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玲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礼仪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教育也深受文化的影响。在多元文化冲击影响下,高校的礼仪教育既要树立包容心态,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中的一些文明礼仪;同时也要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彰显礼仪教育的中国特色。除此之外,还应当秉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学思维,紧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到礼仪教育中,扩充其内容和内涵,突出高校礼仪教育的实用性和时代性。因此,探究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礼仪教育的创新与优化路径,也成为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最具体表现。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都能反映出他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不仅关系到个人形象,也会影响到其所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礼仪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文明行为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能否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社交能力的一种直接体现。调查发现,现阶段的“00”后大学生,由于生长环境、性格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人际沟通的技巧缺乏了解,习惯于独来独往,自我意识较强,人际关系比较简单。通过开展礼仪教育,让当代大学生能够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在待人接物、与人交往中,遵循基本的礼仪规范,既可以为他人留下好的印象,又可以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这对于自己的学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也是大有裨益的。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校期间接受礼仪教育、学习礼仪规范,对于今后学生真正步入社会,在工作中与他人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也有积极的帮助。
礼仪是一种非法律社会规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共同生活准则等,是调整社会成员行为的基本准则。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知识,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表现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礼仪教育通过规范大学生的思维、行为和认知,也能够为高校的思政教育产生推动作用,这也符合现阶段高校“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
2.1.1 礼仪教育的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在高校礼仪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多元而丰富的教学资源,既可以拓展视野,了解并学习不同的礼仪知识,同时又起到了激发兴趣的效果,让学生在接受礼仪教育时保持热情和动力,构建起高效课堂。多元文化的交融,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让礼仪教育的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对于教师来说,既可以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选择文化元素开展礼仪教育,例如和而不同、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也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中文明礼仪。大学生具有求新求异的心理,当他们学习形形色色的外国礼仪时,会主动的进行深入了解,甚至在生活中模仿和运用这些礼仪,从而提升了礼仪教育质量。在礼仪课程的备课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多种礼仪规范制作课件,既可以拓展礼仪教学的广度,又能够构建高效课堂。
2.1.2 礼仪教育的课程体系日益成熟
国内高校开设礼仪课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在各界的重视与支持下,礼仪教育的课程体系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逐渐趋于完善,这就为新时期礼仪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从课程设置上来看,礼仪课程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每次开课都能够吸引大量的高校学生。同时,在高校的部分专业,例如酒店管理、学前教育、电子商务、行政管理等专业,还会加入关于礼仪教育的专项课程。从教材设计上来看,各地高校选用的教材存在地域特色,有些高校自己编研礼仪教学的教材,还有的高校与本地的研究机构联合编制教材,为大学生礼仪教学提供了最基本的素材。除此之外,在礼仪课程的考评机制等方面,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为新时期高校礼仪教学更高质量的开展和稳步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2.1.3 大学生对礼仪文化的认同度较高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景下,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而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群体,其文化素养、礼仪规范也属于较高水平,这就为高校开展礼仪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和修养的表现,而且也是了解个人品行的重要窗口。无论是校园交往中,还是在毕业求职时,甚至包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具备了优秀文明礼仪的大学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同,博得对方的好感。在学业压力增加、就业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出于自我成长与发展的考虑,深刻的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对礼仪文化的认同度进一步提升。在礼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目的性的去学习礼仪知识,教学效率也会成倍的提升。
2.2.1 教师礼仪修养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礼仪教育包含的内容较多,除了形象礼仪、仪态礼仪、沟通礼仪之类的日常礼仪外,还包括会面礼仪、面试礼仪、写作礼仪等比较正式的礼仪。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的胜任大学礼仪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调查开设礼仪课程的几所高校,发现在教师的选用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通常是选择思想政治教师兼任礼仪教学,而没有科班出身的专职教师。这种情况下,除了教师自身的礼仪知识储备不足外,也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的为学生提供文明礼仪的榜样。例如,在礼仪教学中,要求双方交流时眼神平视,双手自然垂下,保持一种尊重他人、真诚友善的形象。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自己的礼仪,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提供了一种错误的礼仪示范。
2.2.2 礼仪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不够深入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礼仪教育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从微观层面上,对个人形象气质的改善,品格修养的提升有积极帮助;从宏观层面上,对人际关系的塑造、学业与事业的发展也会带来深刻的影响。正是基于礼仪教育带来的实际影响,吸引了广大的高校学生参与学习。但是在实际授课时,很多教师由于准备不足,或是认识片面,没有将礼仪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讲解文明礼仪时,侧重于对礼仪规范的讲解、示范,有的教师虽然偶尔分析一些文明礼仪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但是未能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起来,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觉。这种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感受到礼仪规范的实用性,久而久之在课堂上也不愿意认真听讲,礼仪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2.3 部分大学生盲目崇尚西方礼仪
多元文化融合一方面为高校礼仪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也由于部分大学生的分辨能力不足、文化自信缺失,出现了对西方文明礼仪盲目崇拜的情况。例如,当代大学生对西方的万圣节、圣诞节等比较重视,甚至会专门筹办节日晚会;而对于很多中国传统的节日则并不感兴趣。还有的大学生认为正式场合穿西装有助于提升个人形象,而穿中山装则认为是保守、古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误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礼仪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有关。实际上,无论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还是西方现代的礼仪,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高校开设礼仪课程,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挑选符合现代人行为规范、审美水平、价值观念的正确利益进行教学。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对礼仪教育的正确认识,也是高校礼仪课程的任务之一。
3.1.1 专职礼仪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升礼仪教学质量,高校方面有必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尽快的组建一支专职的礼仪教师队伍,统筹负责礼仪教材的修订、礼仪课程的设计、礼仪教学的评估等各项工作。通过社会招聘的形式,选拔一些经验丰富、学历较高的礼仪专业人才到本校任职。同时,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除了常规的形象礼仪、仪态礼仪外,还应当具体到高校各个专业的特点,开展专项的礼仪培训。尤其是行政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对礼仪教育的标准较严、要求较高,只有保证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过关,才能切实提高礼仪教学成果,满足学生对礼仪知识的学习需要。另外,教师通过参加培训,还要广泛涉猎不同国家的一些基本礼仪,以及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的礼仪,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拓展礼仪知识。
3.1.2 兼职礼仪教师队伍建设
有些高校的礼仪课程为选修课,可以选择兼职教师负责授课。但是也需要对兼职教师进行严格的筛选,以保证教学质量。学校方面从本地的一些知名公司或者是专职的礼仪培训机构,聘请业务能力较强的礼仪培训师,到高校兼职授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这些兼职教师需要提前以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礼仪素养,以及认知规律、学习特点等,然后从专业角度制作教学课件并进行讲解。相比于在职的礼仪教师,这些从企业、培训机构聘请的兼职教师,拥有更加丰富的从业经验,并且能够从社会实践角度,向学生传授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礼仪规范。例如,对于即将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在礼仪教育时可以告诉他们与同事、上级领导交往时,应当如何正确使用礼仪规范。
3.2.1 组织开展礼仪相关的实践活动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礼仪教学如果只是空洞的讲解理论,而不能贴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很难发挥其吸引力,教学质量自然不够理想。教师需要创新性的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既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的实用价值,同时又能够真正掌握和运用这些礼仪。首先,通过宣传在校园内营造一种人人讲礼仪的环境氛围。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站等多种渠道,宣传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礼仪规范。还可以选择图片展示,介绍名人事迹、展示礼仪榜样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文明礼仪。其次,组织开展校园礼仪评选活动。鼓励学生使用“随手拍”的方式,将校园生活中一些讲文明讲礼仪的行为,或是不规范不文明的行为,上传到校园论坛上。对于遵守礼仪的行为,号召大家去学习、去借鉴;对于违反礼仪的行为,警醒学生主动避免。最后,还可以利用中秋节、国庆节等节日,开展以礼仪为主题的辩论赛,或是演讲比赛、歌唱比赛、小品表演等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中帮助学生形成遵守礼仪规范的良好习惯。
3.2.2 依托互联网优势开展礼仪教育实践
互联网作为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重要工具,在礼仪教育方面也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如果想要了解某个国家的社交礼仪、服饰礼仪、餐饮礼仪等,都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资料。既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利益差异,同时又可以在中外文明礼仪对比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心。例如,在互联网上搜索法国人的社交礼仪,会发现法国人在与人交际过程中,爽朗热情且诙谐幽默;相比之下,我国的社交礼仪则要求保证举止端庄,否则会给人一种轻佻的影响。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比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礼仪方面的差距,也是一种学习礼仪的有效途径。
3.3.1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形成时间长,内含丰富、形式多样,它蕴含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铸就了中华民族温、良、恭、俭、让的国民性格。这些优秀的礼仪文化世代相传,在不同的世代环境下革新融合,逐渐形成了我们今日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如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勤俭节约、勤劳奉公、诚实守信等。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美德的继承,应该是批判的继承、创新的继承,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除此之外,还要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角度,特别是从大学生比较关注的求职方面着手,讲解一些现代职场应当具备的一些礼仪知识。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职场礼仪相结合,培养出讲文明、讲礼仪的高素质人才。
3.3.2 借鉴世界各国文明礼仪
文化在交融和碰撞中发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礼仪教育也要博采众长。高校在开设礼仪课程时,要求任课教师能够具备包容心态、辩证思维,善于从世界各国的文明礼仪中借鉴长处,汲取经验,然后为大学生礼仪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在韩国,道德课程早在1973年就被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写进教材中。高中阶段,学校开设伦理课,课程包括个人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伦理思想、统一课题等五个领域。在国外,文明礼仪成为公司考察员工的一项硬性指标。如果员工违反公司规定的礼仪,将会面临罚款甚至是被辞退的惩罚。通过借鉴不同国家的礼仪教育和制度规定,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礼仪教育对个人、对社会的深刻影响,进而自觉的学好、用好文明礼仪。
礼仪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积淀与表现。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了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礼仪。在多元文化融汇交流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通过接受礼仪教育,既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礼仪特色,又能够在对比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心、提升文化自信力。高校以专业化的礼仪教师队伍建设为契机,利用校本教材、网络素材作为礼仪教学的资料,在传授礼仪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内容、职业发展相结合,切实提高礼仪教学的实用性,才能培养出更多数量懂礼仪、讲礼仪的高素质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