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通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是创造性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尝试,它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是向大学生提供研发、生产和经营场地,通讯、网路和办公设施,以及教育培训、信息咨询、政策、融资、法律等有力支持的独立运行的经济实体。作为大学生新创企业诞生和聚集的“催化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集企业、市场、政府于一体,融产学研于一身,是向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孵化服务,扶持大学生创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其对于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创新型人才等起着积极作用,是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为有效的策略之一,有助于降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风险和成本,使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新创企业成为能够独立运行并健康发展的企业[1]。
我国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发展已形成热潮,部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已有一定规模,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比较迅速,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孵化园却由于在发展策略选择上受诸如传统思维、现实背景、制度建设、融资环境、风险投资、区域特点等因素影响,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没能形成有效的产学研一体化运作机制,无法提供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平台。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建设和深入发展,也阻碍了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创新的成功。因此,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成都创业学院的典型个案分析,探寻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发展困境和主要问题,并提出突破瓶颈、寻求发展的有效发展策略,以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建设和创新发展。
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是以实现社会创业为理念,以服务并引导大学生创业、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宗旨,以优化创业环境、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目的,集创业理论研究、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实践操作于一体的,政府、社会、高校多方协作的新型组织模式[1]。成都创业学院作为四川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领头羊,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工作交叉互通,汇聚川内高职院校一批高水平双创人才,产生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并实现转化,实现科技、文化、金融有效结合,构建新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成为辐射影响全国高职院校的双创示范基地。学院将基于“互联网+”“一带一路”“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提升面向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努力探索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创新创业模式在四川高职院校中发挥引领作用,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双创示范”的高职名校。其功能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创业培训、创业实践是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主要功能。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不仅能够为创业者提供系统的创业培训,还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实战,降低团队试错成本。
项目孵化功能是创业孵化园区最核心的功能,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创业孵化园为创业团队提供较为完备的服务体系,帮助创业企业规避创业风险,使每个初创实体能够顺利度过创业头三年的“创业死亡谷”,提高创业成功率。
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应鼓励大学生将实验室研究成果和创新项目带到基地进一步研究开发,使创新成果以最快捷的方式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形成创新知识流和技术流,同时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组织保障体系较为完善。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整合“政、行、企、校”资源,与成都市教育局、人社局、团市委等部门和双创企业联合成立“成都创业学院”,实施“理事会+院务会”的管理运行模式。目前创业学院在高新校区占地12000余平米,郫都区菁蓉小镇占地20000平米,组建了由校外专家、成功创业人士组成的专兼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队伍。自2013年以来,学校创新创业建设方面投入2000万元,并设立了450万元教育发展基金。帮扶有效,服务到位。通过创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多部门协同育人的联动协调机制,建立完备的支撑服务体系。
专创融合教育体系特色鲜明。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36学时的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进行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引进和整合开发创新创业教育慕课,设立在线学习开放课程。对在校生推进“全覆盖、分层次、菜单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是针对大一学生开展全覆盖创新创业教育,每年覆盖学生3000余人;二是开展个性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培养计划,建立档案。三是提供专项创新创业培训。通过 SYB等专项培训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每年参与专项培训学生300余名,学生参与度达到30%。
双创实践育人体系富有成效。创业学院强调实践训练,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等创新创业类社团,开展系列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依托“挑战杯”“互联网+”“发明杯”等创新创业赛事,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专项支持;依托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训练。
开放合作体系协同推进。创业学院加强政、校、企、行四方协同与资源共享,推进校区、园区、社区深度融合,与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联合打造全国首家“三区融合、知行合一”双创社区,共建双创实践基地,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与英国NCEE签约合作,共建“中英双创示范基地”双方在师资培训、课程及实训体系开发建设、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学院经过前期的探索实践,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双创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双创支持服务等方面理念明确,思路清晰,建立了基本工作架构,相应的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定位不明确,目的不清晰.不同类型高校的创业园定位不明确,盲目求大求全,忽视学校自身实际,没有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思路,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地域比较优势,不能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定位。同时,创业园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为目的,而不是一味追求创业项目孵化成 功这一结果。学生在创业园的实践,不应以赚钱为目的,学校应着眼于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
调查显示,85%的高职学生所能承受的自主创业资金不足10万元,75.1%的高职学生认为“缺乏启动资金”是创业的最大障碍。专家认为,资金瓶颈的成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高职院校由于机制体制因素,无法对入孵创业团队进行资金投入难;二是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以及缺少相应捐赠法规,社会捐赠有限;三是银行缺少风险评估机制,创业青年缺乏财产抵押担保,融资困难。
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业孵化园区都配备有相应专业的创业导师,但在实际操作中,导师与实际项目的黏性是不够的,造成创业团队在初期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自己解决,导致风险查收。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从事企业化运行,面临非盈利性和盈利性的两难选择。创业孵化园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工作作风等方面自有特色,但又必须承担企业功能,这种多身分的角色使它很难适应这种特殊身分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举步维艰。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投资主体主要是职业院校本和少数企业单位,民间资本较少介入,加之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园大多自身积累不足,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同时,在项目选择上,多以科技型、信息型等产业或行业为主,但多数学生创业经验不足、资金不足,导致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项目到后期无法运作,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针对当前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围绕科技创新发展目标,结合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实际和大学生创业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着力转变政府角色,进一步整合“政、行、企、校”的资源,因时制宜、因势利导,着力打造更加完整有效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生态链,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促进大学生创业持续发展,主要的发展策略如下:
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双创示范”高职名校为目标,紧扣高职院校师生的特点,从激活双创主体出发,在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双创支撑服务体系等方面重点突破制约师生投身双创的政策障碍与制度瓶颈,为广大师生搭建平台。将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融入学院“双高”院校建设,加强学校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创新平台建设,以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来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与社会服务的转型。
形成一种集培育、孵化、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双创综合平台,用新技术、新人才、新产品、新模式来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双创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以四川省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都市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为纽带,全面推动基地的建设、运行、创新与实践,以可推广为导向,总结典型经验、凝练特色做法、形成双创模式,作为四川高职院校的代表,发挥基地辐射作用。
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积极主动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紧密契合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特色,深化内涵建设,增强“双创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走“产学研用”共同发展的道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结成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联盟,为企业生产技术升级提供支持和服务。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全覆盖、分层次、菜单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推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建成专创融合金课程200门,其中建成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3门,以在线课程的形式分享资源。
打造一支“教练型”混编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立由知名创业培训师、行业大咖等组成的200人以上创新创业导师库,成立“教师+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团队100支,实现在“教”中“创”,“创”中“教”,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指导类大赛或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赛获奖5项以上,创新创业师资团队教学能力大赛获国家奖1项。建立“金牌导师”团队,定时为创业团队进行咨询,及时解决问题。
构建“创客工坊+创新创业俱乐部+创业街+创业社团”等双创实训体系,将“创新创业实训专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创业街、创新创业俱乐部等平台,完善特色双创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创之魂”系列活动,定期举办双创讲座、论坛等,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引领,举办创新创业系列大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进”。
优化创业园区功能,依托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孵化基地)等现有双创平台,充分发挥园区孵化器功能。甄选创业企业入驻,“创业孵化区”每年入孵学生企业50家左右。发挥“四川省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和“成都市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平台作用,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成职创业基金会”,努力在校内外广泛募集更多资源投入双创领域,整合“政、行、企、校”等资源,提升资金保障力度。
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成都创业学院依托“九三创享”通过产学研结合直接介入到科技成果转化之中。高校拥有大量的技术、设备、人才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创业孵化园的平台,发挥其资源优势,参加和接受全社会的资源有效利用,在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过程中有所创新[2]。
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更进一步缩短了高校与人才社会化、创新知识社会化与商品化的距离。实践证明“敢于竞争,善于转化”是高校创业园建设的推动力量。大学生创业园将在社会需求的引导下将不断涌现,并不断提高其社会效益与品位,为社会经济发 展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