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寰
【内容摘要】老子在其不朽的著作《道德经》里提出了“无为”思想,其为个人的道德修养修炼,人格的提升提供了可遵循的规范,也为治国安民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无为”思想对后世影响至深,积极意义重大,是老子博大思想的闪光点。本文系统阐述老子的无为思想,为我们今天治国理政、为人处事提供参考。
【关 键 词】无为;思想;老子;新解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20)02-0234-03
一、老子《道德经》“无为”思想的体现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摐,楚国苦县(今安徽涡阳,一说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无为”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这一著作里,在第2章、第37章、第38章、第43章、第48章、第63章多次出現“无为”句。由于《道德经》版本不一,时代相隔久远,“无为”之本义肯定与今天的理解不一样,还会产生歧义。余现将《道德经》出现的“无为”句之涵义稍作阐析。
(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这里的“无为”之义是:顺其自然,不妄为。乃是不恣意行事,不致致营私,要舍弃一己的心思计谋,忧虑。依天地自然的理法而行事。在天地自然的世界里,万物以各种形体而出生,而成长变化为各样的形态。这里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提示了人要顺天地之自然规律,切不可妄为。
(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道德经》第37章)“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道”永远是顺其自然的,然而没有一件事不是他所为。统治者如果能持守它,万物就会自生自长,当贪欲萌作时,我就用道的真朴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镇住它,就不会起贪欲,不起贪欲而归于安静,天下自然太平。这里老子提倡清静、真朴。统治者不能起贪欲,这里的“道”是统治者的行为规范,也是心灵之神。要自觉遵循。治国之道,统治者不妄为,不贪欲,顺天道是最重要的。
(三)“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道德经》第38章)“上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无心故意作为。“以”,有心,故意。“无以为”,是无心而为之也。“下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有心作为。老子在这里提出人性修养的重要性,并例示了两种不同的人处世的不同方法和态度。
(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第43章)这里是说“无为”的力量和作用是伟大的,好比水这一看似柔弱的东西,其实它的力量大的很,能穿透一切坚硬的东西。不言之教,“无为”的益处须细心领会,忠实去实践。
(五)“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第48章)“道”是自然之道,主指情欲。圣人为无为之道,以情欲日损为目的。以探求知识为手段,遵道而行事,以日减不正当的情欲为目的,一直到“无为”的境界,只要这样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顺自然,取天下常而无事,如若统治者不以无为之心而制定繁多的税捐,加重人民负担,那就不配治理国家。国家就不安宁。这里告诫统治者要做服务于人民、有利于人民的好事。为民谋福祉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老子所说无为主要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作恶,要任自然,顺自然;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做任何事首先要搞清楚哪些是不应该去做的,在这个基础上要积极去作为,去尝试。当然老子并非反对人民在生活中所作的种种努力,而是反对未依事物的本性不遵循事物的规律的妄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道德经》(第七十五章)我们可以从这章中可以看出,老子提出了和“无为”相对的概念“有为”,老子认为人民之所以饥饿是由于统治者对人民征收食税太多。人民难以统治是统治者胡作非为造成的。由于统治者恣意妄为做了许多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所以社会不安宁,天下不太平。于是,老子倡导“无为”而治。处事“无为”,治国“无为”。
二、老子“无为”思想的政治意义
《老子》开篇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独创“道”的哲学,体现了他对自然、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蕴含了他的关于为人处事,治国之道。《道德经》五千言共八十一章思想博大精深,饱含了对宇宙、人生、生活的反思和拷问。老子所说的道又有几分神秘性。只有不断追求,不断实践,与民同心,善以待人,为人民谋福利,最后悟道,方可领悟“道”的真谛。可以说,有多少个研究道的人就将有多少个对道的解释,而这也正说明了他们所理解的道都不是原初意义上的道。道深不可测,又常在身边,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追寻。正是老子提出了道,提出了道的不可认知性,我们才可以认识到古人的卓越成就,才可以利用古人的智慧成果继续展开研究。老子用了“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等等一系列语句表明了道的不可言说性,而我们根据老子所提供的启发认为,老子的道就是道,道就是无,无就是有,无与有都是永恒,永恒就是不存在(于现实世界),道就是无与有的统一,道就是不存在,所以道与无、有的概念一样只存在于我们的逻辑世界中而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老子哲学的核心理念是道,而无为思想则是老子在他对道的认识基础上为人们所提出的实践哲学,即用“无为”去为人、处世、理政、治民。老子无为思想的逻辑脉络显然是这样:道“深不可识”,道“以万物为刍狗”,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人无为而无不为,乃为善道之人。可见,老子哲学是充分认识到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而认识的结果就要求人们达到道的境界,放弃主观能动性无知无欲顺其自然。老子的无为思想分别针对为人处事与治国,但老子显然认为处事为人与治国是相通的,诚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
第一、“无为”思想为众生为人处事提供了基本的原则。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老子的无为思想在修养上表现之一:抱朴守真。也就是要求人要保持内在纯真的本质,才是不妄为的思想基础。其二、要清利寡欲。我们在追求归真返朴的道路上,不能受到外界的诱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十二章)其三、老子无为思想在修养上的表现是:要求无知守愚。他认为要弃绝经验的知识,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在这里老子主要反对以知识的聪明来玩弄、卖弄,而去妄为。他赞成大智若愚。其四、老子认为要达到无为,要“致虚,守静笃,万物并作,吾观以复”。只有致虚才能使心虚空,唯有守静才能去除欲念得纷扰。虚静就是要以虚胜实,以静致动。这就是静观的智慧。其五、老子认为为人要谦虚退让。谦虚是人的一个重要优点。不具有谦虚思想的人容易狂妄。狂妄容易沖动,冲动容易妄为。其六、老子认为人要无私不争。老子的无为是法天地的无私,法大自然,如江河大海般的胸怀和无私。有不争名利的思想。“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
第二、“无为”思想为统治者治国安民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社会集团中的精英阶层对社会结构稳定不利,社会管理与社会控制极为必要。老子的无为不是为了让民众随心所欲肆意妄为,而是为了实现大治,诚所谓“为无为而无不为”,而在强调社会管理重要性的同时还指明了社会管理与社会控制的方法,即“抱一”与“使民无知无欲”。老子认为,善道之人的社会管理不是积极主动地管理社会事务,而应在必要的导引之下实行无为而治,“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即是此意。然而,一个善道之人要达到无为的境界比之圣人来还是相去甚远,因为圣人在善道的基础之上还要使民善道,而这在“大道废”的世界要做到这点显然是不容易的。这里产生的一个矛盾就是:抱一要求圣人无为,使民无欲却要求圣人有为。故而,可以想见,圣人为了大治并不能完全达到无为的境界,至少也只能在必要的有为之后才能无为。而有为便是社会管理之中的社会控制,其以政治诱导、政治劝说、政治欺骗甚至政治压制的方式确保民众无知无欲,是而可以想见,老子也是不反对国家暴力机制的。众所周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的政治活动往往是盲目的、不自觉的,他们的巨大力量很容易受社会精英阶层的引导对整个社会结构予以破坏,因此,“圣人”必须“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结构的稳定。在这里,老子的“使智者不敢为”与亚里士多德驱逐社会精英的观点显然是一致的。
限制民众政治要求的扩大,约束民众进行政治参与。上文已论及精英阶层对民众的诱导作用,而在他们扩大民众的政治要求之后,民众往往由以往的动员参与转变为自觉参与,而这样的转变对于社会结构的稳定来说往往是致命的。因此若为了维护现有社会结构,必须限制和约束民众的政治要求与政治参与,而在打压精英阶层的同时,便是对民众进行直接导引以争取民心。故而,老子认为,为政理应在满足民众基准要求的同时限制可能导致社会结构不稳定的过分要求,从源头上阻止民众扩大政治参与的意图。“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就是限制政治要求,而小国寡民则显然就是在限制参与扩大。谁都知道,国家越大其社会集团越多、社会结构越复杂、社会关系与社会利益越难处理,而最终国家也就越难治理。为了减少民众要求输入过多导致的社会结构输出不足从而对社会结构的稳定形成政治压力过大,小国寡民思想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我国传统的郡县制正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体现。
第三、“无为”思想为社会的发展指明了航向。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社会结构不稳定,控制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不仅表明了老子思想与我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内在联系,更在于表明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老子要求小国寡民说明他认识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导致社会结构的不稳定,认识到了维护社会结构的稳定必须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所以我们说小国寡民思想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在这里我们必须指出的是,老子控制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即使是有利于国家稳定的,我们也是不能施行的。
我们知道经济-社会发展会导致社会结构不稳定,但我们依然要毫不犹豫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为,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只能在发展经济、社会的同时采取措施协调社会结构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当前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里,正是我国全力赶超先发国家的关键时机,若有些许迟疑将必然再次被先发国家抛入发展之深渊。但正因为我们不能片刻地停止发展,才更要注重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构想。正是老子和谐思想的成功运用。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习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传承“天下大同”的哲学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特别强调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生态和谐、国际和平事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都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是对老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华夏出版社,1989.7.
[2]姜安,赵连章,等.政治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