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亚萍
阜阳师范大学法学院,安徽阜阳,236001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538 8亿人,占总人口的18.1%,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农村留守老人群体也在不断壮大。叶敬忠等[2]认为,城镇的经济发展及待遇水平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镇,而老龄人口由于生活成本投入和身体状况限制,不得不留守家中,形成了农村留守老人这个特殊群体。这一群体的出现,并非我国独有的,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是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现象,如日本的农村人口“过疏化”问题[3]。
随着农村地区全面脱贫,我国在养老、医疗、生活照料等方面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政策保障力度加强;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之后,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大幅度上升[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基层文化福利建设的重视。我国社会保障法中所称文化福利,指的是为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不断丰富其精神生活而采取的社会政策及相应服务和待遇[5]。留守老人问题是老年人问题的重点,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6],因此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福利制度的实践和完善尤为重要。
目前学者对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福利的研究并不多,鉴于此,本文对劳动力外出务工大镇的安徽省X镇下辖的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37个自然庄进行实地调研(共发放问卷165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利用调查问卷、观察和访谈等方法,归纳了当前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福利制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分析其产生原因,以期为其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农村留守老人的出现,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造成了冲击,也影响了外出务工子女对老人的养老意愿和行为[7],为了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国家重视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福利建设。现阶段X镇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福利建设主要包括农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送文化下乡”工程、公益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工程等内容,但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福利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农村书屋的设置上,藏书量较少且书籍种类不多,书籍选择与农村留守老人实际需求有所偏离。据笔者调查,X镇9个村(居)均设置了农家书屋,其中6个村农家书屋与村文化活动室共用一间,农村书屋中藏书量不多,且各村之间的书籍数量存在差异,如李庄村藏书量594本册,而李桥村藏书量1 095册,乌江居委会藏书量1 800册。即使藏书量较多的村,图书种类也很少,以儿童读物、传统文化、党建读物和农业技术读物为主,由于农村留守老人文化水平较低,限制了其阅读能力,可供留守老人选择的书籍种类较少。即使是农村留守老人感兴趣的农业科学技术读物,也由于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专业术语较多,和农民生产实践的需求差异较大。
其次,在新媒体、新技术和智能设备冲击下,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的次数越来越少,全镇每年放映120次,平均每个村13次左右,且放映的电影题材单一,仅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影片较为老旧。同时,也使留守老人聚会交流、充实精神生活机会减少。
再次,在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上。全镇每年开展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多在春节期间,每个村举办的活动不同,如李庄村2020年“乡村春晚”节目海选活动,举办2020乡村春晚文艺演出及免费送春联活动。其他时间无论是“文化下乡”还是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都较少。他们更多选择去棋牌室、看电视、赶集或串门等。
最后,在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上。据统计,全镇167个体育场地面积共计79 356平方米,完成了近34 718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建设,体育设施包括篮球架、乒乓球台、羽毛球场地、健身路径等[8];每年都会开展体育活动,包括广场舞大赛、篮球比赛、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等。但适合农村留守老人运动的体育活动场地建设不足,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活动开展较少。
综上,根据X镇农村文化福利建设情况,农村提供的各项文化产品数量虽然较多,但在内容上还不能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对文化福利的需求。
一方面,文化福利建设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与文化福利建设相关的各项配套设施很多,例如,“农家书屋”的场所设置、设施建设,公益电影放映的场地布置,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修缮等,但现阶段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并不完善。以“农家书屋”为例,据笔者实地调查,X镇的“农家书屋”并未专门开辟地点,多设置在农村文化活动室,有的不仅是书屋,还是村会议室,用于村内日常事务决策、政治理论学习等活动居多,很少开展读书活动。书屋平均面积为20~30平方米,桌椅设置较少,读书环境和氛围较差。
另一方面,文化福利建设的配套服务不完善。与文化福利建设相关的配套服务包括宣传、组织和管理等工作,而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福利的宣传和管理工作主要由村委会负责,例如,“农家书屋”的宣传以及管理、读书活动的组织和动员、公益电影的放映和场地布置等配套服务活动。然而,由于村委会干部身兼多职,日常处理的村内事务较为繁琐,会将主要精力置于促进本村增产增收和经济发展、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上,很难兼顾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留守老人文化福利的宣传和管理不够。而文化福利的宣传和管理工作不到位,会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对与自身文化福利相关的各项政策和制度的了解,进而影响留守老人的文化活动参与率。以“农家书屋”为例,150份问卷中,仅27位老人知道村里设置了农村书屋,其中还有11位表示“知道有但不知道在哪”。
根据区政府财政数据统计,2019年1—11月份,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381 071万元,全年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分配为123.6万元[9],占财政支出比重很低。根据2019年该地行政区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分配结果,专项补助标准为每村每年1.2万元,其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2 000元,以“送文化下乡”为代表的农村文化活动4 400元,“农家书屋”2 000元,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活动2 400元,农村体育活动1 200元[10]。X镇常住人口多,留守老人数量较大,每村每年的文化建设资金分配不足,且文化建设资金的使用对象,不仅包括农村留守老人群体,还涉及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以及青壮年劳动力,专门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福利经费极其有限。经费不足也会导致农村相关管理员工资待遇不高,以“农家书屋”为例,每村每年2 000元的专项建设资金,其中1 600元用于出版物更新和配送流转,用于书屋日常运行、管理以及开展各类读书活动的经费仅40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书屋相关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很难主动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现阶段,我国文化福利的建设是由国家各项政策和补贴保障的,从顶层设计上保证了文化福利的开展。文化福利的实际提供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由政府向社会购买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再向社会提供。由于经济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的差异,城镇地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日益完善,退休老年人可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种类很多,例如,颍东区设有针对老年人的老年大学以及藏书种类较多的图书馆,对于农村留守老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并未形成。私人主体不愿意投资农村留守老人市场,地方政府主要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提供文化福利,而地方政府用于留守老人文化福利建设的经费较少,进一步限制了对留守老人文化福利的提供。
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福利建设的目的是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权利,但很多留守老人对文化福利的认识不足。
一方面,由于年龄及文化水平限制,农村留守老人的信息获取途径主要依靠子女和亲朋告知,对与自身经济利益有关的各项政策制度了解较多,而对于涉及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福利建设了解不多。农村留守老人针对的是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因当时农村经济落后,导致留守老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多数仅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文盲率较高。根据调查结果,150位被调查的留守老人中,147位老人的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人对自身文化权利的行使和维护。互联网时代带来了信息获取途径的转变,以政府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为代表的电子政务纷纷出现,方便公众及时了解各类新政策和新制度。而留守老人对手机、网络等的操作知之甚少,很难享受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和便利。X镇设置了“阳光村务信息网”和“X镇先锋网”,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政策和制度的宣传和落实情况,但据笔者调查,150人中知道有该网站的留守老人仅1人,且仅听说,并未实际登录。
另一方面,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与其文化水平存在很大联系,农村留守老人偏低的文化水平,导致其休闲娱乐活动过于单调,易发生赌博、受骗行为。同时,政府提供的各类文化产品和设施使用率不高,以农村书屋为例,根据调查结果,150份问卷中,仅3位老人表示去过农村书屋,147位留守老人表示自己并未去过农村书屋,其中120位老人表示并不知道村里设置了农村书屋,11位老人表示知道有但不知道在哪,140位老人表示即使知道也不会去,因为“书屋是给年轻人去的”,自己是“文盲”,去书屋没意义。根据调查结果,老年活动室和农村书屋等场所的各类设施综合使用率不足20%,也可以说农村书屋建设并不适合留守老人的文化生活。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截至2020年4月29日,包括颍东区在内的安徽省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标志着安徽省区域性贫困问题基本解决[11]。X镇作为颍东区重要乡镇,在贫困村全部出列之后,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在物质层面基本满足之后,需要考虑精神层面的需求,加大对农村文化福利建设的重视力度。因此,为了进一步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权利,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针对X镇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福利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方面,增加农村文化产品的数量,丰富文化福利形式。文化福利建设应当区分不同群体,城镇与农村的需求不同,老年人和儿童、青年的需求也不同。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福利建设,必须结合农村留守老人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群体特征,增加文化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满足留守老人的现实需求。在农村书屋的建设上,应增加视听图文结合、浅显易懂的画册或视听文件,例如一些常用种植业、养殖业的经验介绍,常用法律知识等等;在公益电影放映上,应当增加放映场次,题材除了老电影和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还可以增加有关乡村生活题材、亲子教育、防骗维权等方面的影片,既有利于增强留守老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有利于提高留守老人辨别能力,防止上当受骗;在文化活动上,可以结合农村留守老人实际,丰富活动形式,例如举办广场舞比赛、围棋比赛、“掼蛋”比赛、歌唱比赛、亲子才艺大赛等等,提倡怡情意趣,丰富文化生活。
另一方面,加快文化产品更新速度,及时调整文化产品形式。现阶段农村提供的各类文化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较慢,应当及时更新。对于“农家书屋”,可以鼓励社会捐赠、区级和市级图书馆送书服务,可以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的作用,每年对村与村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农家书屋”藏书进行流转,还可以由村民“点单”,进行图书选购,真正满足其阅读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电子读物和有声读物;对于老旧读物和电影,要及时更新维护,尤其是法律法规和政策读本等更新换代速度较快的产品;对于文化活动,既可以开展针对电子产品使用、亲子教育等宣讲会,也可以开展广场舞、太极拳、武术、戏曲等各类教学活动,提高留守老人参与度。
一方面,完善文化福利建设的配套设施,改善留守老人文化获得感受。针对“农家书屋”的场所设置,可以增加桌椅设置,开辟专门的阅览区;针对电影放映,可以购买投影设备,利用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改善村民观影感受;针对体育设施,应当定期检查,及时修缮存在安全隐患的健身器材;针对文化广场和休闲活动广场,应当禁止车辆停放和占用,避免影响村民锻炼和各项娱乐活动。
另一方面,明确文化福利执行主体,改善文化福利建设的配套服务。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福利建设主体是地方政府,但执行主体是村委会,因此要明确村委会职责,例如电子政务相关网站和公众号的运营及管理、“农家书屋”的宣传以及管理、读书活动的组织和动员、公益电影的宣传和场地布置等配套服务活动,都需要明确村委会在其中的职责,设置相关管理员,将文化福利的宣传和管理工作职责落实到个人,加大对农村各项文化福利的宣传力度,举办各类读书分享活动,改善相关配套服务。还可以将文化福利的建设和管理效果纳入地方政府和村委会干部考核内容,通过实地调查、随机访谈等方式在各乡镇进行评比,表彰优秀乡镇、优秀村委会,建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转变形式主义作风,实实在在为民服务。
一方面,加大文化福利发展的资金投入。作为文化福利的主要提供者,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福利建设资金投入。中央财政可以加大对农村文化福利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设置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福利建设,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均等化”[12];地方政府可以探索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制度,统筹配置三级文化资源,减轻乡镇政府财政压力,例如新增投资用于乡村文化惠民工程,并将工程列入省级政府民生实事。
另一方面,拓宽文化福利供给渠道。为了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下,应当引入社会资本。与社会组织、公共文化服务组织、行业协会等共同开展农村文化惠民活动,在全省、全市、全区形成合力。例如可以广泛动员书协、剧协、影协、律协等下基层,以写春联、送戏、放映电影、法律知识宣讲等形式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还可以与本地高校合作,设置实习、见习、志愿服务岗位,结合农村留守老人实际需求,鼓励幼儿教育、图书馆学、法学、表演等专业师生下基层,定期为乡镇留守老人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福利建设的目的是保障其文化权利,应当增强留守老人自身对文化福利的认识,将文化福利作为自己的权利,提高获取各项文化产品和服务以及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鼓励农村留守老人积极表达自己的文化需求。农村留守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精神文化需求上有其独特需求,而文化福利提供者很多情况下不能了解其真实需求,这就需要老人参与表达自身实际需求。例如,在“文家书屋”书籍的采购上、公益电影放映上,各地纷纷试点“村民点单”模式,这就要求留守老人将自己的需求以“点单”“点映”等形式表达出来。
其次,向农村留守老人普及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加大对各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力度,普及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讲座、纪录片、志愿服务等形式,向农村留守老人宣传农业新科技、互联网技术、电子产品、科学保健、法律维权,以及幼儿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以典型实例的方式普及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最后,将“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根据农村留守老人实际情况,培养乡土文化人,从书法、绘画、诗歌、戏曲、手工艺、农业科技与经验等方面培育乡村群众文艺队伍,让留守老人成为文化提供者,增强留守老人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阜阳市袁寨镇设立的“皖北民俗博物馆”,既让农村留守老人有了展示剪纸、书法、绘画的空间,又可以将优秀传统民俗世代保存。
党和国家重视基层文化福利建设,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公民文化素质的差异性,农村文化福利建设相对落后。其中,针对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群体,文化福利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我国农村地区全面脱贫以及国家加大在养老、医疗、生活照料等方面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政策保障力度,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为进一步促进美好乡村建设,需要不断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加强对农村文化福利建设问题研究,为基层文化福利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