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鹿鹿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近年来四川省旅游业快速发展,2019年四川省实现旅游总收11594.32亿元,同比增长14.7%;接待国内旅游人数7.51亿人次,同比增长7%,接待入境游客414.78万人次,同比增长12.4%(中国网)。旅游业有助于四川经济发展和就业。另外,我国人口老龄化愈加明显,生活和工作压力加强,愈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在四川优质的山、水以及良好空气等环境下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概念界定。“Wellness”这个词由美国医生Dunn提出,他认为康养是一个人精神、思想与外在环境的协调[1]。何莽认为康养是健康、养生、养老的结合[2]。祁小云认为包含健康旅游、养生旅游[3]。最早定义“康养旅游”的是王赵,他认为康养旅游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基础上,结合观赏、休闲、康体、游乐等形式,达到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医疗、复健等目的的旅游活动[4]。
(二)内涵解析。康养中“康”是通过合理手段达到预防疾病和疾病康复的效果,达到祛病防病、强身健体、增强活力的目的;“养”是通过优质空气环境、优美山水环境等达到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养精聚神、调节情绪的功效。康养旅游是达到病人康复、病人养生、游人健康、老人养老的目标。
(一)社会现状。《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949万人,占比为17.9%,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6658万人,占比为11.9%。预计2025年左右,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14%,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预计2035年左右,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29%,我国将进入超老龄社会[5]。
(二)马斯洛需求理论。著名学者马斯洛提出:人类的需求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满足低层次的需求之后,才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三)研究理论基础。研究发现:旅游可以帮助65岁以上老人减少30%~40%的器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残障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残障发生率,避免50%~60%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25%~40%的消极心理情绪[6];老年游客在社会交往、心情、胃口、睡眠状况及骨关节炎疼痛等方面都会得到明显改善[7];人们亲近生态良好的蓝绿空间(公园、森林、水体、海滨等),可减少罹患呼吸系统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概率[8]。
(一)地理优势。四川河流众多,以长江水系为主(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又兼有海洋性气候特征,该区全年温暖湿润。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日照多为2000~2600小时(四川省人民政府)。
(二)自然资源优势。四川是全国森林大省,拥有森林面积3.6亿亩,居全国第三位,森林覆盖率35.7%,高出全国平均14个百分点,建成自然保护区123个、森林公园129个、重点森工企业28个[9]。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称,全省有中药材资源5000余种,入药中药材品种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道地药材30余种,居全国第一。人工栽培的中药材有200种,面积近100万亩,是我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地之一[10]。
(三)文化资源优势。四川有藏羌彝民族文化、长征精神、酒文化、竹文化、灯文化、盐文化、三星堆文化、三国文化、三苏文化等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大熊猫文化、古蜀文明、天府文化等交相辉映(四川省文化旅游厅)。
(四)产业优势。以成南广高速公路为界,形成四川盆地南、北两大医养结合的发展带。北带以川北医学院为中心,包括南充、遂宁、广元、达州、广安、巴中等地;南带以西南医科大学为中心,包括泸州、乐山、内江、自贡、宜宾等地。拥有医疗机构5243所,有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等著名医疗教学服务机构(2018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四川现有世界级旅游资源5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374家,国家级森林公园37处,湿地公园24个。近年来,通过实施旅游投资“双千亿”工程,康养旅游新兴业态专项投资等活动,已在成都、阿坝、广元、攀枝花等14个市(州)建成(或在建)与康养旅游相关的规划项目近百项,涵盖了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水利与地质公园旅游各个方面(四川省投资促进局)。
(五)政策优势。省委农工委印发的《四川省大力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实施方案(2018—2022)》提出,要加快建成全国生态康养目的地和生态康养产业强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2018年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一)监管主体及责任范围不明确,行业制度未规范。康养旅游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在发展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制度、标准和方向;另外,康养涉及林业、旅游及医疗等相关内容,监管主体不明确。
(二)康养旅游产业社会认知度低,品牌效应差。康养旅游产业及其相关理念及四川已有的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力度待加强,社会中的认知度不高,公众对其理解不够全面、透彻。目前省内康养基地的主题特色不鲜明,文化挖掘不够深入,缺乏品牌。
(三)政府对康养旅游产业相关研究投入不足,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康养旅游产业涉及林业、农业、旅游、医疗、食品等,如何协调发展,使各个方面达到最优状态,需要专业性的研究成果来支撑。康养旅游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于旅游行业,很少具备医学知识,尤其是疗养、康复、心理咨询等专业技能的人员,不能够达到“康养”的目的。
(四)交通条件相对滞后。近年来,四川交通设施建设投资在省际间、城际间交通网络的建设仍相对滞后。2017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密度仅14.0米/平方公里,人均仅82.8公里/百万人口,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新闻网)。铁路密度 10.1米/平方公里,人均占有量59.8公里/百万人口,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铁路方面,目前已建成的高速铁路里程远低于中东部地区(新浪网)。
四川宜居气候、丰富康养资源是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基础保障。据全国中老年网的调查目前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在5万亿元以上,随着康养产业的供给不断增加,未来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持续增加。
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整个行业的竞争是比较大的。海南省、云南省气候条件相似,旅游产品丰富、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密集、旅游品牌更响亮。
(一)明确监管主体,建立准入机制,规范行业制度。政府要明确主管部门及相关责任范围;对照国家政策,出台行业准入机制,制定规范的行业标准体系,始终秉持高标准、高品质的观念。
(二)以现有康养旅游基地为试点,着力打造一流品牌。选择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善的,以政府层面来着力打造,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康养旅游基地,形成品牌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互联网等新模式,加大康养旅游产业宣传,介绍康养的理念、政策和发展趋势,普及康养作用和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推进康养知识传播,形成康养旅游品牌。
(三)政府加大对康养旅游的研究投入,加快从业人员培养。政府加大对康养的研究投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加快康养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为今后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跨境医疗服务贸易的数字化经济将是未来发展趋势,将会催生智慧医疗健康旅游产业发展与人工智能(比如医疗康复机器人)、大数据、云平台、金融科技和跨境电商的融合。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在医疗健康等方面的需求[11]。
(四)依托产业发展,提升康养质量,打造特色康养基地。康养基地应深入挖掘四川特色文化,依托现代医学、中医药等医学技术和手段,如:发展药浴、按摩保健、调理保健、疾病预防、针灸推拿、心理咨询等康养服务;推进体育休闲场所建设,举办国际重大赛事;整合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园,如:利用宗教文化资源优势,满足禅修、禅养、禅学、禅乐、禅茶、禅食等需求;依托温泉、冷泉等特色资源,拓展项目内容;利用现代农业发展以花果园等内容,将城市与乡村相互衔接,打造都市田园景观;联合工业,依托当地的产业基础和优势,研发与康养相关的医疗器械[12],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康养基地。
结合四川康养旅游发展实际,分析了四川康养旅游发展具有的优势、劣势等,从机制设计、资源整合、设施建设、品牌塑造、宣传推广和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四川康养旅游发展战略。未来的研究中,如何实现四川各区域康养旅游差异化发展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