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运山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所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人认同和接受的价值取向、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思想情感、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综合反映[1]。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作为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它总是与该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相联系的。2018年3月20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新时代民族精神界定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新解读蕴涵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厚重底蕴的深刻思考,充满着对未来中国光明前景的坚定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多次引用毛泽东诗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毛泽东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理性、情感、思维和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精神是毛泽东诗词的精髓,它犹如一根红线贯穿毛泽东诗词的始终。因此,如何有效地立足当前我国的现实弘扬新时代民族精神?如何有效地将蕴含新时代民族精神的毛泽东诗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学,并做好民族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研究?无疑是当前高校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
毛泽东诗词将近现代中国历史、现实、理想的内容超时空地融汇在一起,描述了20世纪中国革命一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毛泽东诗词是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艺术精品,是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伟大史诗,同时也是一部新时代大学生理解爱国主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宝贵教科书。高校思政课教学若能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恰到好处并灵活有效地运用毛泽东诗词,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新时代民族精神,不仅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使大学生通过了解国史、国情,“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因此,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要紧紧抓住爱国主义这条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线,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充分利用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界定为: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毛泽东诗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理性、情感、思维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例如,“铜铁炉中翻火焰”反映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不到长城非好汉”反映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奋斗精神;“百万工农齐踊跃”反映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团结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反映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梦想精神。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毛泽东具有浓郁的民族主义思想感情,他毕生关心、为之奋斗的是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富强,这一切都很自然地通过毛泽东诗词点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形成了毛泽东诗词前无古人的气魄。因此,把毛泽东诗词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对思政课教学不是很重视,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具体表现为:上思政课时,有的学生根本不进教室上课;即使进教室上课的学生,很多也是两手空空,不带教材;即使带了教材的学生,上课时也很少有人对照教材认真听讲。不少学生听课极不认真,课堂“低头族”一大片,看小说、看手机、说闲话、睡大觉等现象十分普遍。当然,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思政课教师上课形式老套,照本宣科,使得学生听课乏味,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也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就思政课教学来说,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不仅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更取决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性以及参与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精心选择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并加以激情演绎,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可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思政课教学,可以使青年学生充分认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筚路蓝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但是,仅仅局限于对教材基本知识的学习,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与思政课内容相关且被学生所熟悉的毛泽东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可使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有一种亲近感,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当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五门基础课程,它们共同承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就课程内容来说,这五门课程各有其侧重点。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成果与影响的理论探讨,用以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逻辑的追溯和历史背景的分析,用以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形势与政策”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基本知识的教育,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看待国内外重大时事。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每一门课程的侧重点不同,把毛泽东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更能凸显高校各门思政课的教学特色。
弘扬民族精神是毛泽东诗词的精髓,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其中。解读毛泽东诗词所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把毛泽东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能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永恒追求。但是,在将毛泽东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课题组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瓶颈,主要表现如下。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中华古典诗词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文气质的艺术宝库,以诗词艺术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毛泽东诗词以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形式,反映了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现实生活,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它贯穿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鲜活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引用不同时期的毛泽东诗词,充分说明了毛泽东诗词的诗教功能在当今非但没有过时,反而还是我们党进行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经典教科书。
“一个好的理论可以因不同的实践者而有完全不同的实践结果;一本好的教材也可以因不同的使用者而有迥然各异的教学效果。”[3]就毛泽东诗词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来说,师资队伍建设无疑是确保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高校能够从事毛泽东诗词教学的绝大多数教师年龄偏大,很多人已经退休或正面临着退休,青年教师中绝大部分人的毛泽东诗词素养不够,目前还很难胜任毛泽东诗词诗教育人的教学工作。因此,就目前来看,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擅长毛泽东诗词教学的人不多,思政课教师相关素养不足是制约各高校开展毛泽东诗词诗教育人的重要瓶颈之一。
近两年来,随着一些高校将毛泽东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思政课在教学形式上确实进行了大量颇具创新意蕴的探索。但是,在教学形式创新的背后,也隐藏着泛诗词娱乐化“形式”与思政课学理化“内容”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思政课教学改革盲目“求新”,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呈现“泛娱乐化”倾向。比如,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来说,用毛泽东诗词歌曲导入新课,使该课呈现音乐艺术欣赏课特色;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毛泽东诗词,学生齐读毛泽东诗词,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呈现汉语言文学课教学特色。思政课教学“泛娱乐化”倾向就是“以形式统领内容”,在本质上是对“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方向性误读。“泛娱乐化”教学形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为了最大化地追求包括学生抬头率和参与度在内的显性教学效果,特意制造全程欢快的课堂气氛,把“以学生为中心”变通为“以学生抬头率为中心”,把本应逻辑完整的教学体系蓄意肢解为只服务于“满足学生偏好”且方便教师演绎的若干教学片段。
另一方面,“泛娱乐化”教学形式的随意性和空心化,变相消解了思政课学理化“内容”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不仅担负着“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的神圣使命,也贯通着明确的思想意识形态属性。“泛娱乐化”倾向所折射出来的教学设计随意性和教学内容“空心化”,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教学任务问题弱化了。因此,把毛泽东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应该很好地处理泛诗词娱乐化“形式”与思政课学理化“内容”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自参加革命开始,就有着从事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以及政治路线斗争、军事斗争的丰富经历,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始终具有革命性思维。正是由于革命性思维,使毛泽东诗词饱含着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中、小学教材内容虽然多次变动,但是反映革命与战争年代的毛泽东诗词内容从不缺席。当然,不同时代的学生经过不同时代主题的洗礼,他们对毛泽东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不尽相同。像当前站在高校讲坛的思政课教师,很多人是“60后”“70后”,他们都出生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对革命题材的毛泽东诗词很感兴趣,习惯于运用“泛革命性”思维来解读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内涵。
但是,当前新时代大学生已经是“95后”甚至是“00后”,他们对毛泽东诗词的理解不像高校思政课教师那样习惯于“泛革命性”思维,而是一种“后革命性”思维,师生之间对毛泽东诗词思想内容的理解不在一个层面上。由于教师“泛革命性”思维与学生“后革命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就决定了将毛泽东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时,教师必须与学生在思想上保持在“同一频道”对话。只有贴近学生,针对学生的所思所惑,就新时代大学生关心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使之与思政课教学的理论观点结合起来,在释疑解惑中传递毛泽东诗词的教育价值,在传递知识和价值中解开学生的心结,才能实现思政课“让学生喜欢、终身受益”的教学目标。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大力提倡弘扬新时代民族精神,将蕴含民族精神的毛泽东诗词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最终使大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身份认同感。那么,如何将毛泽东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如何将毛泽东诗词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基于课题组近年来的教研教改经验,笔者认为,其方法与路径如下。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取专题式教学。就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改革来说,既要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又要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兼收的教学目的,把毛泽东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路径选择。首先,在对思政课进行专题备课过程中,可以在每一个专题引用毛泽东诗词,拟定一个“画龙点睛”的正标题,从而直观、明确地呈现本专题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例如,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教学改革的备课来说,可以用毛泽东诗词拟定十二个“画龙点睛”的正标题。“专题一,凭栏静听潇潇雨:中华民族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征程”;“专题二,高天滚滚寒流急: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专题三,大地微微暖气吹: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为何不能救中国”;“专题四,一阵风雷惊世界:资产阶级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专题五,开天辟地大事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专题六,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专题七,为有牺牲多壮志: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专题八,敢叫日月换新天: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专题九,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专题十,人间正道是沧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专题十一,会当水击三千里: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专题十二,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万事开头难,这种“诗词入题法”可以达到先声夺人、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
另外,在备课中结合思政课教学大纲的相关内容,使毛泽东诗词中蕴含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鲜活内容与教材内容实现有效衔接。通过择取相关的毛泽东诗词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编写成可行的教学案例和讲义。例如,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准备第四章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时,可以穿插讲述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和《菩萨蛮·黄鹤楼》两首诗词,表达诗人对革命前途的乐观主义信念以及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精神。在备课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时,可以穿插引用毛泽东诗词《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沁园春·雪》中的相关诗词佳句,表达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和伟大奋斗精神。在备课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时,可以穿插引用毛泽东诗词《七律·忆重庆谈判》《五律·喜闻捷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的相关诗词佳句,表达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和伟大团结精神。在备课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时,可以穿插引用毛泽东诗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中的相关诗词佳句,表达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和伟大团结精神。在备课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时,可以穿插引用毛泽东诗词《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相关诗词佳句,表达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
高校思政课教学采取专题式或研究式教学形式,实现毛泽东诗词教学内容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使教学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除了教师要有渊博的毛泽东诗词知识和饱满的上课热情之外,甄选适宜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首先,运用毛泽东诗词导入法。毛泽东诗词的语言精练、优美、生动,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就喜欢朗读和背诵,很多名句都能出口成诵。由于这些内容为学生所熟悉,很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新课开讲时,可以运用毛泽东诗词导入法。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讲授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时,可以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来入课:“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4]诗词既写出了革命风暴席卷南京的磅礴气势,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空前的巨大胜利,也形象地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战略家的胆识和气魄,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因此,上课一开始,教师若能精神饱满、抑扬顿挫地朗诵这篇毛泽东诗词,一定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入课效果。
其次,运用毛泽东诗词诵读法。毛泽东诗词基本上讲究对仗、押韵和平仄,具有古典诗词的音韵美。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声情并茂地朗诵毛泽东诗词,学生很容易从中体会到毛泽东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当陶醉其中的时候,就好像在享受一场美妙的音乐盛宴,感到美不胜收。例如,《西江月·井冈山》和《西江月·秋收起义》反映了毛泽东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艰难历程;《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等生动描绘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浪淘沙·北戴河》热情歌颂了祖国建设高歌猛进、日新月异的新生活。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朗诵训练,带领学生去感受毛泽东诗词的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毛泽东诗词的兴趣。
最后,运用毛泽东诗词歌唱法。中国文学史上许多诗词都是和歌而作的,诗词歌曲对唤起学生的审美欲望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井冈山》《菩萨蛮·大柏地》《念奴娇·昆仑》《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蝶恋花·答李淑一》《水调歌头·游泳》等诗词,很早以前就都被作曲家谱成了诗词歌曲。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在学生诵读时加入一些毛泽东诗词歌曲的背景音乐,就能有效地拨动他们的心灵琴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引入诗歌的优美意境,最终引发他们的审美愉悦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最直接又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把毛泽东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使其与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有效对接,可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毛泽东诗词进头脑,进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目的。例如,课前播放、宣讲毛泽东诗词的影视资料、课堂上背诵毛泽东诗词佳句、课后开展学习毛泽东诗词的活动等,可以使大学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深切感受毛泽东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民族主义情感。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来说,反映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毛泽东诗词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那些脍炙人口的毛泽东诗词佳句,浓缩了战争和建设年代特定场景下的历史画面,如果加上课堂上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朗诵出来,对课堂教学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效果远比用平实的言语分析要好,容易吸引学生的视听,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另外,把毛泽东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学生的积极、热情配合。例如,课外可以开展一些别开生面的学习毛泽东诗词活动:“唇枪舌战——毛泽东诗词辩论会”;“我型我秀——毛泽东诗词主题班会”;“身临其境——毛泽东诗词社会调查”;“华山论剑——毛泽东诗词背诵竞赛”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别开生面的毛泽东诗词学习活动,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让毛泽东诗词入脑入心。
从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来看,一些高校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研教改任务,形成了初步的教学科研成果,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这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消化、理解所学的教学内容,也有助于使学生接受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思想教育,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实施效果。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教材体系以表述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为目标,它在教材结构合理性、内容客观科学性、概念定义简明准确性、观点结论推演逻辑严密性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标准。教学体系以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理论并解决相应问题为目标,全部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教材体系具有结构逻辑严密性、章节均衡性、前后呼应性、层次清晰性、内容全面覆盖性、理论科学性、学术权威性、表述准确性等特性。教学体系在内容选择上具有重点突出性、问题针对性、难点深入性等特性,在教学实施中具有手段多样性、方法灵活性的特性。就毛泽东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来说,将思政课教学从教材体系转化为将学生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相统一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的初步实践经验,我们切身感受到,要实现毛泽东诗词教学内容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吃透教材是前提,师生互动是关键。
由于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精心设计,认真实施,不断调整方式方法,两年来,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不少学生说,以前感觉思政课教学很空洞、很乏味,一到上思政课时就昏昏欲睡,现在感到这门课还是很有意思的,在课堂上还是能学到不少知识的。从每个学期对学生的调查反馈来看,很多学生都表示,自从开展毛泽东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以后,经过思政课教师对教案的精心设计,在课堂上热情洋溢地授课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他们对这门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越来越期待上思政课了;以前他们总觉得爱国主义很虚幻,自从经过思政课学习后,他们越来越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越来越对党和国家有了感恩之心;也终于明白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因此,把毛泽东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益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特别是考核方式是贯通的,因此,关于毛泽东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与整门课程联系起来考察,从而助推思政课教学改革,促进思政课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在教研教改过程中,我们采取以“研”促“教”的策略,把项目研究与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相结合,使教学与研究落到实处,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实际效果。结合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的初步实践经验,我们切身体会到以下三点关于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一是要认识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二是明确思政课教学改革应以国家教育政策为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三是高校要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政策、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当然,就新时代民族精神视域下毛泽东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来说,也有一些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进一步改进之处。比如,关于对学生思想状况的把握问题;关于如何更好地处理毛泽东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关于如何进一步突出毛泽东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亮点和特色问题;关于如何遵循毛泽东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吻合性原则的问题;关于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在毛泽东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的引导作用的问题。虽然我们注意挖掘毛泽东诗词的诗教育人资源,充分利用高校思政课学科性质特色,但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特别的教研教改亮点和特色。因此,从长远来看,怎样把毛泽东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并在实践教学中把亮点和特色完全凸显出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