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异化”现象分析

2020-02-25 22:44陈添镇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汇报异化成果

陈添镇

(东山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漳州 363400)

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作为收尾环节——汇报环节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活动全过程中具有总结、升华的点睛作用。但是,由于有些教师对课程本质认识不清,在汇报时往往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导致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出现简单化、表演化、展示化的“异化”现象。为切实纠正这一问题,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走向实践、提升实效,笔者结合教学现场观察,对汇报课作初步分析。

一、汇报课案例述要

下校教研,最经常听的课是汇报课。有的教师认为,汇报课比较容易把学生的活动成果展示出来,有内容,有成果,也有气氛,虽然课前要多花一些工夫指导学生整理成果,但课堂上却可轻松自如。以下简要介绍一堂比较典型的汇报课例。

这是某村小学五年(1)班“寻找绿色足迹”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一堂汇报课。课前,林老师介绍,该村是谷文昌书记开展绿化造林大行动的基点村,绿化造林使村子从以前的“贫困村”变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村里人对谷书记、对绿化造林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因此,这学期选择“寻找绿色足迹”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林老师简要回顾这次活动的过程,强调学生要勇于表现,充分展示活动成果,然后把课堂交由男女两位学生来主持。

第一组汇报的形式是两位学生的诗朗诵和全组合唱,表达的是献给谷书记的赞歌。第二组先用图片展示村子绿化前后的今昔对比,然后两位学生用快板表演《谷文昌斗风沙》。第三组汇报形式稍有不同:先用小品表演谷文昌治沙造林的事迹,然后由小组长汇报活动的感受。第四组写了一封《学习谷爷爷爱护绿色生态》的倡议书,还用歌舞赞颂谷书记。还有第五、第六组学生,但汇报形式基本一样,多是文艺表演。之后是六个小组交叉分组交流,相互开展评议。最后,教师再次登场,对学生们的汇报情况做总结。

综观全课,虽然在分组汇报和小组交流两个环节中,各小组也就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做了一些交流,但总体上讲,整堂课的主体还是各种“成果”的展示、表演。可以说,这堂课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综合实践汇报课中的“异化”现象。

二、汇报课“异化”现象分析

以上课例引发笔者思考,这样的“汇报”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吗?汇报课是这样“汇报”的吗?对此,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汇报目的

其一,汇报为了什么。汇报通过对活动过程的回顾、梳理、表现,以唤起学生对活动过程的体验与反思,从而达到深化体验、交流提高、升华认识的目的。因此,这种汇报不是汇报演出,不是成果展览,也不是对嘉宾和教师的汇报,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汇报”——开展交流,进一步促进提高。可见,汇报课应由汇报与交流两方面构成。汇报是基础,而交流则是汇报课的关键和核心所在。

(二)汇报内容

其二,汇报什么。汇报课的重要内容是汇报取得的收获和成果。但是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成人的劳动和研究工作,而是一项教育活动,这种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不是获取成果,而是借助活动与实践,促进学生获取直接经验。所以,学生如何获得某项成果(甚至为何没有取得成果),这些过程性的经验恰恰是最重要的。学生的活动过程往往是以小组形式,甚至个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的,对于各组、各人的活动情况,教师和学生都缺乏了解。因此,活动的过程,过程中的体验与思考,才是汇报课的核心内容。

同时,“成果”应是“真成果”,而不能是“假成果”。所谓真“成果”,就是学生经过实践、思考、探索所得的成果。比如某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验证,提出“木麻黄比榕树更能在风沙条件下成长”的结论,就是真成果;相反,如前述课例中的多数学生,没有通过实践、调查、观察来“寻找绿色足迹”,最终以一则诗、歌、舞、小品等进行表演,这些表演(往往是别人教的、给的)便不是“真成果”。与之类似,在其他的汇报课上,还时常有一些从资料或者成人“采访”来的“丰富的成果”:比“东山制盐的历史”“盐的制作流程”“纯净水的鉴定”等。表面上看起来,结果既正确又丰富,实际上并非儿童亲力亲为得来的“真成果”。

(三)汇报形式

其三,如何汇报。汇报并没有简单的标准和唯一的方法。即使是“表演”,其实也应是允许的。“表演”艺术化地把活动成果和过程生动地展现出来,不但能调节课堂气氛,还能使其他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小组活动的收获和体验。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1]因此,要反对的并非“表演”,而是片面突出成果的表演,尤其是游离于实践之外的、没有真成果的表演。

(四)教师在汇报课中的作用

其四,汇报课中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只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因为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达成是一个过程,任何课程都要经历一个从“教”到“不教”的过程。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师还要扶学生一把,做好组织、指导、激励工作。在汇报课上,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成果和体验,如何促进学生形成互动、实现共享,甚至进一步拓展延伸,都需要教师加以调动和引导。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应当扮演的是“促进者”的角色,要正确把握“为”与“不为”的关系,积极促进学生从“已知”“共乐”的水平上达成“共进”,实现新的发展。在汇报课中,教师不管是否充当主持人,都要努力引导学生更好地表达经历与体验,引导学生间展开互动,使学生思想有新的生成。

三、汇报课“异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分析

汇报课上存在的追求热闹、追求展示、重艺术化包装的“异化”现象,固然与教师汇报课设计与实施上过于关注成果与展示有关,但更根本的原因在于汇报课之外,在于汇报环节之前的整个活动过程中。之前,学生的主题实践活动并没有真正有效地开展,未能深入生活和实际,进行实践操作、调查观察、思考探究,因此学生没有真实的经验、体验,也就没有真实的成果。这是导致汇报课“戏不够,歌来凑”现象产生的更为根本的原因。这种情况也许是个别、特殊的,但从一个侧面表明,有些教师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时,并没有让学生到实地,抓实事、抓实证、抓实践,而是停留在表面上追求成果。前述课例正是由于教师没有有效引导学生去“寻找”现实中的“绿色足迹”,综合实践活动才“异化”成为赞颂“绿色”和谷文昌书记的文艺演出。

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应当建立在学生亲力亲为的基础上,并在学生思考、互动中开展,才能切实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展示中引领学生达成思想与经验的提升。

猜你喜欢
汇报异化成果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验收成果
防疫关隘,我向省长汇报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工大成果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电视汇报片的艺术表达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