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君虹
(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泉州 362000)
从目前小学作文评改的现状看,存在重教师评改,耗时费力,评语简单雷同,针对性不强;轻学生参与,只看分数,对教师的批改圈注和评语关注甚少,只针对评改符号提出的要求进行修改等问题。这导致教师评改的付出和学生修改的收获不成正比,作文评改教学收效甚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遍应用,构建智慧课堂环境下的作文评改教学,在平板电脑的支持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评改的参与度,提供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而且能够拓宽作文评改的空间,实现及时指导、分类指导和互助借鉴,达到省时高效的指导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智慧课堂系统,是软硬件一体化的教学系统,采用信息交互技术、学情分析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流程,打造高效的互动课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伙伴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教师可借助平板电脑,讲授知识、营造情境、展示作品、交互沟通、合作学习,拓展学习渠道,延伸课堂学习,构建多维互动高效的智慧课堂。
在传统的作文评改中,一般是教师通过对学生作文的阅读,评判学生的语言表达、写作思维等要素。因工作量大,教师难以对每位学生的习作亮点和不足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而学生受教师近乎千篇一律的评价的限制,习作水平难以得到指导和提高。智慧课堂环境下的平板电脑使用,能够实现学生习作的共评、共议,让学生围绕比较典型的习作范例,集思广益,共同对作文进行针对性的修改。有效改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的单边活动现象,解决作文批改时教与学相对立的矛盾。
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形形色色的人》习作训练中,学生根据训练要求完成习作,拍照上传给教师。教师浏览后,在班级推送有代表性的习作,指导学生修改。如何做到细致的动作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形象的神态描写,以及选取典型的事例,教师都可以在学生的习作上指出并作批注,圈画、增删、调换语句的适合位置,直观地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评改的技巧。习作课堂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平板电脑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共议、共评习作。在学习小组合作评改后,教师利用平板电脑的抢答、随机挑人、随机点评等功能,展示学生的评改效果,增强课堂的趣味性;通过截屏提问、解答、拍照上传等功能,即时展现学生的评价内容,并进行相应指导。课后,学生依然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参与互动,发表自己的修改意见。
华东师范大学田爱丽教授认为:“翻转课堂是先学后教的一种形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支配学习时间,更加专注于主动参与学习,能够带着问题或是目标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更能获得深层次的理解。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凭借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储备量大,信息传递快捷,具有交互性、协作性及共享性等优势,提供多种媒介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在网络平台上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互动,提倡以学为主、以生为本,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化表达,实现作文评改的教学翻转。
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习作训练中,教师在课前收集整理与习作主题相关的内容,将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马俑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视频、图片等资料放入资源包,和训练要求一起发送到学生的平板电脑中,供全班学生阅读、筛选和使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与写作,还能借助浏览器,上网查找中国乃至外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丰富写作资源,拓宽写作思路。基于智慧课堂的作文教学,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打破课内、课外的界限,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学生在习作过程中,针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基本现状、外观结构的介绍等,结合自己的理解,围绕学习的问题和困惑向教师和同伴请教,并及时提交自己的习作让教师和同伴讨论修改。翻转课堂改变学生习作及评改的方式,实现自主、合作、互动、开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平板电脑可以使学习随时随地的发生,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2]智慧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上传、分享、互动的学习平台,教师可指导学生定期将自己的作文或日记感悟等,上传到网络学习空间,引导学生阅读同学的作文,共同参与点评。教师也可以在网络学习空间中上传优秀作文,分享批改作文的过程,让学生学习借鉴,鼓励学生为同伴的习作进行点评、修改、评分。学生综合师生的评改意见反复修改,将完善后的习作提交到班级网络空间上展示,形成班级作文电子期刊,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
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写读后感》习作训练中,以评改读后感为例,教师在网络平台推送同一篇文章资源,供学生阅读学习,指导学生完成文章的读后感并传至互动平台。教师在平台上给出评价标准,或以录像、语音的形式,呈现评改范例,让学生根据标准和范例,对其他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给出相应的修改意见。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及时关注学生点评,必要时对点评内容作指导修正。学生可以看到不同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及修改意见,及时修改完善后,再次上传到平台。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挑选修改得较好的文章,发起投票,让学生参与投票,选出最佳读后感,将优秀作品在班级空间展示,供学生再次学习研读。这样的评改方式,不仅可以用在单篇文章的读后感,也可以用在整本书阅读,如共读一本书后写读后感,体会好的读后感是怎么写出来的,从而达到以评促写的效果。
“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小学语文教育更应注重人文发展,强调学生生成能力的培养。[3]习作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评改,也不能受限于习作本,应该把习作评改上传网络平台,借助智慧课堂的互动性、开放性和共享性,鼓励学生多维度参与,在学习小组内合作评改;通过翻转课堂先学后教,发展个性化表达;在展示分享中增强习作信心,以评促写。学生参与习作评改的全过程,改变被动接受评改的方式,主动构建习作学习框架,培养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