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巧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受生源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的知识层次分化较为明显,文化积淀不足,文化素养较为薄弱,而且他们的自控能力、学习目标和动机、知识接受能力、学习基础以及学习习惯等差异较大。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能力水平,必须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潜移默化地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促进其学有所思、学有所辨、学有所为,逐步培养文化自信。
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爱国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等的基本文化精神以及新时代的改革创新精神都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并传承创新发扬。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在文化自信方面,大学生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就是从悠久历史文明的精髓中传承来的。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改变形式,以让大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白为什么我们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何更好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青年学生要有曾子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担当。在新冠病毒防疫期间,奔赴战役前线的保家卫国的青年所展现的抗疫精神正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特征,众多“90后”“00后”不畏惧艰难风险擦干眼泪继续战斗的青春是最美的青春。中华文明五千年何以薪火相传,就是要青年们能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爱国是第一位的,只要国家需要随时待命。爱国始终是学生教育的主旋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涵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1]在当前世界多极化、国内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形势下,社会思想观念更加活跃,各种思想文化长时碰撞与激烈交锋。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成长期,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极易受到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的影响,这也成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要直面的重点问题。必须发挥教育主阵地的堡垒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需要加强传统文化创新教学,聚焦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践行课程思政,促进学生全方位理解、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加强实践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固化民族文化自信。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优秀文化所蕴含的如思想道德、传统美德、人文修养等方面的精神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自古以来,优秀文化精髓将中国人民特有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和价值观念等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一代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关三观方面的知识创造性地引入思政教育课程,逐步展开,不断深化,与时俱进,让学生在学习中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应用实践中体会其深远意义,不知不觉中就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在土生土长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要使高职学生充分利用在校三年的时间,尽可能走进学校所在地方,从了解地方的风土人情,融入到地方的文化,再到热爱这个第二故乡的文化,进而认同地方文化价值,加以传承发扬。以常州市为例。常州,别称龙城,是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这里有非常著名的春秋淹城遗址、天宁寺、文笔塔、太平天国护王府、烈士纪念馆以及中华孝道园的孝道文化、青果巷古老街区等。常州还拥有“常州三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传统。常州工学院有“三杰”群雕像,成立“三杰”班,传承“三杰”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地方高校要向在校大学生宣传地方城市文化历史尤其是红色文化,共同推动地方优秀传文化的传承和利用,将历史和现代创新融合,让大学生们切实看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从学习到内化到领悟到践行到产生榜样的力量。
学校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专业课程(添加思政元素)“三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如结合慕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创新开展翻转课堂,借用慕课堂等形式创建讨论式、研究式、启发式等金课堂。加强思想引领,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要内容,开展新思想教育公开课,培养立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师资队伍,引导青年教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学教,引领更多教师坚定不移跟党走。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课程独特的吸引力,促进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以匠心之心体悟文化,以匠心之志做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及教学能力。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则体现出教师的功力,对教师的人文素养、知识水平有较高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修心养性。从一堂精彩的课到一门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课,到唤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沉浸在优秀文化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感受优秀文化的精髓,做到创造性地传承和发扬。让教师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密友。
落实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工程,将“诵读学传”等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紧紧跟党走、青春建新功的决心。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强学生的思想引领,突出主题团课的思想引领作用,发挥青春榜样示范作用。开展仪式教育活动,以仪式感营造神圣感、崇高感,引导团员青年继承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矢志建功立业。举办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专题讲座,用先进楷模、时代先锋、成功案例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爱祖国,勇担当,锤炼品德修为。
笔者所在的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视立德树人,在思政教育中突出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学校文化、课程建设、团学活动等多个维度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文化素质与思想境界双提升。
学校依托“常州三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将“三杰精神”教育融入常规教育教学中,使其成为大学生精神特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挖掘校本资源,构建“工匠精神”培育与“感恩知责”教育“双轮驱动”的学校文化育人模式。[4]通过深挖杰出校友、全国劳动模范邓建军的成才历程,以及学院辅导员、全国三八红旗手余美芳的孝老爱亲事迹,将“育养匠心、幸福人生”作为全院师生的共同愿景,持之以恒地进行特色文化建设。学校制定了文化建设大纲,提出自信自强自立原则,引领三创原则,强化工匠精神培育原则,通过特色文化打造师生工匠之心,培养师生工匠精神,在师生追求人生幸福的过程中实现民族的复兴。[5]学校加强师生“孝老爱亲、感恩知责”教育,成立了邓建军班、余美芳工作室和孔子文化研究所等。本着用匠心做思政、用思政育匠人,培养既有人文底蕴又具工匠精神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积极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专业课程(添加思政元素)三类课程体系,将课程内容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引入课堂。学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内容选取力求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融合、思想性和博雅性的融合、传统性和时代性的融合,坚持“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宗旨,凝练“思想品德为先,博雅通达并重”的教学理念,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激发爱国主义情操,进行全方位人格教育,并注重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类课程作用不可替代,师资队伍责任重大。学校针对思政类课教师专业背景主要涵盖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而专门从事研究传统文化教师偏少的状况,一方面鼓励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另一方面完善培训制度,做到“请进来”和“走出去”,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定期开展思政课、优秀传统文化课、专业课三类教师座谈会,开展系列讲座,使得教师具有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教师讲好思政课、传统文化课,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学生才能“入耳、入脑、入心”,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制定了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工程”,开展了主题教育活动、“诵读学传”专题活动、专题讲座及交流活动等拓展学生素质。
1.开展公开课系列活动。开展“新思想公开课”,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素养公开课”,引导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开展“梦想公开课”,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展“青马公开课”,建设立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队伍。[6]
2.开展“诵读学传”活动。将“诵读学传”活动与传统文化、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相结合,举办“诵读学传”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以及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系列活动,让学生们在诵读中亲近经典,在亲近中感悟祖国优秀文化,在感悟中加深对中华文明的热爱。“感悟经典”作为学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系列活动中,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我和国旗合个影”主题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师生摄影比赛、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文艺汇演、诗词经典朗诵比赛等活动。同时将庆祝活动与各项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运用媒体扩大宣传,营造浓厚的氛围。
3.开展丰富的团学活动。推进班级团支部的“青年学习社”建设,做好团员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开展“我的青春故事”演讲活动,发挥朋辈引领作用。开展主题团课及团日活动、“团学道·新思享”系列讲座活动。主要主题包括“奉献的青春最美丽”“青春心向党”“诚信”“建功新时代”“感恩知责”“学法、用法、守法、诚信”等,通过名人访谈、分享青春故事、情景剧表演、微信线上互动、微分享等形式,突出主题团课的思想引领作用,发挥青春榜样示范作用。邀请社会知名专家、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来校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走进常州烈士陵园、走进中华孝道园、走进儿童康复中心、集中上团课,市团员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心灵洗涤。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传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最佳的诠释,实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学校荣获职业教育中华传统美德优秀成果奖。[7]学校特色文化“工匠精神”与“感恩知责”双轮驱动育人模式获得了教育部及省级多个奖项。“全国文明家庭”(余美芳老师家庭)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受到习近平接见,“余美芳感恩知责工作室”项目获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奋进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优秀品牌项目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服务于全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力度,助力学校斩获2019年“国际影响力”50强荣誉。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课堂上不断获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对博大精深中华文明魅力的认同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