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
(福州市儿童学园,福建 福州 350001)
美国著名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爱利克·埃里克森的教育启示认为:“早教教师和教养人必须承担起控制婴幼儿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谓的基本行为习惯是指日常活动中自然形成或训练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动作行为。对2-3岁婴幼儿来说主要指生活卫生、自我保护及各种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固的自动化行为。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婴幼儿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2008年,经过5年的试行后,上海市正式颁布《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1],2008年福建教育厅也颁布了《福建省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在“情感和社会性的培养”中要求:“1.引导儿童主动与人打招呼,鼓励儿童多与同伴共同游戏、积极交往,引导儿童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让儿童感受交往的愉悦,发展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2.鼓励儿童自己动手,学习吃饭、穿脱简单的衣裤和鞋袜、整理玩具,培养儿童力所能力的生活自理能力,为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1]这些要求的提出,说明对早教幼儿基本行为习惯的培养,提到议程之上。
目前,虽然早教教育机构在不断的涌现,但是,管理教学却比较混乱,多注重经济效益。很多早教机构在课程设置上随意性大、科学性差,或者全套模仿照搬国外的经验,忽略了本国幼儿的生长特点和发展水平,保育和教育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许多的早教教养人也存在着孩子小,什么都不会、等孩子大一些再教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等许多不正确的教养观念。2-3岁幼儿基本行为习惯的培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索。
处于生命早期的婴幼儿,为其提供一个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物质、心理)是其他一切领域发展的基础。[2]也就是说,让幼儿从小在温馨、安全、自由、欢乐的气氛中长大,使他们获得轻松的情绪、愉快的心情,能够建立秩序感以及激发无限的潜能,长大以后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会更自信、独立。早教活动多是在成人与宝宝之间互动进行的,在活动中,宝宝对抚养人在情感上的依赖是非常需要的。如果营造良好温馨的人文氛围,让宝宝在充满关爱的情感中游戏,不仅让宝宝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还能让他们开心、开口、开窍,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健康愉快地发展。在亲子游戏中,教师创设的游戏环境必须是安全的、温馨的。如:活动场地垫上安全地垫、室内的温度、采光适宜、活动空间足够等;更要注重给予情感上的满足。在游戏中,许多的环节要教养者和宝宝一起完成的。这时,教养者要俯下身体、伸出双手,用慈爱鼓励的目光、宽容的心向宝宝传递爱的信息,宝宝在这种爱的氛围中游戏活动,变得有自信、大胆了,也能更顺利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2-3岁幼儿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许多的教育包括行为习惯培养是在养育活动中自然而然进行的。如:跟着教养人坐着小推车到公园里散步,是许多宝宝都经历过的。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坐小车》这个日常行为培养宝宝初步的社会性,引导宝宝与周围成人接触,感受成人社会。教养人可以利用散步时让宝宝跟周围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打招呼、问好;还可以引导宝宝跟公园中其他的宝宝一起玩,分享玩具,培养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又如,2-3岁的宝宝刚进入小小班学习,存在着许多不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集中活动时进行教育之外,一日生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宝宝们能够更好地培养洗手、上厕所、多喝水等生活行为习惯,教师在盥洗间里张贴了许多适合这个年龄段宝宝的学会生活的图片,图片上的内容是照片或者形象简单可爱的图像表征。洗手有正确的洗手步骤图,上厕所也分男宝宝和女宝宝不同上厕所的方法。喝水时运用形象的水杯显示宝宝高兴与不高兴两种图像来提醒宝宝要多喝水,多喝水身体不生病等。宝宝在一日活动中,在教师的提醒下了解洗手、上厕所、喝水的重要性,再图示符号的帮助,逐渐学会正确的生活行为习惯。
蒙台梭利指出,婴幼儿发育的主要动力为敏感力,当敏感力产生时,婴幼儿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其对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些专家则称之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3]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的敏感期:(1)从出生到2岁是秩序敏感期;(2)1-2岁是细节敏感期;(3)2-6岁是动作敏感期(手和脚两部分);(4)2.5-6岁社会规范敏感期;(5)1-6岁是语言的敏感期。[2]在这些敏感期期间,宝宝的吸收能力非常强,而且在这个时期学习到的所有东西往往跟随宝宝的一生。因此,教养人和教师要抓住各个敏感期培养基本行为习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秩序敏感期中,是培养幼儿生活秩序(按时早睡早起、饭前便后洗手、在固定地方排队、会在指定的地方坐下、穿脱衣服的顺序、会上厕所饭前洗手)等好习惯的关键时候,这些好习惯的养成可跟随幼儿一生。每天洗澡是每位宝宝的“必修课”,在这个洗澡过程中就存在着许多秩序培养的好习惯。按时定点洗澡、洗澡前后穿脱衣服的顺序、衣服脱下后放置固定位置、洗身体的顺序等,到了幼儿长大一些,还能培养学会自己洗澡等自理能力。在细节敏感期中,宝宝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细小的细节上,如鞋子放到鞋架的旁边,没有放到鞋架上等。如果在这个敏感期得到培养的宝宝就能够养成做事细致认真,讲究细节等好习惯(整理玩具、观察某个细微的物体)。教养人在这个阶段更应该提醒宝宝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细致。如把衣服拉平、筷子放到碗的右边等,随着宝宝细节习惯的养成,日后在学习计算、化学等科目时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好处。因此,要抓住各个敏感期,在顺应3岁前儿童“自身发展大纲”发展的同时,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基本行为习惯。
《指南》基本原则第五条中“差异原则”中指出:“重视0-3岁儿童在生长与发育、动作发展、语言发展、认知发展、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差异,关注多元智能,提倡更多地实施个别化的教育,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地发展。”[6]因此,教师在开展早教活动中,要多实施个别化的教养活动。比如:小小班的宝宝入园年龄是2-3岁,其中的生活能力与动作发展相差非常的大,有的宝宝还不会说话,而有的宝宝已经能自己吃饭、自己穿衣了。因此,教师就要以少进行集中活动,多进行个别教育的形式,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个别教育上,与宝宝面对面、一对一地进行交流。这些个别教育可以是早晨来园的自由分区活动、上午简短的集中活动之后的自由活动时间,下午的操作活动时间,还有一日活动中各个生活环节等。教师还应该根据每个宝宝不同的水平制定出不同的培养计划,而且做到心中有计划,这样,才能使每个宝宝获得更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课程,得到最大的发展,培养好基本的行为习惯。
家庭对2-3岁幼儿的影响是在自然状态下潜移默化的,开展家庭健康教育对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生活能力、心理素质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家长能够消除“等宝宝大了,自然就会自己做了”这种不对的教养方式,教师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能和教师、幼儿园产生合力,共同促进宝宝健康发展。首先,要向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包括开设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开放教育专题宣传栏、专家咨询会);其次,向家长教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包括每月一次的亲子课、家长沙龙、家长阅读专刊),最后,还可以开展了家长志愿者服务,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体验教师的日常工作,与班级的宝宝近距离接触。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培养宝宝良好习惯的途径。作为教养者,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先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才能熏陶、感染宝宝。比如:吃饭时有些家长喜欢边看电视边吃饭,这是个坏习惯,那么在培养宝宝专心进餐的习惯时,宝宝就会以家长不好习惯为榜样,久而久之,专心进餐的好习惯就不能在宝宝身上看到了。通过家园合作,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实施范围扩大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宝宝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始于娱乐而终于智慧的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符合幼儿好学、好动、好玩的特点。[4]所以,早教活动中以游戏为主,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培养2-3岁婴幼儿的良好基本行为习惯。通过实践与探索,梳理总结出以下几个活动方法:(1)情景演示法:这个方法可以运用到集中活动中。它是利用表演、图示、课件等手段,创设特定的情景环境,让宝宝感知,从而激发游戏兴趣。(2)探索操作法:即让宝宝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获得感性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尝试,获得正确的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这个可以多用于分区自由活动,或者融于一日活动中。(3)持续巩固法:良好的习惯不能在短时间养成,需要不断的强化和巩固,直到习惯的养成,这个方法适用于一日活动和家庭教育中。[1]以上这些方法只有不断地使用,交替地使用,持之以恒,才能帮助宝宝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
总之,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行为方式、处世态度,是由一再重复的行为训练形成的。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好的习惯将会使人受用一生。作为早教教师,我们要遵循幼儿的生理特点,把握好教育理念,采用科学适应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引导和促进2-3岁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