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洁
(宝鸡市大唐秦王陵文物管理所,陕西 宝鸡 721004)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比较粗糙;晚期则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玉器为代表,尤其是殷墟妇好墓出去的众多玉器是我们进一步认识商代玉雕艺术的丰富宝藏。殷墟玉器是在继承前代具有初步发展的琢玉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较长时间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加以统治者对玉器的需求和重视,更促使玉雕工艺的迅速发展。从而为中国古代玉雕史谱写了新的一页。如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妇好墓最精美的玉器之一玉凤,代表着这一时期玉器的艺术水平和技术水平。殷墟玉器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同时它与甲骨文、青铜器一样,是殷商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研究中国玉雕史、艺术史及殷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有关问题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截日至2000年,经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约有2300件上下。由于古今盗掘,殷墓遭受严重破坏,现在幸存下来的仅是劫余而已,不难设想,原随葬之玉器当远远超过此数字。《逸周书·世俘解》称:“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厚以自焚,凡日厥有庶告,焚玉四千……凡武王俘商旧玉亿有八万。”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校为“凡武王俘商,得旧宝玉万四千。”由此可见,殷王室和贵族拥有数量相当可观的宝玉。1976年发掘的妇好墓,出去玉器多达755件,最具有代表性。殷墟玉器绝大多数出土于大、中型墓中,小墓和居住遗址极少发现。另外殷墟所出土的玉器,绝大部分是墓主生前使用的器物,极少数为方国的贡品和属于殉葬人所有。
殷墟玉器的种类相当齐全。根据我们对实物的观察,参考夏鼐先生对商代玉器的研究成果,将它们分为礼玉、仪仗性武器、工具、用具、装饰品、艺术品以及杂器7大类。
1)礼玉。主要用作礼仪、祭祀等,有些也用于佩带。器类有琮、圭、璋、璧、环、瑗以及簋、盘等。
2)仪仗性武器。有戈、矛、戚、钺、大刀和镞等。以戈的戈的形制不尽相同,但都不具备杀伤力。在少数戈上雕有或书写有纪事性文字。如妇好墓出土的一件大型玉戈,在内的一面后部雕“卢方口入戈五”6字。大意是说,卢方的某人入贡了5件玉戈数量最多;矛、钺都很少。
3)工具。有斧、凿、锛、锯、刀、槌、纺轮、铲、镰等。从实物考察,少数铲和某些小刀有使用痕迹,纺轮和一部分小刻刀也有实用意义:至于斧、凿、锛及某些小刀,制作精致,大概都是:象征性工具。
4)用具。有研磨朱砂的臼、杵,调色的盘以及梳、耳勺,匕等,皆为实用之器。
5)装饰品。数量最多,总数达千件以上,品种也较齐全,计有:佩带和镶嵌饰物,头饰和冠饰,腕饰,器物上和衣上的坠饰:佩戴的串珠,以及用途不甚清楚的饰品。其中不少作品雕琢得相当出色,堪称殷墟玉器中的精华。
6)艺术品。数量甚少,其上皆无孔眼和短榫,不能佩带或镶嵌,但都质优形佳纹美。如妇好墓出土两件圆雕玉虎,其中一件张口露齿,头长两个龙角,作奔跑状,是上等的观赏作品。
7)杂器。数量不多,但内涵庞杂,可识别的有玉韘、玉马嚼、玉策、含玉等。上述玉器,大部分年代清楚,按殷墟文化的分期序列,大致可分早、晚两期:早期以妇好墓玉器为代表,约相当于武丁至祖甲;晚期以殷墟西区墓玉器为代表,约相当于廪辛至帝辛。这些为我们研究殷人的衣、冠、发式和殷代不同阶级的人物形象以及当时的农业、环境状况等提供了资料。
殷墟玉器的色泽,绚丽多彩,表面的光洁度较高。多数含有与主色相异的玉斑,纯色的较少。它们表面的颜色,以深浅不同绿色较多;计有墨绿、淡绿、茶绿、黄绿等;其次为黄褐和棕褐;灰色、白色、黄色的较少;黑色、蓝色、银灰色、桔红色的更少。殷墟玉器的质料,有新疆和田玉、透闪石软玉、南阳玉、岫岩玉,可能还有河南密玉。而以新疆和田玉占多数;其次为透闪石软玉,南阳玉和岫岩玉甚少。那么,远在新疆的和田玉何时输入中原的呢?据《史记·李斯列传》,李斯于秦王嬴政十年上书秦王曰:“今陛下致昆仑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矣。”可见秦统一中国之前,已有新疆玉输入秦地。郭宝钧先生据《穆天子传》有穆王登昆仑的传闻,认为“昆仑玉进入中原或可上溯到殷周之间。”妇好墓中出土有较多的用新疆和田玉琢成的玉器证实,和田玉输入殷墟最迟在殷王武丁时代。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学者推算,武丁在位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250至前1192年。这说明当时中原和边远地区已形成有了相当多的交往。殷墟玉器中的和田软玉的传入和应用,为和田玉在中国玉文化中长期居于重要地位奠定了物质基础,标志着商代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第二个高峰,使中国古代玉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殷墟玉器的造型丰富多彩,刻划细腻,突破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玉石的造型器的造型模式,创作了不少诸如人像、兽畜、禽鸟等多种圆雕作品。如墓中所出的某些玉石人像、有极强的写实性,圆雕的兽禽和昆虫或行或立,大多形象逼真,有些还突出了外形的主要特点,如象的长鼻、虎的利齿、螳螂的刀足等,相当神似。浮雕的兽畜和禽鸟,多设计成侧视形,肥瘦适中,以作静止状态的居多;少数则作运动状态,如急驰的的虎、冲天直上的鹰。对于某些神话性动物,如蟠龙、凤、怪鸟等,造型也很优美。充公反映了当时的设计者对现实世界的深入观察和对神话世界的向往。殷商玉器中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在造型艺术上既高度写实,又有丰富的想象力。
写实性的动物形象,种类繁多,计有虎、象、熊、鹿、猴、马、牛、狗、兔、羊头、蝙蝠、鸟、鹤、鹰、鸱鴞、鹦鹉,雁、鸽、燕雏、鸬鹚、鹅、鸭、鱼、蛙、龟、鳖、螳螂、蚱蜢、蝉、蚕和螺蛳等31种。大多为单件,形象逼真;个别的雕成双鹦鹉、尾相连,极富情趣。有些兽畜、两两分别成对,如妇好墓出土的对马、对象、对鹅等。这些动物形象绝大多数采用正侧面剪影的手法,抓住所要描绘对象的主要特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反映出殷代琢玉艺人对动物的精细观察;也是研究殷代野生动物和家畜、家禽的珍贵资料,也反映出当时殷代工匠娴熟的工艺技巧。
殷代玉工在继承前人琢玉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善青铜工具,使琢玉工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往往用同一块玉料和玉色相近的料琢雕成成对之物,如妇好墓出土的成对玉象和成对玉马,善于利用玉料的自然形状,设计出比较切合的题材,如妇好墓出土的一件作伏卧回首状的玉牛,主要是依据这件籽玉前高后低的自然形状巧妙设计而成,能利用玉石料的天然色彩,创作“俏色”作品,如小屯村北一座殷代晚期房子中出土的一件圆雕玉鳖,背甲呈黑色,头、颈和腹部呈灰色即是一例。这说明,我国的玉石“俏色”作品,最迟可追溯到殷代帝乙、帝辛时代。说明商代人已掌握了采用玉的质地、纹理、色泽和巧做玉器的技术,并对后来的玉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圆雕玉器的出现使中国古代玉器由平面走向立体,由简单装饰走向复杂陈设,是琢玉工艺的一个飞跃。如妇好墓出土的圆雕人像,作跽坐形,双手抚膝,人体比例大致适当。它们面部表情不尽相同,发辫、衣纹各有特点,精细入微;圆雕的兽、畜、昆虫等,大多形象逼真,有些还突出其外形的主要特点,如虎的利齿、象的长鼻、螳螂的刀足等,勾画神似。浮雕技法的运用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了图案花纹线条的立体感。对于龙、凤等神话动物,造型和纹样也很优美,多数浮雕的兽、禽设计成侧视形,以作静止状态为多见,只有少数作运动状态,如殷墟的一件玉雁,尖喙歪头,双翼展开,给人以飞向远方的感觉。
殷商的制玉工匠,运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将一条阳线呈现在两条阴线中间,使阴阳线相辅相间,显得刚劲有力。动物、人形中需主要刻画的头部、眼睛等重要的细部用阳线表示,使得玉器图案变化曲尽其妙。如兽类的身躯多用斑条纹或变形云纹,背部多为脊状纹,眼则为“目”字形纹:禽类多用羽毛纹或翎纹,眼多为圆圈纹,龙多用变形云纹或菱形纹等等。
镂空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全封闭式”;另一种为“半封闭式”。钻孔大致有“管钻”和“桯钻”两种,一般扁平形,孔眼较大的如璧、环等中心部位的孔都用管钻,其钻孔两端大、中部细,呈细腰状,也说明了当时琢玉技术的进步。而一些佩带饰物上的小穿孔,则多用桯钻。多数玉器的表面,晶莹光泽,都经过不同程度的抛光。在殷代,可能用兽皮或丝麻织品作材料,蘸水加金刚砂对玉面进行抛光,说明当时的抛光技术相当进步,甚至达到空前的水平。 一件玉器的制成,必须经过选料、开料、造型、琢纹、钻孔、抛光等一系列工序。而以琢纹的难度最大,技术要求也较高,有可能由专人操作。各个工序都配合得较好,从而能有效地生产出许多精品,即使用今天的工艺水平来衡量,也是很高的,充分地体现了当时殷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其琢玉工艺的高超。
独树一帜的殷墟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商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殷墟玉器也是殷代手工业者的辉煌业绩,在造型设计、艺术风格、琢玉工艺等方面的成就不亚于殷代青铜器,充分体现了殷代广大玉雕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殷墟玉器对全面了解殷代玉雕艺术,对研究中国玉雕史、艺术史及殷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有关问题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独树一帜的殷墟玉器的质料,有新疆和田玉、透闪石软玉、南阳玉、岫岩玉,可能还有河南密玉。而以新疆和田玉占多数;其次为透闪石软玉,南阳玉和岫岩玉甚少。它们来源边远,说明当时中原和边疆交往和联系是比较密切的。从一些玉器上的铭文也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原与周围的交流情况。在少数戈上雕有或书写有纪事性文字。如妇好墓出土的一件大型玉戈,在内的一面后部雕“卢方口入戈五”6字。大意是说,卢方的某人入贡了5件玉戈。据考证,卢方可能是商代位于今湖北北部一带的方国。从上述铭文分析,在武丁时期,卢方与商王朝保持较好的贡赋关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关系,也说明有些方国的琢玉工艺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独树一帜的殷墟人像和人头像多系玉质。圆雕人像多作跽坐形,双手抚膝,表情各有特点,仅少数作其他姿态,浮雕人像多作侧视蹲踞形,双臂上举。仅一件作站立状,一面为男性,另一面为女性,有人称之为“阴阳人”。由人像和人头像可看出殷人的5种发式:
1)在右耳后侧梳或拧长辫一条,由头顶盘后脑一周,将辫梢压于辫根下。
2)在头顶梳短辫一条,垂于后脑。
3)在额头留短发一周。
4)在头上梳两个上翘的角状髻。
5)在后脑梳个下垂的发髻。
能看出的冠式有5种:
1)作圆箍形,戴头部以束发。
2)在圆箍前加一横置的筒状饰。
3)戴高低有别的平顶冠。
4)筒状高冠。
5)冠上中部竖立一倒置的鱼尾装饰。
可看出衣裳的形式有3种:
1)交领长袖,腰束宽带,衣上有蛇纹、目纹和云纹,颇气派。
2)一件石人,纹样为大开领右衽,腰束宽带下身着裙,长似过膝,胫扎裹腿,足穿翘尖鞋,衣及腰带似有刺绣的花边,甚讲究。
3)后领较高,长袖,衣下缘似及小腿,衣上饰蛇纹和云纹,胸部有兽面纹,或许是文身的标志。此外,还有一件石人,腹部仅悬一长条形“蔽膝”,无衣纹。这些不同衣着、装束的人像,有的可能属于不同阶级的人物,有的可能是性别或年龄的区别,它们对探究殷人的社会生活及纺织工艺等问题都有一定的意义。中国古代玉人的出土、传世数量都很少,商代晚期玉人现世的也不多。玉人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显然要比同期的其他玉器如玉礼器、玉肖生动物要高,这是因为,写实性玉人不仅对研究当时人类的种族、遗传、进化有很大的参考意义,而且,通过玉人的衣着、姿态还可以间接地了解当时人的生活、习俗、宗教礼仪以及社会地位等。
综上可以看出,独树一帜的殷墟玉器在造型设计、艺术风格、琢玉工艺、表现内容、审美功能等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古玉的第二个高峰。独树一帜的殷墟玉器可以使我们对殷商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从殷墟玉器数量大、品种多;玉质以和田玉为主,种类多样;玉雕形象逼真、造型生动;琢玉工艺达到了新高度四个方面深入地让我们了解了殷人当时的生活习性和当时殷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