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景观装置的交互性应用探究

2021-01-16 06:05:36刘云昊
卷宗 2020年33期
关键词:观者景观装置

刘云昊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1 装置,装置艺术,景观装置以及景观装置艺术

装置,其动词形式有组合、设置、安装的意义。装置艺术(installations art)出现在1970年代中期以后被普及开来进行。装置艺术最初是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对生活的现成品进行艺术性的有效选择、利用、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即通过颠覆现成品原本的生活用途指向,从而获得新的意义或反思[1]。这一派的艺术家强调:装置是一种艺术呈现的过程,从形态到构造,然后进入现场。艺术批评家安东尼·詹森准确定义了装置艺术:按照解构主义的观点,世界就是‘文本’,装置艺术可以被看作是这种观念的完美宣示……装置所创造的新奇的环境,引发观众的记忆,产生以记忆形式出现的经验,观众借助于自己的理解,又进一步强化这种经验[2]。

当装置艺术开始“平民化”,如以声响雕塑组合的样式出现在外部空间,普及在生活环境中。或是如同梦幻世界的建筑一般,变成人们可观、可游、可坐、可卧的景观空间,它就逐渐发展变成了景观装置。景观装置艺术因它的独特性、艺术性提升被应用空间的吸引力,既阐述了装置艺术自身的内在,又增强了受众对整体环境的认知,它由承继了装置艺术的观念与使用手法。

2 互动景观装置

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普及,早期的电子视觉语言得以产生,这种新生的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时效性、互动性,以及敏锐性。装置艺术也是如此。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装置不仅融合了多种艺术门类,更重要的是以技术的形式将“作者”与“观者”的双向思考相融合。20世纪中叶之后各个阶段发明的技术手段,如机械动力、传感,以及数字技术,不断更新和拓展互动景观装置艺术的实现方式及其边界范围。尤其是交互技术方面的创新不仅在产品设计上造成了革命性的轰动效应以及用户习惯的革新,这种技术和理念在当代艺术层面的应用,更是将一惯被传统艺术忽略的观者推到了历史的前台,观者与作品的关系成为考量的重中之重。这种艺术创作方式的变革,以及公众、艺术家在城市公共艺术中关系的转变,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与自由,人们可以自由参与并享受艺术带来的精神文化体验”[3]。

2.1 互动景观装置的类型及特点

“互动”和“景观”是互动景观装置的两个核心。其中,互动是指作品的时间维度,即观者与作品的接触与交流。一般而言,互动景观装置按照技术实现的方式可以分为机械动力式、声光电(传感)混合式、数字化三种类型。

2.1.1 机械动力式互动景观装置

这种类型的互动景观装置与观者的互动是初级的触摸式的生理性互动。比如江苏无锡灵山的《九龙灌浴》。随着《佛之诞》音乐的响起,巨大的六片莲花缓缓绽放开来,一尊巨大的金身佛像从莲花中徐徐升起,一手指着天,一手指着地。随后,九条龙口中一齐向佛像喷出沐浴的水柱。在传动装置的带动之下,佛像经历了 360 度的旋转。之后,随着音乐声调的降低,托起佛像的花瓣渐渐合拢。与此同时,四周的凤凰口中吐出净水,以供游人饮用。 通过马达驱动,静态的金属得以产生动态和旋转的效果。虽然这件作品表达的是与佛教教义有关的内容,但仍不妨碍我们为其贴上机械动力式景观装置的标签。

2.1.2 声光电(传感)混合式互动景观装置

声光电混合式互动景观装置的发展是基于传感技术的发展,这种装置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传感器捕捉和接收外界产生的气流、声音或运动的变化,从而改变工作的原始状态,发展成一种新的形式。它通常由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组成。通过传感技术,使得声、光和电等元素得以引入。艺术家不再满足于让观者被动欣赏或互动,而是借由作品营造和构建场景,观者可以主动进入其中进行互动。

艺术家吴宽、卜冰在上海虹桥天地创作的“声动竹林”装置作品(图1)正是典型的体现。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森林小道,满是明亮的竹子,伴随着你的掌声、声音、跺脚、灯光和色彩的不断变化,试图创造一个新的自然空间。当体验者拍一次掌时,一定范围内的灯管就会被激活呈淡绿色,连续拍掌灯管颜色将会更深。若掌声停下,灯管颜色也会慢慢回归白色。

图1 吴宽、卜冰,《声动竹林》,综合材料,2015年 图片来源:网络

创作者希望通过人与艺术的互动交流来激活空间的灵性,将艺术和城市结合起来,加强城市的主体:人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联性,塑造城市艺术情怀。

2.1.3 数字化互动景观装置

数字化互动装置其实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混合型艺术学科,它在多个领域都有所涉及并且辐射范围也相对较广,且它艺术形态在发展进程下也是有史以来结合专业领域最多的艺术形式。比如位于芝加哥千禧公园广场的作品《皇冠喷泉》。它是由两座相对而立的玻璃瀑布砖墙组成,大理石的中间是面积巨大的黑色地板,上面流淌着薄薄的一层水。玻璃墙上是利用电脑控制的LED画面,艺术家约姆·普郎萨将记录下来的市民面部形象进行了循环播放处理,这些形象都来源于芝加哥本地市民,共有 1000 位,年龄、种族和阶层皆有所不同。在播放市民形象的同时还不时穿插金字塔以及撒尿小童的趣味性影像。

数字互动安装技术区别于传统形式产品在景观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却是留存于错开的空间里,甚至在虚幻的世界中才会得以出现。它具有新的审美特征。作品的完成是通过不同的信息接触输入方式进入主机系统,再通过复杂的数字计算完成所要展示的艺术效果,并通过输出装置展示给观众,完成艺术表现。表现形式借助于数字技术与计算机硬件的应用,这就决定了新的审美内容[4]。从此也带来景观信息化美学的新模式和新审美观念[5]。

2.2 互动景观装置的核心观念:交互性

2.2.1 交互性的概念

根据互动的类型和方式不同,交互可以分为思维的交互、行动的交互、感官的交互,以及心理层面的交互等。互动景观装置的交互性在本质上属于人与环境的互动。这种交互从广义层级属于人们交往行为,因而其本质应是一个社会学上的概念。

1)交互性:一种新的基于人类行为的系统体验的互动性

交互行为的核心是人的行为。借由交互实现,我们才可以去体验之前从未有过的生活方式。在交互的过程之中,人的行为也得到了另外一种塑造。在互动景观装置中,欣赏者与被欣赏者应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平等是通过互动实现的。受众的行为和行为不仅塑造了作品的形式,而且在心理和生理方面补充了受众的生活体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状态,明显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审美静态观和距离。

2)交互性理念的发生与实现。艺术家根据特定的公共空间环境构思和设计作品的形式及内容,继而思考如何最大化实现互动的效果。为此,艺术家必须制定交互的规则与模式,从而让作品的演示有迹可循,有理可依。

除了艺术家制定交互的规则与模式,观者的介入与参与构成了另外一个基本条件。只有参与者按照交互的规则和模式参与其中,互动景观装置的互动性才能得到最好的体现。如果没有参与者的加入,交互装置将失去意义。决定互动景观装置最终命运的一定是参与其中的观众,这是所有互动景观装置亘古不变的逻辑性真理。

2.2.2 交互性的类型

互动景观装置的核心是交互性,它的本质是参与到人的物理或心理行为和作品的互动关系。从发生的人体层面而言,观者与作品的交互类型可以分为心理层面的认知性交互以及生理层面的身体参与性交互。

1)由感官而引起的心理层面的认知性交互。所谓认知性交互,是指作品直接对人的感官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人的认知。在此,观者的知觉和情感与装置产生心理层面的交流,就好像作品塑造了一个环境,而作为观者的我们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地体验一般。以《云门》(图5)为例,这件完成于2006年的互动景观装置体量巨大,高10米,长22米,宽超过6米,重约110吨,与《皇冠喷泉》一样,同样位于芝加哥的城市中心——千禧公园。《云门》巨大的体量带给了观者无尽的震撼。心理学实验表明,当物体的尺寸远远超出人体的大小时,会给人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压迫感。但显然,这件作品巧妙利用了材料的特性,将心理上的压迫感转化为心理的互动与认知交流。因为经过抛光处理之后的不锈钢产生了一种镜面效果,把芝加哥这座城市的天际线倒印其中,通过弧面和弧度的处理,呈现出了扭曲、夸张乃至荒诞的视觉效果。作为观者的我们置身其中,显得无比渺小。

而阿尼什·卡普尔创作《云门》的目的更多是藉由这种视觉效果与观者产生互动和交流。观者一旦步入这件作品的作用范围,他或她的形象就构成了作品整体效果不可或缺的部分。当游览的人近距离到‘肚脐’下方便物理地参与于其中,于是发现中心作为一处流动形态的变幻面(图2),在这一情况中,实体在没有方向的形态下变化为虚无,形成一种变幻莫测的景观。观者置身其中,却又迷失方位,引发人们对于作品的好奇与解读[6]。面对《云门》,观者以往固定的经验主义认知被打碎了,新的认知体系正在形成。

图2 阿尼什·卡普尔,《云门》,不锈钢,2006年 图片来源:网络

2)由行为而引起的生理层面的参与性交互。这种交互是指游览的人与装置艺术之间形成一种身体层面之间参与性关系。以上海后世博公园互动景观装置为例(图3)。后世博公园位于黄浦江沿岸,2010 世界博览会的主要项目即在此举办。世博会之后,这里变成了后世博公园,大部分世博会建筑和结构都被拆除了,但这个公园作为一个永久性的公共江滨得以保留。沿着这条绿化带,一系列互动景观装置作为景观设计的构成部分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受到了中国娱乐文化多样性的启发,塔然塔设计工作室为后世博公园创作的每件装置都是出于特定的功能,以便满足不同的目的。其中一件装置配备了麦克风和屏幕,因此可被当作卡拉OK来使用。另外一件作品包括了托盘,用以储存象棋和卡牌游戏。另一件作品可以用来储存饮料瓶,使人们的饮料在炎热的夏天足够冷,或者人们可以在点唱机前唱歌和跳舞。这批作品是典型地通过人的身体行为与作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是身体层面的参与性关系,不涉及心理层面的认知。通过在公园之中放置这类意在增添城市活力的互动景观装置,市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与环境的共融也实现了更好的效果。

图3 上海后世博公园部分互动景观装置概念图与示意图 图片来源:上海后世博公园

3 小结

人是现代都市园林中不可分离的一个要素和组成部分(不仅仅是服务对象),互动型的园林是城市园林的一种发展方向[7],互动景观装置更是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本身关注度的提升。

在互动景观装置艺术的设计中,设计师们应该使用选择互动性各关联元素完全调起人们互动热情和参与性,起到人在使用过程中的互动;而在科技呈现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设计师们需要的是应该采用新型科技技术进一步加强装置艺术的交流互动形式,这将成为今后装置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发展过程的新趋势。

猜你喜欢
观者景观装置
景观别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火山塑造景观
端午节观龙舟赛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SBS装置VOCs排放控制探讨
轰趴装置指南
Coco薇(2017年10期)2017-10-12 19:43:59
光影行者
大众摄影(2016年8期)2016-08-01 13:27:15
心中的景致
大众摄影(2016年7期)2016-07-08 13:27:53
一种新型消除PT二次回路压降的装置与应用
干熄焦装入装置的改进
新疆钢铁(2016年3期)2016-02-28 19: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