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科, 寇 艳, 卢 蓉, 李元霞, 杨 茜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陕西 延安 716000)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炎性改变,进而导致心肌变性、坏死,抑或是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的心血管疾病,是儿科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小儿VM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其与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有关[1]。近年VMC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因其病情发展迅速,无特异性诊断方法,临床表现较复杂的特点,小儿VMC严重威胁了孩子的生命与健康。磷酸肌酸钠,高能磷酸化合物中的一种,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并有较好的疗效。本研究即旨在评估,磷酸肌酸钠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及对相关指标心肌酶和肌钙蛋白水平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来我院住院治疗的94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窦性心律过快28例,窦性心律过慢14例,房室早搏25例,室性早搏27例。在经过患儿家属同意的情况下,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行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并磷酸肌酸钠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对照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6.12±2.27)岁,体重28~40kg,平均体重(33.42±5.46)kg,病程1~3个月,平均病程(2.05±0.67)个月;观察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6.24±2.41)岁,体重29~40kg,平均体重(34.26±4.68)kg,病程1~3个月,平均病程(2.11±0.47)个月。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病程等基线资料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依据《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996年版)》[2]确诊为VMC;②年龄2~10岁之间;③患儿及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并同意,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先天心脏病者;②合并严重脏器受损者;③无法耐受治疗者。
1.3方 法
1.3.1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基础性常规治疗:卧床休息,静脉滴注维生素C(陕西博森生物制药股份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693;规格:1g)150mg·kg-1·d-1,利巴韦林(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3274;规格1mL,0.1g)15mg·kg-1·d-1,果糖二膦酸钠(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934;规格:5g)100mg·kg-1·d-1,必要时可以适当给予泼尼松(北京康帝尼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8375;规格:5mg)。观察组在基础性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哈尔滨莱博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4352;规格:1g)。10岁以内0.5g/d,10岁以上1g/d,连续两周为一疗程。
1.3.2测定方法:心肌酶测定:每位患儿需采集两次血液样本,一次是入院后6~12h(治疗前),一次是治疗两周后,均为3mL静脉血,分离上清待检。分析仪使用的是日产的olympus 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速率法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CK采用酶耦联测定法,CK-MB、AST采用免疫抑制法, LDH采用连续检测法。正常参考值为:CK为25~200U/L,CK-MB为0-24U/L,LDH为109~245U/L,AST为0~40U/L。肌钙蛋白测定:血液样本采集方法同心肌酶测定。采用Elisa法测定肌钙蛋白(试剂盒购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操作步骤谨遵说明书说明,测量波长450nm处的光密度值(OD)值。
1.4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②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水平变化;③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肌钙蛋白水平变化。
1.5疗效评价标准:治疗2周后进行评价,本研究采用“显效、有效、无效”三级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心肌酶谱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消失,心电图正常,心肌酶谱恢复正常(满足两项);无效:临床症状未消失,心电图未恢复正常,心肌酶谱未恢复正常。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患者例数×100%。
2.1临床疗效:观察组显效率(P=0.014),总有效率(P=0.036)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2.2心肌酶水平:组内比较显示,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的CK、CK-MB、LDH、AST水平均有下降(P<0.01);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前,两组患儿心肌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K、CK-MB、LDH、AST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水平变化比较
注:#表示不同时间组间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不同组别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血肌钙蛋白水平:治疗前,两组患儿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cTnI水平显著比对照组低(P<0.01),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肌钙蛋白I水平比较
注:#表示不同时间组间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不同组别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VMC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儿童因为自身免疫力不足,且新陈代谢旺盛,所以常因病毒感染罹患此病,是该病的主要患病人群[3]。虽然目前对VMC的研究颇多,但尚无被人们认可且具有足够说服力的发病机制被提出。较为被普遍接受的理论为,心肌受病毒感染,引起机体持续的免疫反应,导致心肌能量代谢出现障碍,进而造成心肌细胞损伤、死亡,导致心肌功能衰退[4]。VMC临床表现复杂,个体患者之间存在极大差异:症状重者临床表现心慌气短等临床症状,严重可致死亡;症状轻者,几无外显的临床症状,使得治疗往往不够及时,预后效果更是不够理想[5]。
目前对于VMC还缺乏特效药物,常规疗法以保护心肌细胞,减少其损伤为原则,进行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治疗并嘱患者注意休息。磷酸肌酸钠包含能暂时存储高能磷酸的基团,可以对缺血性心肌起到保护作用,并通过将机体内的二磷酸腺苷转化为ATP来维持心肌细胞的ATP水平,细胞膜的稳定性,促进心肌恢复[6]。磷酸肌酸钠还能对机体内的溶血酯酶起到抑制作用,让氧自由基的损害情况大为减少,从而保护心肌细胞,减少心肌异常代谢。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开始将磷酸肌酸钠纳入VMC的治疗。
心肌细胞坏死时,心肌酶会被释放出来进入血液。血清中心肌酶的含量水平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受损情况[7]。cTnI是常见的心肌标志物,有研究显示[8],血清cTnI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心肌损伤程度的检测和预后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磷酸肌酸钠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地提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治愈率,治疗效果显著。并能显著降低患儿血清中的心肌酶和血肌钙蛋白I的水平,较常规治疗降低水平更为显著。这与刘春[9]、林万龙[10]等的研究结果相类似,推测磷酸肌酸钠的作用途径为:减少膜磷脂的降解产物,保持了细胞膜的完整性;维持心肌细胞一个高能磷酸水平;加快了心肌收缩能力的恢复;缺血区域的导电性增加,减少心律失常;抗血栓;耐受再灌注损伤[11]。
综上,磷酸肌酸钠对于治疗小儿VMC具有良好显著的治疗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能有效改善患儿的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