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伟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20世纪60年代,信息革命使计算机成为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形式。艺术家和设计师掌握了便携式视频记录设备,艺术表现开始使用这种新媒体,而新媒体艺术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1]。新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也被称为数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新的创作形式和理念,不仅仅是炫酷。它更注重参与者的参与和互动,强调参与者感知的共鸣和与新媒体艺术相互融合。随着当前人们对空间需求的多样化发展,新媒体艺术逐渐渗透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之中,使得很多室内设计呈现出一种信息化,高科技化的趋势。
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媒介,使室内设计更加合理、科学。同时,使生活与艺术在室内环境中共存,相互作用但互不干扰,从而达到和谐的局面,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为室内设计带来了新的体验,为消费者带来了新的生活环境。新媒体艺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已越来越高。
在传统的展览馆里,展品都是通过静态的形式展示,如展柜、展墙、展台,但是这种方式具有局限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展品的细节,感官单一,展示的信息也不够齐全。但运用了数字媒体艺术之后,可以有很多动态的展示形式,包括沉浸式展示,虚拟现实展示等等,使得接收的信息更加全面,更为直接,充满趣味性,整个过程也更加高效。
2012年中国世博会中国馆展示的动态《清明上河图》,图中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更直接的了解到汴京的繁华市貌和人文情怀,整幅图画面连贯,让参观者感受到动态的冲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新媒体艺术的完美运用需要五个阶段:连接、整合、互动、转化和涌现,最重要的是把整个过程联系起来,这也就意味着这不仅仅是远距离的观赏,它需要系统的操作与互动,否则就会导致作品与意识的分离[2]。
在2012年丽水世博会上,现场最大的互动设备是“世博会数码画廊”。在展馆的顶部,有一个华丽的“水下世界”,各种各样的“鱼”在游客的头顶上游动[3]。这个水下世界最大的亮点就是由无数游客上传的照片所组成的“梦想鲸鱼”。游客们通过手机将照片上传到画廊,鲸鱼们就做出回应,并呈现出游客们上传的照片。
同样,2010年开设的中国消防博物馆结合了先进的新媒体技术设计出了包括火灾4D体验剧场、火灾应急逃生、地震体验平台等逼真的场景模拟的互动体验项目,使参观者沉浸其中的同时还了解了消防防灾知识[4]。
新媒体艺术使信息传播的多样化,让艺术家们的创作方法和创作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形式,而是各种相互结合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艺术家和设计师整合了图片、文字、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结合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全方位、多领域的信息传播,充分表达了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思想,创造出了新的创作方式。
艺术家陈丹青曾在一个节目中说:“21世纪不再需要绘画了。绘画是手工时代的产物。在这个电子时代,年轻的艺术家应该更多的去涉及新媒体领域[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新媒体艺术拓展了信息传播的内容,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发展。
南京博物院的一个数字展馆采用不同材料重叠的空间构建方式,在空间营造上层次丰富,既相互遮挡又更加通透,突破了传统的以展墙、展台、展板等来划分空间的方式。融合了多屏、透明屏、声光技术、大型c屏图像、半球屏、数字魔方等多种新媒体形式,运用实时图像拼接、运动捕捉等技术,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划分空间,营造出了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室内空间[5](图1)(图2)。
图1
图2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需求的不断变化,创造满足人们需求的室内环境已成为室内设计的目的,人们开始追求舒适、高效且充满趣味的室内空间,室内的基础功能已不再被人们满足和接受,而新媒体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成为一种新的设计手段和表达方式。新媒体艺术的魅力及其对消费者的影响,使得艺术家、设计师和新媒体艺术团队开始重视新知识、新技术的培养,室内设计与新媒体艺术相融合的突破点就在眼前。
新媒体艺术在空间中与智能家居、感应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技术的结合,创造了高效智能的生活环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新媒体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用户可以通过某种媒介与室内空间的直接互动,融入到室内环境之中,无论用户和室内之间的媒介是键盘、鼠标、或传感器,还是其他不可见或更复杂的媒介,用户和室内空间仍然依赖于互动,而新媒体的应用,使人与室内空间的互动变得更加流畅自然,让使用者更直接、更真实的享受到音频、图片、文字为一体的信息,同时还感受到虚拟现实、娱乐、3D动画、远程会议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所带来的便利,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新媒体艺术的出现为当代室内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形势。在这个高速发展、高速进步的年代,在室内设计中应用新媒体艺术能够更好地满足不断变化的人们的生活需求,同时还提高了现代人们对艺术的关注度和艺术本身的价值,由此可见在室内设计中应用新媒体艺术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