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斌,吴萌
(1.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2.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近年来,青少年体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虽然我们对青少年体质的提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由于方法单一、方式刻板、内容陈旧等诸多问题的存在,致使大多数学生感受不到运动的快乐,体会不到运动的魅力而对体育失去兴趣.而在众多的问题中,对青少年“运动规划”问题却越来越明显,大部分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并不懂得如何运用科学的运动计划来调节学生的运动,保持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坚定而持久地从事体育运动.当国家在大力建设运动处方库时,基层体育从业者们没能及时跟上步伐,即便早有学者肯定过运动处方在青少年教学实践应用中的地位[1],运动处方却仍未充分发挥作用.要想充分发挥运动处方在“运动规划”中的作用,把目光仅仅聚焦在运动处方对青少年体质改善上是不够的,还要注重运动处方对青少年运动态度改变,运动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运动寿命的长短,决定着终身体育目标能否实现,因此,研究运动处方在青少年运动的运用成为了当前学术界不可回避的理论问题.
近年来,运动处方政策发展势头迅猛,自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使用运动处方术语以来,运动处方对健康的重要价值和作用逐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党和国家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有关健康健身的政策文件中,都对运动处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将之视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具体举措.
但是,我国学者对于运动处方的研究多数停留在理论的研究层面,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国内对于推广运动处方的研究甚为少见[2].除普遍与医学相结合外,运动处方几乎没有应用到日常运动生活当中,尤其是青少年运动中.
青少年的运动场合无外乎体育课和运动俱乐部两类,绝大多数青少年的运动活动都是在学校的体育课上完成的,在中国知网上,以运动处方为主题,青少年为关键词,所能检索到的文献仅有32篇,即便是运动选择性更加广泛的大学生,有关运动处方的研究文献也只有234篇.这充分说明运动处方在我国体育教育的运用的缺乏.青少年体育是国家推行终身体育的主要阵地,但总体效果一直不尽人意,很多学生结束了学校体育课就意味着结束了他们的“运动生涯”,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体育课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多数情况下,学生的体育课是消极的、被动的,甚至是无可奈何的,学生感受不到运动的魅力,此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想让他们终身体育是困难的.而运动处方则可以很好地帮助体育老师和教练们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运动积极性,促进学生运动坚持性.
运动处方在青少年运动中的缺乏表现在家长不知道、学校不使用、社会不普及,导致青少年不能通过有效途径接触运动处方,更不能体会到其对自身坚持运动的帮助.
利用运动处方解决青少年运动坚持性的问题,首先要找到影响青少年运动坚持性的原因.分析发现,影响青少年运动坚持性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情境归因即外界客观因素对青少年运动坚持性的影响,本文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出发.
在社会归因中,广场和小区是青少年常去场所,但是这些地方并不会定期举办和青少年有关的体育活动,而通常是老年活动占据主要时间与空间.其次社会公共锻炼场所也不能满足青少年丰富的运动需求.所以在社会归因中较少可以提供帮助青少年坚持运动的有利因素.
在学校归因中,体育课和学校组织的运动俱乐部是青少年最重要的运动方式.我国青少年正处在课业压力大、思想不稳定的年龄段.而大部分青少年的体育技能也是在这个阶段正式开始接触的.首先会影响到孩子们体育态度的因素就是体育老师.老师的上课方式、教学内容、组织能力、技能水平等都会改变青少年对体育的态度,一个合格的体育老师对青少年运动坚持性有一定的积极影响[3].遗憾的是,大部分老师在上体育课时不会运用运动处方来授课和指导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其次是学校的体育态度和重视程度不够.一个重视体育的学校,会花心思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场地和更好的体育课堂,学生在优越的体育环境中也会不自觉地更加重视运动.而一个视体育课为无物的学校则不可能激起学生的运动渴望.当下,随着考试制度改变,体育分值在中招、高考中越来越重,学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重视体育课程,这从某种程度上客观地推进了学校体育课的发展,为学生营造了体育氛围,对提高运动坚持性有一定帮助,但是,这种拔苗助长式体育与其说对学生运动坚持性有促进作用,倒不如说它断送了青少年运动坚持性.因为,这种短期、短视的体育行为目的直接而简单,那就是应付中招和高招考试,待考试结束后体育行为也随之终结,更有甚者对体育运动产生厌恶.最后,是否拥有体育同伴也是影响青少年运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大部分体育活动都是需要两人以上的小团体共同完成的,如果学生能够结交到志同道合的运动伙伴,那么运动积极性便会大大提升.不过很多学生连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运动项目都不清楚,这也是阻碍运动坚持的一大障碍.
在家庭归因中,父母在体育方面的言传身教以及对子女在体育活动中精神与经济的支持是青少年坚持运动的保障.大部分父母是支持孩子运动的,并且文化水平越高,父母越了解运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很多父母不能参与到孩子的运动活动中去,因为大部分人并不真正了解体育,如果父母能够拥有简单的指导孩子正确运动的方式方法,那么就更能提高孩子对运动的兴趣,提高青少年运动坚持性.
个性归因是个人内部因素对青少年运动坚持性的影响,也就是内归因,包括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本文从青少年运动态度、运动努力程度、运动情绪、运动动机4个方面进行探讨.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孩子学习态度的培养尤其要放在首位.影响学习行为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学习态度,而影响学习态度的关键是让青少年产生对学习的愉悦体验和强烈的投入意愿[4].每个接触过运动的青少年都会认识到运动对身体的好处,但认知不等于行动,能够持之以恒坚持运动的孩子少之又少.但具有较好运动态度的青少年,在运动坚持性方面也会比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孩子做的更好.当然这样的青少年毕竟是少数,很多孩子虽然也想坚持运动,但是缺乏监督,很容易半途而废,他们需要一个科学有规律的指导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运动的努力程度也是影响运动坚持性的一大因素.付出越多越珍惜是人之常情,当青少年在某项体育活动花费较多精力和时间,那么这项运动则可能会伴随他很长时间.而且越努力运动,越有机会获得运动成就感,运动成就感是维持青少年坚持运动的支柱之一.不过大部分青少年在运动方面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他们几乎没有在运动中体会到成就感或者满足感,没有人去教他们如何在运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问题.
再者,运动情绪也是一个影响运动坚持性的因素.运动解压和快乐运动都是一种运动情绪,只是区分为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还没有研究表明哪种情绪对运动坚持性影响更大,但是运动情绪的确会影响青少年运动坚持性,如何更科学地衡量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找到最佳的促进运动坚持性的运动情绪,也是运动处方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不过,相较于以上三个方面,运动动机则是青少年能否坚持运动的决定性因素.动机分为自主性动机和外部调节动机[5],影响动机类别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参与.但是一些青少年不仅在学校感受不到运动的乐趣,家长也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这时社会就应该肩负起责任,但是社会上也没有一个特定的机构来帮助青少年解决运动难题.通常来讲,青少年运动动机无非是想要获得成就感、归属感、认同感,保持身体健康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首位需求,他们需要一个释放自己和展示自己的途径,如果家长和学校没有做好的引导,那么孩子就会在网络上宣泄自己过多的精力.本文认为运动处方可以有效帮助青少年找到最适合的运动项目以及提供最合理的运动计划,就像运动处方能够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治疗[6],能够帮助肥胖青少年减肥一样,运动处方同样对提高青少年运动坚持性具有一定的效果.
生活中,只有当人们生病或者身体出了问题,意识到运动对自身健康的影响时,才会被动地在医生或健身教练的口中了解到运动处方这个专业词汇,而课业任务繁重的青少年,更难详细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并不清楚运动处方是什么,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又有什么好的辅助作用.现阶段运动处方在我国大量与医学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运动处方究竟是什么,在社会宣传方面开展的活动却少之又少,那么运动处方中的预防功能就被大大降低了,这并不是好事.国家希望运动处方普及并在基层中得到应用,更希望其能有效运用到青少年身上,虽然国家正在积极进行运动处方师的培养,但是,在大众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要想广泛地开展这项活动是困难的,只有加大宣传力度,让运动处方真正全面发挥作用,才能使科学运动深入人心,国家的利民政策才能真正得到落实,运动处方的各种好处才能真正落实到青少年群体中.届时,青少年就能在迷茫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对自己的运动能力会有更准确的了解,对运动后会取得的效果更清晰明白,运动的目标性更强,运动方式更符合自身特点,不盲目跟风以至于事倍功半,坚持运动的时间也就更长.
青少年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军,他们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7].而运动则对人的心理健康的维护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运动中获益,只有坚持运动者才能从长期规律性体育运动锻炼中获得收益[8].青少年不能坚持运动的原因除上文提及外,没有固定伙伴陪同、没有找到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运动不当导致损伤无法继续运动或害怕运动疲劳时的痛苦而不愿运动也是他们不能坚持运动的原因.青少年正处在学习压力大,运动时间少,自制力不强的阶段.需要目的性强,针对性强,计划性强的活动方案来帮助运动的完成,而这些恰恰是运动处方地能够给予的核心内容.它可以帮助青少年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最感兴趣同时又最适合自己的运动,帮助制定整套运动规划——从运动时间、强度、频率、总量等方面入手,甚至可以通过运动处方师所掌握的资源帮助青少年组建同项目运动小圈子.
对于没有伙伴陪同就不能坚持运动的青少年,体育教师或运动处方师可以通过专业指导,建议选择封闭性运动项目,因为在封闭性运动项目中,同伴关系可以影响运动动机,但对于相关行为投入没有显著影响[9].这样就可以有效帮助青少年解决没有同伴就没有办法去运动的心理.对于运动动机的激发,则可以通过运动处方为其量身制定的运动计划,以按量保质完成目标获得成就感这种方式来达到独自长期运动的目的.当一个学生只是为了体育课,为了考学,为了转瞬即逝的运动激情而运动,却不知道自己能从运动获得什么时,运动激情就会快速消退,但是当有了运动目标,并且能够清晰地通过数据感受到自身因为运动而产生的积极反应时——课业压力的舒缓,身体素质的增强,学习效率的提高——运动兴趣就会成倍增加,这时再加上体育教师或运动处方师的长期处方支持与科学指导,那么坚持运动也不再是一件难事.
对于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的青少年,体育教师或运动处方师就可以根据青少年的运动目的为其推荐适合项目.比如,想要培养自身团队意识的青少年就可以选择大球类项目,大球类项目能够使青少年在团体协作中更轻易地体会到成功的快感,并且获得特定圈子的朋友,暂时忘记学习中的压力;想要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拥有能够克服困难的勇气的青少年,可以选择气功、散打等个人项目,使其能在生活和学习中有更大的概率出色完成任务;想要改善形体、增强自信心、提高审美情趣的青少年,可以选择操类、舞蹈类项目.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运动建议,从深层次找到青少年对运动的根本需求点,引导青少年对运动产生有目的性的兴趣,这比随心所欲的兴趣更具稳定性.
对于有运动性心理障碍或害怕运动后的疲劳感的青少年,体育教师或运动处方师就可以利用自身专业性,对此类青年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和科学的运动引导.首先,体育教师或运动处方师要让这部分青少年意识到害怕运动损伤、想要逃避运动的关键原因是自身身体素质差导致的,只有提高了基本素质能力,能够轻松达到正常年龄阶段应具备的体质要求,了解在运动中怎样保护自己的基本常识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运动性心理障碍问题.其次,要利用一些体育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对运动有恐惧心理的青少年,比如自我暗示法、表象训练法、注意力集中训练法等,再加上循序渐进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在科学的运动处方的帮助下,青少年可以克服体育运动对他们所造成的压抑影响,能够有效化解对运动疲劳程度的不良认知,改变“运动消极”的态度,改善对运动损伤的错误印象,使他们敢于运动,能放开手脚快乐运动,打开接受科学运动的第一道门,从而达到坚持运动的效果.
不过,认知的改变虽然可以很快完成,但情感的接受与培养比转变认知要困难和复杂的多[6],所以运动处方在青少年运动坚持性的心理方面改善效果显现出漫长的过程.
运动处方可以通过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进度等方面对青少年进行全方位的运动指导,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体育技术.这些基本要点,学校体育课和社会体育俱乐部的老师和教练都能够给予指导,但是运动处方具有因人而异的特征,如果体育老师或运动教练没有受过专业的运动处方训练,他们未必能科学地进行运动指导.
比如运动种类包括伸展运动、有氧运动、力量性运动等,青少年可以选择最喜欢和最适合自己的种类去进行运动.像是作为脑力劳动者的学生,用脑频繁,易神经衰弱,就应多选择伸展性运动——如静态伸展运动——以促进脑细胞发育[10].而身体肥胖的青少年,运动时易损伤膝盖关节等其他部位,应多选择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自行车等——缓解身体压力.瘦弱的青少年需要增加力量,就应多选择力量性运动等.
在运动时间的选择上,有氧运动偏重有氧供能系统的消耗,一般在15到60 min之间,力量性运动偏重ATP-CP系统耗能,也就是每个力量动作的持续时间6~8s.而对于成套的伸展运动和健身操的运动时间则一般比较固定,不成套的伸展运动和健身操的运动时间有较大差异.运动处方可根据青少年的运动量负荷程度进行运动时间的安排,并且告知青少年各项运动的大概时间,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段.运动时间长短的预知,可以在青少年心里设下负荷阈值,加强心理预设,不因为未知而退缩.
针对运动频率,这是青少年运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按照运动处方的规范来说,运动频率常用每周的运动次数来表示,次数取决于运动强度和每次运动持续的时间.有氧运动的运动频率一般为:每周运动3~4次,即,隔一天运动一次,这种运动的效率最高.最低的运动频率为每周运动2次.运动频率更高时,运动的效率增加并不多,而且有增加运动损伤的倾向.当然小运动量的耐力运动可每天进行.力量性运动的运动频率一般为每日或隔日练习1次.伸展运动和健身操的运动频率一般为每日1次或每日2次.长期以往形成规律运动,规律运动是形成运动坚持性的重要基础,运动处方就可以促进青少年有规律的运动.有一点说明是,规律运动久而久之会变成运动习惯,但运动习惯不等于运动坚持.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知道运动处方对促进青少年坚持运动有很多好处,但是说起来容易,推广起来却很难.我国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数量多,运动处方的应用也许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可我们仍要坚持走下去,借鉴国外经验,打造一个中国化的运动处方战略.
德国的医院有专门的运动处方科室以及专科医院,各大娱乐休闲场所也设有健康运动处方室,人们运动前就可以先对身体做个诊疗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开始运动.日本设立了健身运动处方专门委员会,边研究边推广,在取得一定理论成果后,积极在大、中、小学中推广运动处方,效果显著.美国则是把运动处方作为预防医疗手段在全国推行[11].而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制度化建设.
3.3.1 社区运动处方库建设制度化
从2017年至今,运动处方库从无到有,离不开国家的积极推进,运动处方的价值在不断地被人所了解和接受,从医学领域到大中小学校都在积极推行运动处方的应用,但是,很显然,覆盖效果并不是特别有成效,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于运动处方库的设立没有制度化.制度化的运动处方库可以帮助人们确立共同价值观念,为运动处方的出具提供规范化保障,形成一个有序的组织机构.通过政府支持,在社区设立专门的社区运动处方库,该运动处方库涵盖运动处方咨询、社会体育指导员咨询、运动损伤急救救助、简易体质测试以及运动处方云推广等服务项目,并能以推广名义在社区中举办和青少年有关的体育活动,联合学校和家庭,对积极参加活动的青少年进行表彰以及给予一些实际性奖励,让青少年有参加活动的欲望,同时更进一步地了解运动处方.除此之外,运动处方师的队伍也要扩大.
3.3.2 体育类资格考试认证制度改革
现行的体育类资格证考试(除了运动处方师考试),都不涉及运动处方的内容,这就使得国家建设的运动处方应用体系不能真正落地,因此,应该进行资格证考试制度的改革,在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格证考试、教练员资格证考试以及各项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考试中增加运动处方概论、健康评价与风险评估、运动处方要素等理论课及实操课内容.以此来减少由于社会上运动处方师的缺乏而导致的运动处方不能尽快改善青少年运动坚持性问题.尤其是青少年运动的主阵地——体育课,更是急需体育老师具备专业处方能力.
我国体育课存在内容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组织模式和教学方式单一[12],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等问题.现行的大多数体育课的内容都不能与时代接轨,不能满足新时代青少年对新兴运动的接触;且体育课上练习的技术动作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实战需要.其次,体育课课堂组织千篇一律“集合排队跑两圈”,教学方式无新意,学生上课心不在焉,老师授课有心无力.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青少年运动兴趣,就要进行体育课课程改革.体育课改革提了很多年,收效甚微,毕竟要涉及多方面措施的整改,本文仅从教学方式方法上建议体育老师应结合运动处方特点,利用运动处方合理设计课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和运动方式进行教学,以此来提高青少年运动兴趣和运动坚持性.
现阶段,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处方库建设应用体系二期”项目《中国慢病人群运动处方》正在开展,此项目为2016年3月启动的“运动处方库建设应用体系一期”项目《普通人群运动处方》的延续工作.此外,在部分城市,“运动处方”已经走入学校,走进青少年身边,成为课程的一部分[9].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头,我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让实施运动处方带来的好处真正惠及到每一个青少年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