生活,河南红色歌谣的兴盛充分反映了河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历程,成为河南革命斗争的真实记录和生动写照。因此,红色风暴席卷下的丰富而复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实践成为河南地区孕育内涵丰富的红色歌谣的现实土壤。

(三)中共各级党组织的大力推动是河南红色歌谣兴起的重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中央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早在1929年年底,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指出,红军宣传工作的现状是“忽略群众日常斗争的宣传与鼓动”[7]96,“革命歌谣简直没有”[7]97,并要求“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军政治部编制委员会负督促及调查之责”[7]101。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河南党组织对于红色歌谣宣传与教育价值异常重视,逐步引导红色歌谣走上了规范化和体系化的道路。一方面,根据地领导机关指派相关人员专门负责红色歌谣的编排与传唱工作,在原有曲调基础上充分发掘红色歌谣的宣传价值和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各根据地机关在报刊中开辟了红色歌谣专栏,加大了红色歌谣的宣传与传播的力度。在鄂豫皖根据地,《战斗报》《红军报》《鄂豫皖红旗》等报刊都曾刊登了河南军民在斗争实践中谱写的红色歌谣,进一步扩大了红色歌谣的传播范围和教育力度。因此,中国共产党对于红色歌谣的大力倡导,进一步推动了河南红色歌谣的积极创作和广泛传播,成为革命年代河南红色歌谣繁兴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政治认同:河南红色歌谣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小小红色歌谣,实际上承载着河南人民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的艰辛历程,展示着红色年代中原百姓的爱恨情仇和心灵期许,成为百年来中原人民追梦、筑梦和圆梦的生动缩影。产生于革命时代的红色歌谣及其成功实践,在革命年代对于凝聚中原百姓的政治认同,有效提升河南人民的地域认同、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和实践认同,对于河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地域认同

地域认同,是指“某一地理位置或空间区域的形象、文化等各个方面给人们带来的综合心理感知及归属感,是人们对某一区域的理念认知、赞成和信任的程度,是地域所能提供的尊重和价值带给社会人对本地域的认同度”[8]。在古代中国社会,由于独特地理位置和传统文化熏陶,形成了一种以村属、籍贯、师生等称谓为代表的地域认同意识。河南地处祖国腹地,传统文化厚重而丰富,以河南为核心的地域观念悠久,为中原人民在近代时期形成日益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奠定了坚实基础。1840年的鸦片战争缓缓拉开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异族欺凌的屈辱大幕,中原大地逐渐坠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深渊。在中国共产党人与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奔走呼号下,河南民众固有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逐渐高涨,埋在心灵深处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地域认同亦是日益觉醒。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河南红色歌谣作为有效武器,结合河南革命实践大力宣传了区域社会革命思想和斗争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原人民的地域认同与区域责任感。其中,《红旗插遍大别山》《大别山里好风光》《大别山穷人一条心》《竹沟变成小陕北》《投竹沟》《取商城》和《确山暴动》等歌曲积极介绍了在共产党领导下河南各地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中原人民对于保卫河南,捍卫中原的信心与决心,在地域认同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河南民众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凝聚成中原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汹涌浪潮。

(二)理论认同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地区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历经认知、感悟、认可、践行的内化过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西方的舶来品,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效结合,培育出一批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才能有效地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工作顺利前进。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而言,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先进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在内的广泛群体,因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为重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河南红色歌谣有效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化,培育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主体,增强了河南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认同。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增强广大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认同,中共河南党组织在实践中探索出以红色歌谣为载体的有效的教育形式。河南境内广为传唱的《共产主义进行曲》《纪念马克思曲》《纪念列宁歌》《十大政纲歌》《共产三字经》《庆祝建立苏维埃》等代表歌曲,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科学理论通过间接隐形的自我教育和娱乐化的生活实践实现其大众化”[9]40,均以一种通俗易懂而又喜闻乐见的教唱、传唱方式启蒙了文化水平较低的党员干部和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逐渐培育了一批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提高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河南新民主主义革命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持续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道路认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在异常艰苦的斗争岁月中,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的关键在于全党和广大人民的广泛认同。如果没有广泛的道路认同,根本谈不上全党的统一行动和广大群众的有效实践。红色歌谣成为战争年代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渠道,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广泛传播的新载体。在旧中国,普通民众的文化水平很低,而这种通俗易懂、普遍传唱的红色歌谣则成为下层民众了解革命、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纽带。可以说,没有这些红色歌谣作为媒介,要想在当时偏远、分散的河南乡村地区宣传革命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是艰难异常。河南红色歌谣在宣传革命思想方面也是优势明显。就宣传内容而言比较广泛,是描绘革命根据地社会变迁的万花筒;就宣传形式而言比较新颖,突出口语与方言而易记易唱。“这些歌谣运用当地长期流行的曲调和通俗上口的民间语言,在群体中传播速度很快,影响范围极广,有效地发挥了社会动员的作用。”[10]9在一首首弘扬革命思想的激昂旋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河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键。

(四)实践认同

社会实践是衔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实际的桥梁和纽带,是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根本动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歌谣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以其实践认知逐渐确立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践导向,为我们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历经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的洗礼,以红色歌谣传唱为突出特色的河南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效果突出,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群众利益至上的价值诉求、贴近社会实际的政治指向、灵活多样的工作方针和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等鲜明特点,有效推进了河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演进历程。当然,河南红色歌谣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中体现出的“科学适度”“与时俱进”和“中西交融”的经验也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和参考。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11]191因此,我们要挖掘红色歌谣的教育功用与宣传价值,不断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以红歌会、红歌赛、红歌网等诸多社会实践方式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入耳、如脑、入心和入行,在实践认同的机制中不断提升广大民众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四、中原出彩:新时代河南红色歌谣的时代审视与当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更是多次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新形势下积极发挥红色歌谣的政治功能与教育价值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在全省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继承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充分发掘红色歌谣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载体的内在价值,借鉴革命年代河南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经验,为现实在民族复兴进程中中原更加出彩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一)河南红色歌谣是积极探索中原崛起道路,彰显“中原出彩”的晴雨表

中原地区曾经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中原文化亦曾经是传统文化的翘楚。伴随着近代以来的列强迭侵,中原地区数千年来所积累的资源优势和区域自信日渐消退,中原社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低谷中缓慢地负重前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原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逐渐重拾信心,开启了百年追逐“中原复兴梦”的伟大征程。在血与火的艰苦岁月,一首首旋律优美,意蕴深长的红色歌谣在中原大地上破茧而出,成为提升中原人民革命斗志和扩大革命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河南红色歌谣是一张反映中原人民追逐河南崛起道路的晴雨表,是新时期中原人民继续逐梦的丰厚遗产与精神财富。

(二)河南红色歌谣是继续弘扬中原精神,实现“中原出彩”的精神支撑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凝练的优秀思想与宝贵品质。千百年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文化力。中原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原各族人民在革命与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宝贵财富,更是河南社会历史演进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动力。河南红色歌谣是千百年来中原精神的文化传承和创新载体,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承载着中原人民的坚韧性格和价值认同,成为近代中原人民在逆境中前赴后继浴血抗争的不竭动力。面临实现中部崛起和振兴河南的艰巨任务,我们要努力发掘和弘扬河南红色歌谣中所蕴含的红色精神,继续弘扬锐意进取、百折不挠、兼收并蓄为核心的红色精神,为实现河南人民孜孜以求的“中部崛起”的美好夙愿提供精神动力。

(三)河南红色歌谣是汇聚中原力量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原出彩”的有效载体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人民的力量始终是无穷强大的。在全民共筑“中国梦”的道路上,积极构建人人参与“中原梦”与“河南出彩”的长效机制至为关键。全员参与机制的目的在于实现新时期的中原人民的群策群力,在党的领导下凝聚成一股能够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中原力量。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掘和调动源源不断的民智与民力,宣传性和教育性极强的河南红色歌谣不失为一种便捷而有效的载体。在共筑“四个河南”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充分发挥河南红色歌谣所具有的感召力和向心力的突出功能,在婉转悠长的红色旋律中努力提升中原人民对于“中原出彩”的认同感和自信力,为振兴河南和中部崛起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和动力支撑。

河南红色歌谣是革命年代盛放在河南大地上极为靓丽的朵朵奇葩,它有着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域性,呈现出强烈的革命性、鲜明的政治性、广泛的群众性和极强的传唱性。纵观河南地区红色歌谣,歌曲贴近河南革命实际、贴近底层群众、贴近社会生活,歌词通俗简明,生动朴实,旋律优美,朗朗上口,传唱性强,成为镶嵌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河中一枚枚光芒四射的璀璨明珠。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河南红色歌谣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河南境内的中国化和大众化,加速了河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过程。现阶段,在全省上下共筑“中原梦”,实现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四个河南”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继续弘扬河南红色歌谣所蕴含的红色精神,对于现阶段推进“中国梦”的建设进程与实现中原出彩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价值。

猜你喜欢
歌谣中原河南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沁园春·赞中原
《春天的歌谣》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出彩河南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御中原 画饼充饥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