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丽娜
(叶县人民医院 心内科,河南 平顶山 467200)
心力衰竭是由多种心脏疾病所致的心功能不全综合征。心力衰竭常伴发心房纤颤、心室颤动、心动过速等,而器质性心脏病多因心律失常而合并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1]。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为心内科急症,施行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促进疾病康复[2]。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将传统经验式和个体式医疗模式转变为现代化小组决策、协助模式,最终达到质量控制、提升专业护理水平、促进疾病转归的目的。鉴于此,本研究分析MDT模式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叶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建档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44~75岁,平均(58.36±5.79)岁;心功能分级Ⅰ级6例,Ⅱ级19例,Ⅲ级13例,Ⅳ级9例。观察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46~76岁,平均(59.65±5.11)岁;心功能分级Ⅰ级5例,Ⅱ级20例,Ⅲ级12例,Ⅳ级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选例标准纳入标准:确诊为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排除标准:(1)恶性肿瘤者;(2)精神系统疾病者;(3)合并全身性感染者。
1.3 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协助患者取半卧位,进行氧气疗法,保持合理温湿度,严禁家属自行调整氧流量。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多食富含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治疗期间,做好生命体征监护,若发现异常立即上报医生。
1.3.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展开基于MDT模式的护理。(1)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由心内科、心理科、营养科、康复科等医护人员构成,护理前进行诊疗、康复知识培训。(2)护理措施实施。心内科医生负责疾病诊疗,护士负责评估心功能并进行疾病知识宣教、用药指导、病情监护工作;心理科医护人员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通过正性案例缓解患者焦虑、恐慌的情绪,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营养科医生根据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系统评估患者营养状态,进行个体化营养膳食指导;由心肺康复师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心脏康复训练、呼吸功能训练,如慢跑、游泳、散步等;患者出院后心内科护理人员每隔2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及时掌握患者用药、运动、饮食、心理等情况,解答患者疑问,督促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随访2个月。
1.4 观察指标(1)康复进程,包括胸痛缓解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2)随访2个月,评估患者治疗依从性,主要包括规律饮食、按时用药、运动锻炼、良好情绪、不良嗜好戒断。
2.1 康复进程两组胸痛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治疗依从性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规律饮食、按时用药、运动锻炼、良好情绪、不良嗜好戒断)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1 两组康复进程比较
表2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n(%)]
护理质量与临床治疗效果、病情发展、康复进程密切相关[3]。MDT模式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化护理理念,由专科、心理科、康复科、营养科等多学科医护人员构成护理团队,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多学科专业协调、医护患三方互动实施个体化、规范化、全面性的综合护理,可显著提升护理质量[4]。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病程长,护理难度较大,易引起医患纠纷[5]。给予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将MDT模式应用于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病情、心理状态、饮食、康复锻炼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护理,有助于加速病情转归。出院后专科护士定时给予随访,有利于监督患者日常行为,增强治疗依从性,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MDT模式可有效加快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治疗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