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基本策略

2020-02-25 02:10博罗县罗阳莲湖小学
师道(教研) 2020年5期
关键词:识字教师应汉字

文/博罗县罗阳莲湖小学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写作与阅读的基石。然而,在识字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往往不注重教学自身所具有的人文因素,脱离学生,过于强调识字技能的讲解,一再地强调识字的工具性作用。这样一来,识字教学便沦为了纯技能训练,单调地读,不断地写,机械地识记,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学习效果不尽人意。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识字教学的实际效果,识字教学应进行人文教育,有意识地渗透人文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回归生活,强化学生识字

小学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紧密。更多时候,汉字是以一种介质、载体的形式在生活的多个方面存在。生活中,有许多教学生识字的好途径。如春节家家户户贴的对联、店铺的招牌、超市里对商品的介绍等。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在实际生活中识字的习惯。先从识字锻炼开始,每天在课堂上抽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家到学校沿途中遇到的汉字进行展示,之后再开展“识字大展示”的比赛,让学生将自己认识的字展示出来,并对识字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介绍,进而将学生本身识字的范畴扩大,将学生的识字兴趣予以激发,让其对识字的重要性、生活性、实用性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从而进一步认知与了解自我识字,对自我的识字艺术进行升华。

二、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情感

一直以来,汉字作为一种工具,被赋予了“枯燥无味”的评价。然而在实际上,汉字的形象感强,具有丰富的色彩与趣味,每一个汉字均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各种有效方法对汉字的情感资源予以深入挖掘,精心创设相对应的情境,调动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深切感情,使得方正的汉字更加柔美。

比如在“水”字教学中,教师可展示课前精心准备的图片,将水的形体同楷书的“水”、篆文的“水”进行演变。通过仔细观察,学生便可轻易地发现“水”同生活中的流水一脉相通,学生看着图片中流动的水,手不自觉地写着演变后的“水”字,学习起来十分轻松。然后,教师再有意识地指引学生结合生活描述水的不同形象,学生头脑中形象生动的“水”逐渐代替了抽象的字符“水”,潜移默化中强化了“水”的审美意味,也深化了学生对“水”的认知。

三、解除束缚,开放性地识字

一提到识字,我们往往习惯地想到课本、课堂、学校。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有所改变。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汉字。所以,我们应积极改变思维方式,拓展学习途径,坚定不移地走开放识字教学之路。

比如进入校园,迎面而来的便是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校园文化宣传设施等;进入班级,班级名、课程表、黑板报、班级规范、伙伴名字、书包、书本……都是学生识字的重要素材,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字。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学生潜移默化中便学会了这些汉字。

再比如电视节目丰富多彩,有儿童故事片、动画片、新闻联播等,学生可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所以,教师应告知学生在看电视时,要有意识地认读字幕,不认识的字应及时问家长。这样,通过眼看、耳闻、口问,不知不觉中便熟悉了陌生的字符,逐渐认识了许多汉字。

四、重视汉字的运用,扩大识字的外延

汉字是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基石。所以,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大语文的理念,不得将识字单纯地限定在会读、会写上,应注重其运用,将字同词、句、章融合起来,拓展识字的外延,使识字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学习活动。例如教认识“爱”字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组词与造句,并提供这种句式:1.妈妈________,她很爱我。2.__________,__________很爱______。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基于“爱”这一主题开展“说一小段话”活动。通过这一引导、交流与碰撞,“爱”字深深感染着学生;爱的精神与情感就像一粒种子在他们心中发芽、生根、长叶、开花与结果。只要把识字与说话、写话统一起来,识字教学就有了广阔的空间、深厚的意蕴,识字也会成为有意义的生命历程。

总之,对于小学语文学科而言,识字教学是重难点内容,也是现代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博采众长,综合运用,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组织教学,让识字教学充满人文性,将学生的利益作为唯一追求,就能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多认字、快识字。

猜你喜欢
识字教师应汉字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识字
识字儿歌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识字谜语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