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丽丽
俗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不得不说,互联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让谣言“跑”得更快。随着自媒体日益兴盛,各种谣言更是满天飞。在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中,你知道有多少是真,又有多少是假呢?谣言止于智者,2019年,我们一如既往,澄清事实,还原真相,终结谣言,让科学做你的主心骨。
谣言:各种药物治疗无效、致死率极高、将上演现实版生化危机……4月,一则有关中国确诊18例“超级真菌”耳念珠菌感染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传播。
真相:不同菌株毒力和致病性差异很大。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广华表示,公众不必过分担心,“超级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医院内部,特别是ICU内,免疫缺陷人群存在感染可能,对多数感染者现有抗菌药物治疗有效。据介绍,耳念珠菌具有超强耐药性和高达60%的血液感染死亡率,因而被称为“超级真菌”,其部分临床菌株,用当前抗真菌药物完全无法控制。这种被媒体冠以“超级真菌”的耳念珠菌,最早于2009年在日本发现,但耳念珠菌从何而来目前还不确定。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刘伟认为,耳念珠菌不同菌株在细胞形态、毒力和致病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将其笼统地称为“超级真菌”并不严谨。我国目前已确诊的耳念珠菌感染,并未表现出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而且没有因感染而死亡的病例出现,公众没有必要恐慌。
谣言:当前,随着学习任务加重及各种电子产品泛滥,“小眼镜”越来越多,让家长很是忧心。一段时间,有些商家打出各种号称能在约定期限内帮助孩子降低近视度数甚至治愈近视的广告,用的字眼全都是“近视治愈”“近视康复”“近视克星”等。
真相:目前近视仍是种不可逆的变化。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 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要求从事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的机构或个人,不得在开展近视矫正对外宣传中使用“康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等表述,误导近视儿童青少年和家长。
“近视的本质是眼球前后径的变化,俗称眼轴长度变长,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这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防治科主任朱剑锋表示,还没有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能使眼轴长度恢复如常。近视虽然不可治愈,但也可通过一些手段防患于未然。专家介绍,儿童青少年时期可通过科学用眼、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方式预防、控制和减缓近视。研究显示,青少年的户外运动时间与近视发生率呈负相关。延缓近视的方法是早发现、早矫正。
谣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完美的身材,爱美人士更是用尽各种办法减肥。这不,号称无数科学研究支持的“生酮减肥法”来了,美味、健康和身材可以兼得!只要不摄入糖分,就可以随意吃高脂肪的肉类,还能達到很好的减肥效果。据说这一减肥理念横扫全球,很多明星都在追捧。
真相:长期“高脂低碳”饮食弊大于利。“生酮减肥法”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长期“高脂低碳”进食方式,反而会增加肝脏、肾脏的患病风险,甚至危害大脑健康。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所谓饮食结构的改善,生酮饮食的确能让一些人体重在短时间内出现下降,尤其是原本摄入脂肪就不算多的女生。但没有足够证据表明,生酮饮食法对人体健康是长期有益的。其实,“高脂低碳”的极端饮食模式弊大于利,已经是营养学界的共识。长期摄入高脂肪食品,会对心血管造成很大的危害,过多的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久而久之使血管弹性减弱、管腔变窄甚至阻塞,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发生。脂肪在肝脏中沉积过多,也会导致脂肪肝的发生。由于代谢的改变,生酮饮食法也极大地增加了患肝病、肾病的风险。当血液中酮体含量过高时,人体会处在酮血症的状态,肾脏排出酮体和体液,导致人体失水,体重迅速减轻。较长时间的生酮饮食,更是会大大增加肾结石、骨质疏松和高尿酸的风险。
谣言:这几年,“饥饿疗法”盛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出江湖。因为癌细胞会大量吸收人体养分,所以断食挨饿,可以饿死癌细胞,达到治愈的目的。
真相:饿不死癌细胞还会造成营养不良。有人认为不吃东西可以让癌细胞没有能量生长,继而被“饿死”,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癌细胞也是人体的一部分,它可以无限增殖,并和体内正常细胞争抢营养,即使你不吃不喝,它也会消耗体内储存的营养。而普通的“饥饿疗法”不仅饿不死癌细胞,还可能造成机体营养不良,影响机体正常细胞的功能,造成体能及免疫力下降,继而加速疾病恶化。建议大家在平衡膳食基础上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及抗氧化营养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如蛋类、奶类、鱼禽畜肉、豆制品、深颜色的新鲜蔬果、全谷类食物等。
谣言:防晒霜、遮阳帽、遮阳伞,是很多爱美人士夏天出门必备“三件套”。防晒霜用得多了,关于它的谣言也是层出不穷。在人体的母乳、羊水、尿液中都发现有防晒霜的成分存在,这证明防晒霜中某些成分被人体吸收的水平过高,涂抹防晒霜对人体有害无益。
真相:研究未表明吸收成分对人体有害。这条流言是对《美国医学会杂志》5月发表的一篇文章的误读。文章表示,参与研究的受试者连续4天、每天4次在全身75%的面积涂抹防晒霜。实际上,一般人很难涂抹到这个剂量。同时,受试者处于室温下,而在实际生活中,涂抹防晒霜都是在室外,流汗等也会让部分防晒霜流失。该研究虽然说防晒霜被吸收,但并没有说明吸收的成分对身体有害,也没有否定防晒霜的效果,并且它在结论中明确提到“这项实验结果并不能表明个人应该避免使用防晒霜”。只是部分媒体断章取义、过分解读,才产生了“防晒霜有毒”的谣言。事实上,如果想要更加安全,可以选用物理防晒方法,比如外出时穿长衣长裤、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墨镜等。
谣言:随着5G商用牌照的正式发放,各种“5G基站密度高辐射大,危害健康”的言论甚嚣尘上,传播起来比5G跑得还快。联想到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的公开质疑,人们不禁要问:“5G真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吗?”
真相:辐射量不如电吹风和电磁炉。5G网络的提速,并不是依靠加大5G基站的发射功率,而是依靠扩容传输带宽、提升抗干扰能力和接收灵敏度综合获得的,从2G基站到5G基站,辐射其实是越来越小的。贵州移动大数据分公司总经理李文华表示,以中国移动为例,在4G时代,大型基站的功率为40瓦,小型基站功率为20瓦,但在5G技术下,微基站的功率仅为10瓦,微微基站功率甚至达到250毫瓦。当然,基站的辐射客观存在,但5G基站与4G基站在发射频率上标准相同,都必须符合“小于40微瓦/平方厘米”的国家标准。这个辐射量和家用电器比起来,简直微乎其微,甚至不如电吹风和电磁炉使用时的辐射量。况且,运营商在铺设基站时,会考虑到信号叠加的问题,所以实际发射频率远低于国家标准。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