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祉曜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社区治理不同于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也不同于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管理,它是建立在自治基础上的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合作共治的一种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非营利组织”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西方学者最早是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角度来阐释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必要性,我国主流观点认为非营利组织是一种区别于政府和商业组织的部门,其主要具备非政府且非商业、有公共服务的使命、不以营利为目等特征。在社区治理领域,由于我国长期采用的是政府负担较重、居民参与度较低的行政主导模式,因此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成为了激发社区治理活力的重要途径。
所谓多元模式,笔者认为是一种在合作共治基础上的多主体治理,“治理”一词不应是单向权力运行,其权力向度应是多元化的。在社区治理中,既有政府的引导,也有居委会的自治、社会组织的中介作用以及企业、居民的参与。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合作治理模式,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实践,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区的必然要求。
(一)解决治理失灵的有效方式。非营利组织产生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而多元治理模式就是为了解决单一管理无法解决的社区治理问题,因此,非营利组织作为多元模式下的重要治理主体,能够有效解决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上的局限性。对于行政侧重型的实践模式,非营利组织的参与能够有效解决政府力量过大、社区居民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且由于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质,并不会因为效率的解决而失去公平。
(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完善的有力因素。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对社区治理的介入适应了当前“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治理发展趋势。多元模式需要政府在体制内不断为社会力量让渡空间,鼓励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这为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提供了契机。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由之前的“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非营利组织能发挥促进作用。
(三)基层群众参与的积极调动者。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其与基层社会的联系比一般组织更为紧密,对基层的情况更加了解。通过开展社区公益活动、吸纳社区成员参与等方式,社区非营利组织与居民之间的交流更多,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也更强,成为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
(一)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是一类特殊的非营利组织,在多元模式下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民政部《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中,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了定义:由社区居民发起成立,在城乡社区开展为民服务、公益慈善、邻里互助、文体娱乐和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活动的社会组织。
培育良好的社区社会组织,首先需要政府的支持,如2018年重庆市民政局发布了《关于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有关事宜的通知》,建设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孵化基地,孵化出近百家不同领域的社会组织,还根据市一级的试点情况,推广到了区(县)和街道(乡镇)一级,形成了三级孵化体系,其主要特点就是政府大力支持、专业化运作、行业内部监管、社会广泛参与。其次,要解决好社区社会组织的资金问题,由于社区本身的资金来源有限,仅靠社区经费运作是不可行的,各级政府应当成立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专项基金。再次,要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推进社区社会组织专业化发展,并根据所在社区的特点,指导成立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
(二)发展壮大社区社会企业。对于社会企业的概念,笔者认为其并没有清晰的市场与非市场、营利与非营利的界限,社区社会企业就是一种不以营利为首要目的,通过商业手段解决社区社会问题的组织。如成都市人民政府于2018年制定的《关于培育社会企业促进社区发展治理的意见》中对社会企业进行了定义,即以协助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治理、服务弱势和特殊群体或社区利益为宗旨和首要目标,以创新商业模式、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手段,所得盈利按其社会目标投入自身业务、所在社区或公益事业,且社会目标持续稳定的特定企业。
要发展壮大社区社会企业,国家层面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赋予社区社会企业应有的法律地位,使其在从事相关活动时具有与其他企业平等的市场地位,同时也应享有一定的税费优惠政策。其次,在社区社会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其营利分配进行有效监管,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规定其营业收入按照相应的比例存入社区发展基金。
(三)完善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模式。根据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对其内部管理不能以物质激励作为主要激励方式,应采取使命愿景型的管理模式,着重培育积极的组织文化。社区非营利组织应该建立一种高度信任的团队合作模式,将组织核心价值观、组织精神、组织道德传播给组织成员,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
由于社区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较为特殊,既有政府拨款,又有捐赠或社区居民的劳动创造,其实质是一个共同所有的组织,因此,建立完善的资金监管制度尤为重要。根据中国社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在社区非营利组织内部设立专人进行资金监管,外部则可以成立由党组织代表、居民委员会代表、捐资人代表共同组成的监督机构。
在社区治理中,政府可通过购买非营利组织的公共服务,达到服务居民的目的,这一形式不仅使得非营利组织有了资金来源,还提高了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同时,政府应积极为非营利组织进行政策宣传,为后者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在这样的模式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是一种合作指导关系,社区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社会资本构建起良性互动机制。
(四)利用互联网挖掘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潜力。在“互联网+”战略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的背景下,为社区非营利组织注入互联网动力十分重要。社区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互联网招募工作人员,打破时间和地域壁垒,高效开展工作;可以利用互联网对其工作进行宣传,同时对资金和项目进行公示,以此获得长期的社会资本注入,不断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可以利用互联网与服务对象建立线上沟通平台,开发线上服务端口,促进各年龄段居民参与共治,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