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工作,关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应当予以特别重视和关注。“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1]高校是人才培养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思想引领,才能为党和国家源源不断输送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部署推动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推进,总体形势持续向上向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巩固和发展。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制度机制更加完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这为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营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建设和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价值体系,发挥了强大的思想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后更是成为了凝聚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后又载入《宪法》。这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抓严抓牢意识形态工作成为全党上下共识。党的各级组织按照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坚持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两手抓、两促进,全面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这为高校大力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2015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强调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着重从构建工作新格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创新工作方法,建设工作队伍,做好群众工作等五个方面建立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并强化责任落实。随着党内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被列为《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的重要责任内容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的问责情形之一。《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章“对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处分”中也开列了违反意识形态责任要求的各种行为。可以说,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政策法规和顶层制度设计已经十分完善,这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许多高校党委也结合实际制定了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细则,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管理和党的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这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利益分化和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交织,在社会层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意识形态分化的现象。一些非主流社会思潮日趋活跃、争相发声,企图与社会力量结合,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和抹黑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对我国政治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高校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阵地,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意识形态工作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问题与挑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判。
部分高校师生盲目崇拜、信奉西方思想理论,学习借鉴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时不加分析,全盘接受,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有的甚至将某些西方学者的理论作为标准来评判时政、批评中国社会。这种把一个没有经过中国实践检验的外来理论当作绝对真理的行为,企图简单套用他国理论认识解决中国问题,实际是脱离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部分高校教师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认识、研究中国问题不从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史来看,而是简单将中国的现状与西方社会做对比,得出的结论往往是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这极易误导广大青年学生滋生激进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想,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养成科学求实的思维方法和治学精神,也不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理论功底不够深厚,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不够,导致课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存在脱离社会现实的普遍问题,部分思政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与现实感。思政课教学形式单一,过于依赖课堂灌输,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不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缺少亲和力、吸引力。
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天然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而网络媒体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又相对滞后,导致网络世界成为各种思想观点的“伪自由”市场,为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非主流社会思潮的传播大开方便之门。部分网络意见领袖受经济利益驱动或者西方势力操纵,通过放大社会矛盾、鼓吹西方自由民主,哗众取宠,博人眼球,造成思想认识的极大混乱和歪曲。同时各种“标题党”大行其道,用一些庸俗化、娱乐化的内容和方式来解读社会问题,极易误导大学生产生对社会的极端化认知,丧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应有的自信,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事关高校改革发展的全局高度来谋划部署,致使制度建设存在短板和漏洞,队伍建设质量不高,人财物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工作体系。在日常教学科研活动中存在重专业能力培养、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部分教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没有履行好一岗双责。在工作落实中责任不明确,工作成效不明显,评价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未能充分激发出思政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前提和基本原则。要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目标要求,落实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方针,选优配强高校领导班子。建立健全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和执行机制,推动党委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切实发挥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为推进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供强大组织保障和思想保障。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3]意识形态问题本质上是人的思想问题,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搞泛意识形态化,将其沦为人身攻击、权力斗争的工具。坚持讲道理摆事实,以正面引导为主。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既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也要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搞思想霸权和学术垄断。
“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互相争鸣和文艺创作的多彩多样、自由发展。这一方针是促进我国科学和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场合再三强调坚持“双百”方针并带头执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科学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意识形态工作也要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坚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既提倡自由探索,进行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学术争鸣,也不能丧失政治敏感性,把政治原则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不予纠正、不加批判。在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艺术创作中要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增强政治意识,自觉维护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基本方略之一,高校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应当坚持依法依规,从严处理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违法违规的问题。要按照与党内法规、法律规章相衔接、相配套的原则,健全完善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的制度体系,提高治理效能。通过完善内部规章制度,细化实施办法,健全风险管理机制,落实抓早抓小,把问题解决在萌发阶段。在规章制度建设中注重强化组织实施和申诉复议等相关程序设计,提高问题研判和处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公正性,有效防止误判和泛意识形态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4]毫不动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设强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路线和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高校理应积极履职尽责,发挥积极作用。高校应当传播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当代中国问题,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内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宣传教育,使高校师生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去工作、去奋斗。结合新时代背景,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师资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在高校办学治校中,意识形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高校党委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加快构建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方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按照党和国家有关政策部署,全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系统性,一体推进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建设,[5]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着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协作机制,提高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能力。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在每一个体系建设中,既要绘就大写意,又要画好工笔画,既有长远战略构想,又有现实目标任务,将整体与局部、长远与近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认真做好规划部署,并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取得成效。
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需要有坚强的组织和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去执行、去落实。高校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大力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以领导班子建设带动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培养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要建立健全素质培养体系,强化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建立完善知事识人体系,强化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建立完善从严管理体系,强化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建立完善正向激励体系,强化实干担当、激发队伍活力。大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思想政治教育战线不断输送高水平人才。加快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标准,完善教师评聘考核办法。加快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的激励约束机制,树立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第一标准,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大对失德教师的惩戒力度,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加强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实施课程思政教师专题培训计划,大力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使之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高校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战略目标,不断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拥护者和建设者。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结合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需求,加强思政课开发、准入、评估、评比、奖励等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教学科研协同发展,为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运用系统性思维,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以完善思政治课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为重点,完善课堂育人体系;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重点,完善实践育人体系;以学校文化建设和文明校园创建为载体,完善文化育人体系;以建设具有网络教育、教学互动、视频直播教学等功能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强化校园新媒体建设与管理为重点,完善网络育人体系。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落实各院系主体责任为抓手,将“课程思政”理念不断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健全完善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关要求,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检查考核。明确责任主体,实行责任清单式管理,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新格局。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压实各级党组织,各院系、各职能部门主体责任。强化“一岗双责”,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学术评价、科研申报、课堂教学中落实意识形态责任,不断织密责任落实和风险防控的安全网。加强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管理,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审批审查机制。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控,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强化执纪问责,对危害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有关行为及时查处、严肃问责,维护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