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慧, 牛 玲 安新江, 何秀华, 王 燕, 薛 莹, 凌 楠, 王镇洲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 江苏 徐州 221000)
病毒性心肌炎由病毒感染引起,其症状有轻重之分,发病前期主要以发热、咽痛、心悸、胸闷等为特征,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休克或猝死,故因对其加以重视[1,2]。目前,关于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和治疗疗效较佳,且预后性较好。但有资料显示,病毒性心肌炎虽预后性较好,但目前临床上尚无明确有效方法对病毒感染进行根治。近年来较多文献指出,黄芪注射液具有养心通脉、促进心肌顺畅等作用,现已广泛用于体虚、血脉瘀阻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等病症的治疗中,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黄芪颗粒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疗效,炎症因子水平及细胞免疫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前者基础上继续使用黄芪治疗。病例纳入标准:入院患儿病史、临床表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电图(Electrocadiogram,ECG)、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olor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CDE)等各项检查结果均符合199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制定的关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如下:①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的患儿;②不能很好的配合实验者;③药物过敏者;④目前尚不能确切诊断者。研究组,男、女各20、18例;年龄1~15岁,平均(6.9±1.2)岁;平均(16.8±1.5)kg/m2。对照组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14岁,平均(7.2±1.5)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征得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均知情同意。
1.2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方案:磷酸肌酸钠注射液(吉林英联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8621):1.0g/d,1次/d静滴;联合维生素C注射液(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640)100~200mg·kg-1·d-1,1次/d静滴,最大不得超过成人量;及注射用1,6-二磷酸果糖(Biomedica Foscama Industria Chimico Farmaceutica S.p.A.批准文号:H20100111)100~250 mg/kg/d,1次/d。研究组患儿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口服黄芪颗粒(四川百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Z20003380):<3岁,2g/次,2次/d;3~6岁 4g/次,2次/d;≥7岁 8g/次 2次/d;疗程为1周。炎症因子及免疫细胞检测:患儿禁食水6h时以上,并抽取其静脉血5mL进行离心,速度3000 r/min,10min,待离心完成后,取上层血清-80℃保存备测。炎症因子采用贝克曼库尔特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试剂供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公司);采用流式细胞仪(CytoFLEX)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心肌酶指标采用免疫层析法测定。
1.3观察指标与评判标准: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对患儿炎症因子水平、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心肌酶进行检测。其中炎症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外周血T淋巴细胞包括:CD3+、CD4+、CD8+。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肌钙蛋白I(Troponin I,cTnI)。评判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体内免疫细恢复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得到较大改善,体内免疫细胞水平逐渐恢复;③无效:体征状况没有得到改善,炎症因子及免疫细胞水平仍处于异常状态,且有扩张心肌病产生。总有效率=(显效+无效)/总人数×100%。
表1 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2.1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心肌酶水平比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CK、CK-MB、LD及cTnI水平的时点、组间、时点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研究组患者的CK、CK-MB、LD及cTn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肌酶水平比较
2.3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TNF-α、IL-6、IL-17水平的时点、组间、时点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研究组患者的CD3+、CD4+、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4两组免疫细胞比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CD3+、CD4+、CD4+/CD8+水平的时点、组间、时点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研究组患者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免疫细胞比较
病毒性心肌炎主要受病毒感染的影响,感染后可对心肌细胞进行直接损害,该过程中,心肌细胞受到持续性的损伤,致使其发生变性或坏死,导致心脏功能异常。目前临床对于病毒感染尚无有效根治方法。但有相关文献指出,黄芪对心肌功能的改善及机体免疫力的调节具有积极作用。黄芪能够有效改善心脏功能并促进心肌的循环[5]。另较多资料显示,黄芪在促进心肌改善的同时,还能提高红细胞的免疫功能,保护心肌免受损伤,同时黄芪的清除功能能有效降低心肌损害,预防心律失常[6]。本研究显示,行黄芪治疗组的整体疗效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且对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明显效果。结果显示,黄芪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作用显著。
相关研究指出,CK、CK-MB、LD、cTnI均是心肌酶的重要指标,其水平会随心肌损伤而发生变化[7]。且胡晓光[8]等研究表明,心肌炎患者的CK、CK-MB、LD、cTnI水平均比健康人群要高。分析为:心肌酶对心肌细胞损伤较为敏感,当其受到损伤后,会致使心肌酶在外循环中释放,从而导致心肌酶各项指标升高明显。另有文献指出,心肌细胞的损伤对机体免疫功能也具有一定影响。而CD3+、CD4+、CD4+/CD8+为常见的细胞免疫指标,其水平的变化能有效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9]。CD3+可以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总数,CD4+对T细胞表达具有辅助作用,而CD4+/CD8+能够反映机体的动态平衡,且CD4+/CD8+比值越大,表明免疫细胞受阻碍程度越高[10]。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前心肌酶水平较高,治疗后有明显下降趋势。提示,心肌酶各指标在心肌炎患者中均存在较高水平,且经黄芪药物治疗后,可有效改善。另本研究发现,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水平均有提高,且行黄芪治疗组的水平显著高于行常规治疗组。结果说明,黄芪药物治疗能够有效调节患儿机体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水平,对患儿免疫功能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进一步对炎症因子进行检测显示,两组治疗前TNF-α、IL-6、IL-17在心肌炎患者中含量较高,治疗后可明显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说明TNF-α、IL-6、IL-17水平改变可能影响心肌细胞损伤,进而参与心肌炎的病理生理过程。
TNF-α为巨噬细胞产生,他能有效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引起机体发热,并对肝细胞急性期蛋白的合成具有诱导作用,提高细胞的分化,进而参与某些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刘德志[11]等研究指出,心肌炎患儿治疗后TNF-α下降,且症状改善显著。说明TNF-α降低利于心肌炎患者疗效的改善。IL-6、IL-17是促炎细胞因子,介导炎症反应级联放大效应。由于心肌炎受病毒感染,在产生、发展过程中,过度激活的炎性反应可通过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影响而加剧病情的恶化。据文献报道,当TGF-b与IL-6同时存在时,可使信号传导蛋白激活,使初始T细胞分化成Th17[12]。而Th17作为机体重要T细胞亚群,可分泌大量IL-17,进而发挥促炎效应激活炎性反应。有关研究表明,Th17可增加IL-17表达,加重炎症进展,影响心肌炎的病理生理过程。本研究中,TNF-α、IL-6、IL-17水平在心肌炎患儿中呈现较高水平,经药物治疗后有明显降低。考虑为黄芪等药物能有限控制TNF-α、IL-6、IL-17等炎症因子的分泌,降低炎性反应机制,从而保护心肌。
综上所述,黄芪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疗效显著,它能有效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减少炎症的发生,对患儿治疗后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