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幼儿园美育策略

2020-02-25 22:44毛丹萍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闽南美育美的

毛丹萍

(泉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 年)》指出,艺术对幼儿美育具有重要的价值。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重视艺术对于幼儿的情感培养作用,帮助幼儿逐渐形成艺术素养。在闽南文化传承的背景下,探索开展美育的实践研究,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使幼儿对本土艺术文化产生兴趣,促进其全面综合发展。

一、融合教育元素,浸润美育环境

幼儿园倡导美育精神,将环境作为教育的隐性课程,融入闽南文化教育元素,营造具有本土气息的、符合幼儿审美情趣的育人环境。支持和满足幼儿在直观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潜移默化地对本土艺术形成认知与归属感;浸润在自主创设、多元互动、健康游戏的美育环境中,身心得到艺术的熏陶。

(一)大环境渗透文化特色,以美育人

在大环境中渗透闽南文化,浸润童心,让美氤氲而生。巧妙利用学园公共区域、风雨长廊、门厅、楼道等三维空间,将闽南文化中丰富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气息渗透到环境建设中,“一墙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蕴教育”,使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浓郁的闽南文化氛围,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例如,创设“娃娃爱家乡”主题乐园、“海西号”渔港体验区、海员体能运动区、民间艺术收藏馆、娃娃博物馆等园所环境,让幼儿感受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以美育人。通过创设能让幼儿表现自我、获取知识、提高审美能力的环境,激发幼儿对闽南本土文化的审美倾向,同时为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提供有利的机会与条件。[1]

(二)小环境蕴含交互体验,以文化人

从班级的小环境入手,将其与闽南文化元素有机融合,让美自然生长。幼儿园以幼儿“一起参与”为宗旨,秉承互动性、探索性、安全性的理念,将班级的环境创设呈现为一面动态主题墙。筛选、收集、展示纷繁多样的闽南民间文化活动,如开展“惠安女”主题活动的班级,再现了惠安女捕鱼、扛石头、盖房子等忙碌的劳动场景,使幼儿领悟到惠安女勤劳、朴实、拼搏的精神等。还有闽南文化踩街之欢欢喜喜闹元宵,闽南民俗之火鼎公婆、舞龙、舞狮、拍胸舞,闽南风情之浔埔女,闽南古建筑之古厝新韵,闽南戏曲之南音、高甲、木偶等主题活动,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小环境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使幼儿充分体验创作乐趣,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以文化人。

二、传承闽南文化,拓宽美育途径

幼儿美育运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利用艺术以及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通过各种审美途径,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健康的审美态度。以审美的形态和美感熏陶幼儿,让美善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一)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寓美于乐

幼儿园美育活动应注重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艺术审美活动适合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能充分满足幼儿的艺术表现欲望,[2]不仅能给幼儿带来快乐,还能陶冶情操。闽南文化中包含丰富的艺术元素,教师要善于挖掘运用,并将其融入日常的艺术教学中。在理解和体验美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简单易懂的形式,让幼儿了解一个艺术形态中所包含的基本风格。同时,为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留下空间,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要让幼儿在美术创作过程中,亲身感受闽南文化,形成主动探索学习的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尽可能多地展示闽南传统建筑群中不同样式的窗户,让幼儿初步了解其中的基本要素。再选择不同类型的花纹和材料,自主创作窗户作品,表达出自己心中的闽南建筑文化。如闽南古建筑中的“出砖入石”,是一种独特的砌墙方式,可引导幼儿欣赏石材、红砖、瓦砾之间的交叠垒砌,感受不规则之美。再如,“燕尾脊”是闽南传统建筑中最常见的建筑形式,具有丰富的雕饰纹样细节;“滴水兽”藏身于红砖厝和番仔楼的屋檐之中,造型千奇百怪,都直观展现了闽南传统文化。教师还要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作品展示空间,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发现同伴作品中的美,进一步加深闽南美学对幼儿的影响,起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教学效果。引导幼儿用艺术形式来表达思想,表现美感,有助于发展其审美能力,获得审美情趣。

(二)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寓美于情

陈鹤琴认为,幼儿园应特别重视美育,美育在幼儿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美育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在轻松、愉快、积极的情绪下主动参与,把情感渗透到艺术表现中,培养幼儿爱美、审美、创美的素质及能力。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3]在幼儿园内开展闽南文化的传承教学时,不仅要让幼儿观看其表现形式,还可以进行模仿表演,使幼儿对闽南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同与理解,有效提升幼儿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例如,提线木偶戏是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之一,其形象和演绎方式诙谐逗趣,深受幼儿的喜爱。教师抓住这一兴趣点,积极开展美育教学活动,让幼儿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闽南传统文化。首先,通过资料搜集,共同讲述提线木偶在闽南地区的起源与发展,包括其表演形式等。其次,收集展示形态各异的木偶,通过观看木偶的衣着服饰等情况,全面了解人物身份、故事背景等。最后,让幼儿模仿木偶剧团的演员,进行木偶戏表演活动等,加深幼儿对泉州木偶戏的印象,激发幼儿进一步接触闽南传统文化,为幼儿的美育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获得成功,得到情感满足。通过美育培养幼儿真、善、美的品质,是美育价值的所在。

三、整合多方资源,延展美育课程

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4]因此,教师应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家园和社区等方面的力量,因地制宜地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实现多方良性互动,提高幼儿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首先,整合家长资源。充分挖掘幼儿家庭中的本土文化教育资源,结合发放“闽南文化融入幼儿园美育教育的问卷调查”,了解家长的想法,听取家长的建议。重视家长资源的收集和利用,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园直通车等载体,实现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合。其次,整合社区资源。盘活社区资源,传承闽南文化,推动新时代美育发展。以引进来的形式,拓展美育课程。与当地的梨园剧团、木偶剧团、高甲戏剧团、南音乐团的民间艺术家、艺人建立联系,邀请他们走进校园,传播文化艺术,让幼儿直观感受、体验、参与闽南艺术表现,形成本土化教育的合力。以走出去的形式,通过参观开元寺,游玩清源山,走进五店市、闽台缘、海交馆、非物质文化馆等亲子小组活动,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综上,要让美的精神融入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5]在闽南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美育活动,要加强幼儿对闽南文化的接触和了解,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中挖掘闽南文化的艺术形态,让幼儿受到美的浸润与滋养,自觉继承与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闽南美育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闽南,闽南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