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鲁玙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是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根本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永远的精神追求,才能在思政课教学中讲出信仰的味道,发出信仰的感召,凝聚信仰的力量。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样离不开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精神实质的主要内容之一。
诸多学者以信仰是人类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为基础论断,结合自身感悟给出了信仰的定义。有的认为,信仰是指特定社会文化群体和生活于该社会群体文化条件下的个体,基于一种共同目标期待基础上共同分享或选择的价值理想或承诺[1]。也有的认为:“信仰就是信仰,意趣鲜明,但无法阐释。有它的人都知道它是什么,信仰无法解释给纯然理性的心灵。”[2]中国《新编哲学大辞典》给出定义为:“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原则、主张、宗教的信服和崇拜。”[3]可以说,信仰是人类永恒的本性,是人类在其漫长进化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人类之生命本质、生活条件和存在意义的意识和追求。
信仰是理论认知、价值追求与行为引导的有机统一,体现为笃学、虔信和躬行[4]。信仰是主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最高价值的自我,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高度信服、敬仰、向往、追求,并以之统摄自己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的思想倾向,是主体对终极价值的追求,这不仅是对真理的确认与价值的认同,更是情感的皈依和虔诚的信奉,是对某种高于现实的美好对象的憧憬、向往。
信仰不仅对人的思想具有牵引功能,而且对人的行为取向具有动力推导作用,以动机的形式外化并支配着人类的行为实践。信仰体现了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和价值理想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寄托了人的精神最高的眷注,是人类对自身存在和发展之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如果一个政党没有科学的信仰,缺乏全社会大多数人的共识,就不能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合力[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提及,“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信仰赋予人生更多的意义。有了信仰,人们就会有对体现最高生活价值对象的坚定不移的信赖和执着不渝的追求,能够超越具体生活的狭小时空范围和基本的生理需要限制,从生命本身的客观缺陷和限制中解脱出来,使生命得到升华。正如哲学家费尔巴哈所说:“信仰使人的愿望从自然理性之桎梏中解放出来;信仰允诺了本性与理性所不允的事情;信仰使人福乐,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最主观的愿望。”[6]
1.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信仰。其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信仰体系,它是用来批判世界、改造社会的,是共产党人的行为原则、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其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及价值的正当性[7]。其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信仰,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信仰,更是在实践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追求即人类对理想社会美好向往的信仰[8]。科学信仰就是将得到科学证明的真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活动的信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其真理性,使理论真理变成现实。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不断地在实践中,实现从应然到实然、从实然到应然的转化。
2.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真理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体现了科学性和价值性、现实性和超越性的有机结合。邓小平同志曾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10]正因有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我们党才能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保持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带领人民战胜一切困难,一路披荆斩棘,开创美好未来。
3.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与信仰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主要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的相信和信奉[11]。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并信服,然后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并有情感的维系,最终运用于实际生活[12]。作为具有历史总体性的哲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源于其对人类现实境遇的关注,着眼现实之人,以人的发展为主旨,以人的解放为归宿,彰显出鲜明的人性关怀,饱含人性关怀思想。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引着当下民众的价值和精神归属,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价值,实现了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选择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区别于其他一切信仰的最崇高、最远大的信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3]当前,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要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植根于大学生灵魂深处,从而使大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政课教师鲜明的政治底色,只有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在多元价值观面前保持政治定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不动摇”,担当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忠诚卫士的重任。高校思政课中,既要遵循信仰生成的规律,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还要注意充分利用信仰传播者的人格魅力和榜样作用。思政课教师必须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引导大学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只有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在课堂上理直气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这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分析看待国际国内形势的态度以及树立怎样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将直接决定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就尤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包括理想层面与实践层面两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是结合群众、联系实际、立足于时代实践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品质主要体现为科学性、实践性、现实性和发展性;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价值则在于方向指引性、正向激励性和理性聚合性。“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人们信仰的形成一般遵循高度认同—坚定追随—实际践行的规律。加强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扎实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中一级指标“队伍管理”和二级指标“培养培训”规定,“每学年至少安排1/4的专职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实践研修和学习考察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国(境)外学术交流和实践研修”[1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的通知》强调:“建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旨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制度化。”[15]目前,教育部分2批共建立了30个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组织开展了经常性、系统性培训工作,培训效果十分明显。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增强“理直气壮”的底气和信心,让知行合一成为基本的政治修为,将对实践的深入观察和理解变成课堂上马克思主义的生动诠释,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
通过对所在地区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师代表访谈了解到,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在整体上是积极乐观的,理想信念坚定,但部分思政课教师仍然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能够内化为政治修养,思政课堂缺乏理论认同、政治认同以及情感认同等较为显著的问题。
一是距离“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有一定的差距。思政课教师普遍存在教学任务繁重、缺少整块学习培训时间的问题,能够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较少,多数教师在教学备课或撰写学术论文需要时,才会有针对性地查阅,鲜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读原著。
二是存在就理论而谈理论的“学院化倾向”的教师不在少数。多数思政课教师缺乏对国家和基层社会现实的了解,授课中缺乏鲜活案例和实践教学,缺乏社会实践的认知与锻炼,用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欠缺,导致在课堂上底气不足,照本宣科现象严重。整体看在实践层面上存在偏差和脱节,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动实践的意识和能力。思政课教师在理论素养、人格魅力以及教学水平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空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迫切需要强化实践意识[16]。
三是思政课堂纪律“底线”与“红线”意识不强。个别教师思想偏激,过分关注社会阴暗面,不能在课堂上正面引导;有的思政课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过于接地气,而显得理论性不足,在现实中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思政课教师意识形态教育不够,政治敏感和政治警觉不足,缺少对新形势下校园多种意识形态活动的警醒、警惕和防范。
只有在实践层面加强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化解风险社会带来的信任危机、多元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以及信息时代由于传播方式的颠覆性改变而带来的价值挑战等多重障碍。
罗曼·罗兰说:“信仰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她只有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17]信仰是人最高精神追求的体现,是指导社会实践的根本内在动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体验,应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坚持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创新的教学方式相结合,使教育载体多样化,实现教育与实践的高度融合,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时代化、本土化为实践路径,让思政课教师在体验感悟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现方式和基础,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共识和信念支撑,使其成为一种落地生根的现实力量。毛泽东同志强调:“离开中国特点来读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个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18]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必须将科学信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现阶段,“中国梦”的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从理论到实践的层面落到了实处,指明了具体实践路径。“中国梦”的实践路径向世人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这种见证就发生在身边,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的感受都鲜活亲切[19]。“中国梦”每向前推进一步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又向前迈进了一步[20]。总之,“中国梦”实现了现阶段理论和实践、美好愿景和个人向往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土地上找到了更加具体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信仰显现出社会历史发展及人的发展的双重指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自信和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21]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
一是要总结好改革开放的经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开创未来、拥抱未来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人民开辟新道路、形成新思想、树立新理念、取得新的伟大成就的40年;是中国人民创造中国发展速度、造就中国模式的40年;是中国人民挫败各种“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披荆斩棘、奋力前行的40年;是中国不断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40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接近的40年。在实践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特别是形成了指导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取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基本前提。
二是要利用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成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将继续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进一步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能量再一次得到检验和印证,使社会主义力量得到发展壮大,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对挑战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信心更加坚定[22]。高校应组织思政课教师通过社会实践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如参观“伟大的变革”等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各类展览;参观“复兴号”动车制造车间,亲身感受“中国制造”的实力;参加法院公众开放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逐步成熟;积极深入农村走访调研,感受新农村发展建设及扶贫攻坚战役的阶段性成果。让思政课教师通过亲身感受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就是要把文化自信引入信仰重塑,通过实践展示其科学性与生命力,引导思政课教师牢固坚守马克思主义主阵地。
一是充分借助优秀地域文化精神的影响力。精神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精神层面的累积与建构,而地域文化则更突出其地域特征、观念形态与生活方式,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政课教师信仰教育中,要科学把握其理论精髓与实践价值,深度发掘其思想特性,着力提升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可凸显或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时代性、传承性、渗透性,又可引导和促进地域文化的科学发展,努力增强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地域文化反映国家主流意识和主流价值,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一脉相承。地域文化因地域性资源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而呈现多样性特征,地域文化精神经过长期积淀所形成的道德观、价值观和风俗习惯更接近于当地群众的心理需要,也更具有生命活力,并在一定层面上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地域内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选择、道德情操、礼仪风俗和宗教信仰,引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时代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效资源和实践载体。
二是充分借助优秀地域文化精神的教育资源。具有不同个性和文化魅力的地域文化承载了不同地域历史发展的记忆、历史文化的积淀、历史精神的传承、历史文脉的延续,是千百年来不同地域人民在交往实践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在地域文化中的折射和聚焦,是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资源。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创业文化等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地域形态,将地域文化的内涵、精髓与信仰教育相融合,是夯实信仰教育本土化的微观基础。应善于挖掘身边丰富的地方精神、历史遗迹、红色景点、民间艺术、乡风民俗等教育资源,为思政课教师信仰教育注入真实的教育内容,提供鲜活的案例素材,使其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加强博物馆、名人馆、纪念馆等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展示,从区域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中提炼古人、古事、古迹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并以多样形式融入群众日常的生活当中。认真分析地域文化的自身特点、表现形式和作用机理,有效利用地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积极探寻地域文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相结合的契合点,充分发挥地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增进思政课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
无形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有形的载体才能为公众所感知、认同和接受。立足“中国梦”和改革开放的实践道路,充分利用本土地域文化精神的亲和力、传承性和创新性,通过有效的实践载体,让广大思政课教师看得见、记得住、学得来、做得到、易践行,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全社会达到最广泛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