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丹丹 程 豪
(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 101149)
东北作为“全国的粮仓”以及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农产品生产及流通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6年时间里,哈尔滨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东北的重要节点城市,2018年,《哈尔滨市推进“一带一路” 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其发布和实施对哈尔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战略和思路上的引领有重大帮助。其在加强农业和食品产业跨境合作方面,要大力加强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开展大型农牧业资源的开发与技术合作,鼓励企业建设境外农业示范区、建立生产加工储运基地,支持境外农产品的回运和加工,打造高端性农产品加工交易集散中心,建立覆盖全国、国外重要地区的营销网络。在此背景下,对哈尔滨农产品流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流通渠道是指流通过程中经过各环节的流通组织所形成的纵向组织系列,它是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所经历的物理路径。
哈尔滨的农产品流通主要有两大渠道:一是通过哈尔滨的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这一部分占哈尔滨农产品交易量的70%;二是由农民在当地直接交易;三是由企业统一采购后,将农产品加工或统一售卖至销地;最后是通过农产品经济人介绍,再将农产品销售至各地。
哈尔滨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量占总体的70%以上,主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四个,分别是哈达果蔬农产品批发市场、恒润国际食品交易中心、南极国际食品交易中心、雨润农产品全球采购中心,四个批发市场中南极饰品交易中心以食品交易为主其他为果蔬产品批发为主,是黑龙江也是东三省较大的批发市场。
(1)农户→合作社→经销商
农产品由农户或合作社进行生产收割后,由合作社招标或联系,将农产品直接运送到农产品的消费地商超/机关食堂/社区菜店等地,最终到消费者手中。
(2)农户→经纪人→经销商
农产品经纪人模式的兴起能为农民带来更好的服务,提供技术指导与优化的流通渠道,在提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同时,帮助农民增收。此模式通常由农民生产后,有经纪人介绍流通渠道,将农产品直接运输至经销商,最终再到消费者的手中。
(3)农户→电商平台→经销商
电商的流通渠道是先将生鲜农产品从产地汇集到电商平台的仓储中心进行初级的保险储存,然后顾客会在线上进行下单,之后电商平台接受订单之后会把生鲜农产品运送给消费者。目前,每日优鲜、盒马鲜生等都是采用这种渠道模式进行运输的,哈尔滨市已经搭建了O2O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在线和离线相结合,使得新鲜农产品以高效率、高品质运输到消费者手中。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农产品能够通过电子商务开创更多的销售渠道,线上的电子平台流通渠道正在不断地发展。
(4)合作社+生产基地+速冻加工+海外市场的流通模式
合作社+生产基地+速冻加工海外市场销售流通模式,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户统一建立生产基地,对农产品进行速冻加工,最后将产品进行包装流入海外市场的模式。
(5)经营大户+国际物流园区+海外市场的流通模式
该模式通过建立国际物流园区,在当地果蔬主要产区,广泛招引果蔬种植大户、经营大户入驻园区,在物流园区直接向海外发货,直面海外市场,该模式通过减少了物流环节,加快了流通速度,增加了流量。本地农产品如圆葱、土豆和甘蓝等蔬菜在下午装车、半夜起运、次日早上通过海关、中午或下午到达俄罗斯远东地区菜市场。
(6)合作社+批发商+外地仓库存储+国外市场的流通模式
该模式有合作社按照批发商需求种植相应的农产品,批发商在收获时节将农产品收购,并将其运输至外地仓库进行存储,批发商可以通过存储时间来赚取差价,或者直接运向海外。
(7)合作社+边贸商+国外市场的流通模式
该模式在农产品上市前,由合作社派人向边境的边贸上寻求市场,边贸商再对当地的农产品产业进行实地考察,并由边贸商运输至海外进行销售。
《哈尔滨市参与“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整改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振兴东北”政策,充分发挥哈尔滨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但由于农产品流通产业相关的政策推行与实施的不够充分,政策细分不够彻底,目前的转型升级还不够全面、升级速度较慢导致有较多现代化的设施未能够投入使用,同时部分农产品的进出口未能得到法律的允许与保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
哈儿滨的粮食产量为东北三省最高,2017年哈尔滨的粮食为14436679吨,这和哈尔滨为大米产地有关;哈尔滨2017年蔬菜产量仅为2001249吨,为三个省会城市中最低的。由数据得出,东北各地的农产品产业发展并不均衡,哈尔滨的农产品产业主要是粮食产业,东北各地农产品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哈尔滨部分农产品的供给主要来自埠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哈尔滨本地农产品产业的发展。
哈尔滨作为东北连接东北亚及俄罗斯的窗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铁路、公路、河运、航空皆有,但是哈尔滨未能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以及对外埠农产品的供给量都没有达到作为一个国际贸易港的水准,导致哈尔滨目前基本只能作为农产品的消费地,而非农产品的中转站与贸易站,作为省会城市以及窗口城市,哈尔滨需要有效利用其区位条件,连接国内外通路,推进流通产业发展,加快配套物流设施设备及套路体系建设规划,使哈尔滨成为向北京等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地与中转站。
哈尔滨的主要农产品产业为粮食产业,除去粮食产业,哈尔滨本地产的农产品的种类较为单一,同时产量在东北地区为较低的水平,哈尔滨本地的蔬菜等农产品供给仅能满足本地需求,少部分输出到外省,少数农产品需要进口才能满足本地需求,季节性作物的供需不平衡尤为明显,从而阻碍了哈尔滨农产品产业的发展。
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各大批发市场农产品物流的冷链率较低,冷链车辆数目较少。以哈达果蔬批发市场为例,年交易量达到120万吨,同时冷库的容量仅有三万吨,无法完全满足整个市场的冷链需求。同时,大部分对农产品的加工仅停留在粗加工的阶段,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政府官方以及批发市场所构建的如大米网、农通网等线上农产品交易平台未能发挥其作用,很快被线下交易所取代,说明哈尔滨的农产品线上交易平台未能给用户提供全面的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待提升。
据中上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显示:截止到2017年底,哈市户籍老年人口已达197.2万人,占哈市总人口的20.7%,超过老龄化标准10%。哈尔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3%。2018年,哈尔滨市户籍人口净流出3.9万人,逐渐加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与逐渐减少的人口直接带来了劳动力与人才的缺失,必须重视人才引进以及培养的工作。
保障农产品流通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的透明度,哈尔滨目前多种流通方式并行,通过当地调研与专家咨询,由于各渠道各层级之间的利益及竞争关系,大多农产品企业以及农产品流通企业之间的信息无法互通,企业之间信息的不透明,从而导致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价格包括流通速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应该尽快推出相关政策来推进农产品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建设。
在哈尔滨市的主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周围存在着许多非法的批发市场,由于使用的非批发市场用地,由于非商业用地,能够以更低廉的价格参与农产品的流通,从正规农产品批发市场中抢夺货源和客源,形成不正当竞争,影响了哈尔滨农产品流通产业的良性与健康的发展。
1.公司+基地+标准+市场的流通模式。为了满足现代城乡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积极推进 “批零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消对接”等多种产销衔接模式,加强新建城镇和城乡结合部的便民服务网点建设,积极引导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参与大中型标准化蔬菜批发市场、连锁生鲜超市、果树便利店等零售网点建设布局,构建多种业态共同发展的农产品零售网络体系。大力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对家庭和团体单位的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业务,提升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农产品流通更加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
2.综合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供销合作社紧紧依托自身组织体系优势和资源优势,不断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步伐,将生产、流通、消费、信用合作一体化。
供销社通过自营直销、特许加盟等形式,加快农产品终端建设,扩大终端销售覆盖能力同时,直接把农产品从基地送到社区,为市民提供餐桌上各色主副食材,形成了农村“菜园子”与社区“菜篮子”直接对接模式。
3.展销+推介的流通模式。供销社或农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在全国各大城市及海外建设农产品营销中心,并将其打造成推广本地农产品的重要窗口,帮助农户开拓销路,增加收益。
4.合作社+生产基地+速冻加工+海外市场的流通模式。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户统一建立生产基地,对农产品进行速冻加工,然后将产品进行包装流入海外市场的模式,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能够促进哈尔滨农产品流通的标准化建设,拓宽销路,提升农产品价值,提升农户收益。
1.政府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哈尔滨农产品产业升级。府应加大对哈尔滨农产品的的补贴力度和政策支持,使得哈尔滨果蔬农产品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促进哈尔滨农产品产业机构升级,增加消费者的可选择性,以辐射更多周边区域。
2.加强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产业的人才培养。人口减少及人才流失是阻碍哈尔滨农产品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哈尔滨应该针对性的建立农产品专业人才的培养政策,并为专业人才提供优待福利,把人才“留下来,引进来”是哈尔滨农产品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进行农产品产业及配套产业的建设。
3.哈尔滨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建设,提升农产品品种与品质。哈尔滨的农产品种类较为单一,农产品结构主要以粮食为主,作为“北大荒”的粮仓,哈尔滨应该利用其肥沃的土地及气候条件,推广各类适宜农产品的种植,打造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农产品产业,提升哈尔滨的农产品种类以品质,降低季节更替所带来的供需不平衡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