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彦斌
(内蒙古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立足全局领导边疆民族地区的革命、建设、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内蒙古的各项事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书写了题词、回信、贺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不仅展露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真理光芒,而且也为新时代内蒙古模范前行量身制定了切合实际的行动纲领。学深悟透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精神,是当下内蒙古各级各部门的首要政治任务。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来讲,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而增强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是当下推进民族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改革亟需予以解决的重大课题。具体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需要系统梳理思想理论融入“原理”课教学的现状,总体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的基本精神,科学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多维探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与“原理”课教学内容的相互贯通。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即“三进”),“原理”课教材虽然进行了多次修订,但仍有可融入的理论空间。
统计发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理”课教材(2018年版)共有63处融入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讲话、报告和著作。从引用文献的频率来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引用频率最高,达15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被引用11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均被引7次;其他论述摘编、讲话、著作都在4次(含4次)以下。从引用文献的分布来看,导论部分引用5次,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引用44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引用6次,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引用8次。上述统计结果表明: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讲话、报告、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较多,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和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则融入较少;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基本没有融入“原理”课教材之中。
将党的思想理论融入“原理”课教学,不仅是理论“三进”的现实要求,也是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进而转化为生动实践的价值诉求,更体现了党的思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得益彰、有机贯通。整体把握党的思想理论融入“原理”课教学的研究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学界围绕为何融入、融入什么、怎样融入等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有些问题已达成共识,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在为何融入这一问题上,大部分成果都将党的思想理论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视为融入的前提基础。在融入什么这一问题上,大部分成果都论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具体内容(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五大发展理念、“中国梦”“四个自信”“四个全面”、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等)融入“原理”课课堂教学,还有部分成果探讨了将经典著作、中国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融入“原理”课的具体路径。在怎样融入这一问题上,大部分成果都提出有机结合“原理”课的教学内容、关照学生的现实需求、创新教学方法等。总的来说,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融入“原理”课还没有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值得深入研究并大力推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既关涉课程体系,又关涉教材体系;既涉及供给侧,又涉及需求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和有效性的应有之维。为此,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民族地区或民族院校以及其他高校“原理”课来讲,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是推进“原理”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需要。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根本保证维度为“原理”课教学提供政治保障。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彰显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科学性,在有力保障维度为“原理”课教学提供了经典范例。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蕴藏着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召力,在思想支撑维度为“原理”课教学提供精神动力。笔者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深刻体认到,每当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来佐证或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必然会触发大学生的积极回应并赢得广泛认同。有鉴于此,作为“原理”课教师,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并将其有机融入到“原理”课教学过程中,浸润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自然和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发展潜力巨大,战略地位重要。”[1]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推动内蒙古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题词,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等等。从整体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要求,主要关涉以下四个方面。
如何发挥内蒙古自身优势,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内蒙古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和内蒙古地区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2]第一,在战略定位上,要有世界眼光和大局意识,从整体上考量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价值和世界意义。第二,在体现内蒙古特色上,要立足内蒙古“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加快推动农牧业的现代转变。第三,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3],“在集中集聚集约上找出路”[1]。
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十分关注,而且开出“良方”。第一,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对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意义。第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保持战略定力,既不能为了经济发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又要大力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为此,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2],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防治。此外,在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要把保护草原、森林作为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2]。第三,要系统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制度建设”[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3]维护民族团结,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而且对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边境稳固意义重大。内蒙古民族关系如何,关系到祖国安全稳定屏障的打造。第一,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1]。在新时代,要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并将其升华为我们的认识,最终转化为推进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第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因此,要全面总结和系统梳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经验,促进民族团结。第三,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基础。为此,需要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可以通过蒙古族特色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挖掘弘扬蒙古文古籍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等途径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在内蒙古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将其体现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把祖国北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第一,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在具体工作中,党员干部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带领各族群众共创美好生活。第二,党员干部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不仅向先进典型、身边榜样学习,而且要讲“认真”精神。第三,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乌兰牧骑的成长和进步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内蒙古地区实际和民族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又为内蒙古的发展提供根本指针。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融入“原理”课教学,还要从逻辑上科学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立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就是人的解放和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要表征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等问题的论述,始终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史观的具体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调研,到基层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深厚情意和亲切关怀。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民生领域的各种利益矛盾,要统筹推进、妥善处理,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不断增强内蒙古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观点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评价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创立者和后继者对整个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正确评价和深刻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观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观点。
方法是由此达彼的桥梁和纽带。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是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第一,实事求是的方法。针对如何实现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体现内蒙古地区特色和优势,“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4]。第二,辩证分析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论述,不是就内蒙古而论内蒙古,而是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论内蒙古,蕴含着对内蒙古总体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充分体现了大局意识和世界眼光。第三,群众路线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过程中,赴边防、进林场、访社区、走农村……。一方面,向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表达党中央关怀;另一方面,通过体察内蒙古各族群众的民情,进而制定符合内蒙古民生实际的发展政策,引领内蒙古各族群众共创美好生活。
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融入“原理”课教学是本论题的关键环节。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采用多种方法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与“原理”课教学内容相链接。本文仅以“原理”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为例,探讨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融入“原理”课教学。
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观念。在讲授这个问题时,可以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论述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分析内蒙古生态系统的综合性,进而树立“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进行综合治理”[2]的思想观念。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多次提到“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可以将其具体表述以案例的方式融入“战略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的教学之中。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国意义和世界意义,而且还可以从微观的角度把握推进内蒙古各项工作不可逾越的红线,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推进脱贫攻坚、如何加大生态系统保护等问题时还使用了“重点”“关键”“重心”“首要”等词汇,可以融入“矛盾的特殊性”这一问题的讲授之中。
关于内蒙古的重要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内蒙古“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万里绿色长城”“北疆亮丽风景线”“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等称谓。这些认识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自生的,而是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上述论断可在“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中融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将我们党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概括为“四个一”。“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2]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融入“真理的客观性”的讲授中。在讲授“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时,可以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论述融入其中。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分析“奇花异草”和“盲目引进”的不可取之处,引导学生在如何“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这一问题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系统的保护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2],产业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1],也充分体现了上述观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需要适当融入上述问题的讲授之中。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论述较多的一个问题。可以将其论述以原理或案例的方式融入“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讲授中。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原理、库布其治沙案例、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战略地位的论断等。在讲到社会心理时,可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参加的“五畜祈福”仪式,以蒙古族传统习俗解释“习俗”这个概念。也可以结合乌兰牧骑的艺术内容和形式,讲授“艺术”的内涵和特点。在讲授“社会文化建设”时,可以简要介绍蒙古族文化、红山文化,引导学生积极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还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讲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又讲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既讲党的初心,又讲党的使命;既讲文艺和人民的关系,又讲环境和人民的关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融入“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熠熠光辉。将其融入“原理”课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在今后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还应进一步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探寻其与“原理”课教学内容对接的有效路径,不断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最终转化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