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鲁迅先生的小说基本上都贯穿了在描写底层人民物质生活困苦的同时,更注重分析他们性格的弱点、精神的病态和灵魂深处的痛苦,以此来揭露和批判封建思想对人民精神的“毒杀”这一基本主题[1]。 但是,《一件小事》却没有这一主题的影子。 究其原因,这和鲁迅先生五四时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有关,那就是其“立人”思想。王得后、钱理群先生等人通过多年研究,曾明确指出以实现人尤其是人的思想自由与独立为目标的“立人”是鲁迅先生的出发点与核心[2]。所以,虽然先生在众多作品中极力批判国民身上的弊端,但其主要目的却是疗救国民,实现国民思想的解放。因此,将“立人”思想融入《一件小事》的解读中是阐明这篇文章主题,揭示鲁迅先生思想轨迹的重要途径。
《一件小事》是鲁迅先生写于1919年11月,发表于1919年12月1日的《晨报》周年纪念增刊上的一篇仅千余字的短篇白话文小说[3]。因此,《一件小事》诞生于五四运动的大潮中,体现着五四时期鲁迅先生的思想主张。因此,解读《一件小事》应当把这篇文章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并结合鲁迅先生的思想轨迹去阐述文章的创作动机。
鲁迅先生从1909年留学归国,尤其是1912年8月赴北京任职工作至1918年参加新文化运动前的几年间,他选择了“沉寂”,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抄写古碑,辑录碑帖,校对古籍。因此,学者们将这段时间称为鲁迅先生的第一个 “仿徨”期,或“迷茫困顿”期。但是1918年鲁迅先生却走出“沉默”,参加了《新青年》的改组工作,并发表了以《狂人日记》为代表的诸多启蒙文章,这就标志着鲁迅先生走出“仿徨”,走向了“呐喊”。因此,研究《一件小事》的创作背景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更需要了解鲁迅先生思想轨迹的变化。
1.1.1 社会背景
1912年1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自此,中国正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但是,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民国政府始终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从1912年至1919年期间,中国社会经历了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等种种“国家大事”。但是,这些“国家大事”除了给民众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外,中国社会的面貌、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与思想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广大民众依旧生活在封建思想所统治的社会环境中。因此,鲁迅和同众多先进知识分子一样,因为对“国家大事”的“失望”而陷入了“迷茫困顿”状态。
但是,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逐渐兴起,尤其是五四运动的爆发,对封建传统观念、思想造成了极大冲击,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逐步发生了变化。1915年以陈独秀先生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以“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追求“民主”与“科学”为主题的新文化运动。广大知识分子深受鼓舞,纷纷走出“迷茫”,以笔为戎,大力提倡民主、科学思想,对封建礼教、思想造成了极大冲击。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广大进步知识分子还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群众基础。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广大青年、工人与群众在运动中的表现,更是让广大知识青年与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
1.1.2 个人经历
“立人”是贯穿鲁迅先生一生的思想旨归,无论是它早年的南京求学,还是后来的“走异路”、弃医从文都是先生为实现“立人”目标而进行的积极探索。
少年时期家庭的变故,使鲁迅先生过早地看到了人性中的阴暗面,感受到了世态的凉薄,为其以改变国人精神面貌为主要目标的 “立人”事业埋下了种子;南京求学时期接触到的进化论等西方先进思想,使他深受启发,加速了他对“立人”工程的探索;日本留学时期,鲁迅先生正式提出“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等“立人”观点,初步形成了“立人”思想体系。在“幻灯事件”的刺激下,先生正式弃医从文,以“立人”为核心的文化改造、思想启蒙的方针也由此正式形成;结束留学生活后,他经历了辛亥革命失败,选择了退隐文场,转而去抄写古碑,校对古籍,进入了短暂的“沉寂”期。但是在这几年的“沉寂”期中,鲁迅先生并没有放弃对“立人”事业的思考,而是通过对社会的认真观察与深刻反思,愈加认识到了“立人”的重要性。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带来的“立人”曙光的闪现,加之钱玄同的邀请,鲁迅先生打破了短暂的“沉寂”,从“仿徨”走向“呐喊”,积极投身于思想解放大潮,相继发表了《狂日日记》《药》等诸多具有启蒙意义的文章。而《一件小事》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五四运动爆发后,一时间“劳工神圣”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因此,这一时期中国文坛出现了众多以“人力车夫”为主题的文章,以揭露底层人民生活困苦状态,表达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如刘半农的《车毯》、胡适的《人力车夫》等。鲁迅先生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人力车夫为原型创作了《一件小事》这一短篇白话小说。但是,与上述几位作家不同的是,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不重在通过描写底层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状态来表达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也不重在宣传“劳工圣神”口号为政治革命呐喊,而重在用理性思维挖崛一件普通小事中、一个普通人物身上精神层面的东西为其进行思想革命的“立人”事业助威。因此,鲁迅先生创作《一件小事》的动机不在于表达知识分子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也不在于号召知识分子要积极向劳动人民学习,而是借“一件小事”阐述“立人”希望的闪现,并借此阐明其“立人”的具体主张。
“立人”是鲁迅先生一切思考的逻辑起点与价值核心,是鲁迅先生在观照近代中国国民性、中国命运及吸收中外先进思想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拯救国家,实现人民解放和自由的先进思想。鲁迅先生始终将人,包括劳苦大众在内的所有现实的人放在首位。他认为国运兴衰,“根柢在人”,即只有改变了人的思想与生活,才能实现国家的强大昌盛。
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通过阐述小说主人公心中的独白,“我”赴京工作的六年时间中耳闻目睹了许多“国家大事”,但是这些“国家大事”在“我”心里都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反而增长了“我”的坏脾气,在表明对动荡政局反感的同时,揭示出了“立人”的重要性。联系1912年至1919年这一时间段近代中国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国虽然成立了民国政府,但期间又经历了袁世凯复辟、二次革命等种种事件。这些事件不仅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持续动荡,还使生活在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愈加困苦与艰难。先生亲眼目睹了这些“国家大事”,亲眼看到了生活在底层劳苦大众的困苦生活状态,也更加体会到了国运兴衰,“根柢在人”的重要性,体会到了不改变人民的精神状态、不将国家大政方针与广大劳苦群众结合起来、不注重发挥广大劳动人民的力量,而只是一味的进行政治斗争,便无法真正实现国家的独立强大。也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鲁迅先生极力提倡“立人”,提倡人尤其是人的思想解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王得后先生曾经说过鲁迅先生所提倡的“立人”就是立文化,破除不利于人的生命与生存的文化,创立更利于人的生命与生存的文化,使人合理的做人[4]。鲁迅先生曾经也突出强调过要使人实现“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5]因此,摆脱落后封建思想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在保证人的生存与温饱的同时,实现人的解放与发展便是“立人”的目标。在《一件小事》中,先生通过对故事情景以及细节地描述凸显了“立人”旨在实现人的生存、温饱与发展的具体目标。
保证人的生存与温饱是鲁迅先生 “立人”思想目标中第一个层面的内容,是“立人”追求的最基本目标。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通过细节描写介绍了故事的情景与人物的形象,凸显了“立人”第一层面的目标。《一件小事》中的故事发生在民国六年冬天中天气及其恶劣的一天。在北风刮得正猛烈,天气极其严寒的情况下,故事主人公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奔波,满身灰尘得车夫为了生计也不得不出门工作。这样,鲁迅先生就通过对环境与人物的细节描写,体现了那个年代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也凸显了改变人们生活状况,保证人们基本生存与实现温饱的必要性,体现出了“立人”第一层面的目标。
实现人的发展是鲁迅先生“立人”思想目标中第二个层面的内容,是“立人”追求的最终目标。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通过对车夫扶人行为与故事主人公思想转变的细节描写,突出了道德之美与反思之要,凸显了“立人”第二层面的目标。在文中,鲁迅先生通过对车夫听了老妇人说“我摔坏了”之后,不顾被被“讹诈”的风险,毫不犹豫地将老妇人扶起,并走去巡警分驻所让警察来评定是非行为的描写;以及故事主人公由责怪老妇人“讹诈”、车夫多事转而“仰视”车夫,反思自己的情感转变的描述,揭示了实现人的发展,尤其是实现人的精神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出了“立人”第二层面的目标。
鲁迅先生“立人”的目标是坚定的,即使在“沉寂”期先生也并未放弃对这一目标的坚持,而是用反抗绝望的精神继续找寻实现这一目标的“希望”,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一件小事”中车夫的行为与品德,使得鲁迅先生看到了“立人”的希望,增长了先生的勇气,坚定了先生的“立人”目标。
在“立人”之路上,鲁迅先生始终把人放在首要地位,并极力主张“以诚为本”与“以爱为纲”思想,号召人们积极树立规则意识与反思精神。
第一,“立人”需要人本意识。对人尤其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关注是鲁迅先生批判封建伦理思想与制度的出发点。少年的经历以及多年来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冷静观察思考使得鲁迅先生发现了封建制度与思想对大众精神的“毒杀”。因此,鲁迅先生极力批判在封建思想与制度影响下形成的国民性格的缺点,极力主张人人平等与“以爱为纲”思想。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通过对老妇人摔倒之后车夫语言和行为的描写突出了“立人”所需要的人本思想。在文中,鲁迅先生写道在老妇人摔倒后车夫并没有因为不是自己的责任,而选择漠视老妇人,继续赶路,而是选择停下来询问老妇人的身体状况,并将老妇人扶起来;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车夫在询问老妇人时,并没有因为老妇人衣衫破烂而选择用“你”的称谓,而是选择表示对长者尊敬的代词“您”来称呼老妇人。因此,车夫的语言选用与行为选择体现出了“立人”之路对尊重他人的人人平等思想,以及尊重生命的可贵“爱人”品质的呼唤。
第二,“立人”需要“责任意识”与“规则意识”。鲁迅先生对形成于封建思想压迫下的近代国民胆小怕事、自私自利的性格进行了激烈批判,指出了中国人缺乏责任意识与规则意识,并发出了“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应该敢说,敢笑,敢哭,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5]42的号召。 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通过对车夫处置摔倒老妇人行为选择的描写,还突出了“立人”之路上对“责任”与“规则”的向往。鲁迅先生在文中描写到,在老妇人摔倒后,车夫不仅把老妇人扶了起来,还搀扶着老妇人去了巡警分驻所,让警察来判断责任,这就充分体现了“立人”之路所需的“责任意识”与“规则意识”的统一。更难能可贵的是,车夫扶老妇人前往巡警分驻所的行为还体现出了“法治意识”的闪光,与传统漠视法律,讲求人治的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三,“立人”需要“反思精神”与“批判意识”。鲁迅先生曾经在《观斗》中写道“看客们”只是“任他们斗争着,自己不与斗,只是看”,尖锐批判了近代中国“看客们”的“麻木”,指出近代国人缺乏理性的反思精神与批判意识。因此,鲁迅先生主张“立人”最重要的是“立精神”,以改变近代国民的精神面貌。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通过对主人公心理变化的描写凸显了“立人”路上所需要的批判意识与反思精神。在文中,鲁迅先生通过对在车夫扶起摔倒的老妇人后,故事主人公由认为车夫“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的“看客”观点转为“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的惭愧、自新的理性观点,以及反思给车夫钱行为等的描写,体现出了在“立人”之路上树立敢于自我否定,勇于自我剖析的批判意识与反思精神。
因此,“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了鲁迅先生“立人”思想的整个体系。可以说,先生在“一件小事”中不仅使自己得到了升华,也看到了“立人”希望的闪光。因此,在钱玄同先生的邀请下,鲁迅先生走出“迷茫”,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以笔为戎,通过文艺作品积极同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制度斗争,以使得“人”得以“立”。
《一件小事》作为蕴含鲁迅先生“立人”需要“立精神”的执着追求的短篇小说,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与我国当前极力提倡的诸多思想相呼应,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鲁迅先生将实现人的生存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主张人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柢。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通过对车夫行为的描述,突出了尊重生命、平等待人的人本思想。这与我国当代提倡的追求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观以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高度契合。因此,体现在《一件小事》中的,鲁迅先生对人的地位和作用高度强调的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仍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推动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提供理论遵循和借鉴。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仍然需要,而且更加需要践行和落实好这一基本思想,以在保障好人的生存与温饱的前提下,实现人的宜生发展。
在“立人”之路上,鲁迅先生创作了许多深刻揭露民国政府黑暗刑罚,批判执法当局腐朽性的作品,体现了先生对“良法”与“善治”的热切期盼。但是,在《一件小事》中,先生却并未对执法当局的黑暗性进行揭露与批判,而是通过对车夫搀扶老妇人前往巡警分驻所行为的描写,对车夫身上具有的强烈规则意识与法治意识进行了肯定,体现出了在重视“立精神”的“立人”之路上,实现法律和规则的落地生根,使人们实现依法依规办事的重要性。在当代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虽然已经成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守法的社会风气也正在不断形成。但是法治社会的实现,还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切实树立规则意识与法律意识,自觉相信并维护法律权威。因此,我国必须在加大力度完善我国法律法规、确保执法司法严格公正的同时,积极推进法治教育,宣传法治思想,帮助公民树立法治意识,努力建成全民自觉守法的法治环境。
鲁迅先生在对封建伦理制度与思想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诸多“吃人”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指出了近代中国最缺乏的东西是“诚”与“爱”,揭露了封建制度与封建思想对人们精神的“毒杀”。因此,鲁迅先生极力主张“以爱为纲”与“以诚为本”思想,崇尚理性精神。在《一件小事》中,先生通过对车夫扶人行为、故事主人公思想转变的描述,体现了对美德的崇尚,对理性精神的追求。而在当代中国,对美德和理性精神的崇尚与追求已然成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而且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也已然成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6]。2012年党中央还正式提出了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诚信”与“友善”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这足以体现“诚”与“爱”的重要地位。但是,缺乏道德与理性精神的恶劣事件在社会上依然时有发生,不仅极大的威胁着社会治安,也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事业造成了极大冲击。因此,结合当代我国社会转型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弘扬优秀美德,培育公民树立注重反思与怀疑的理性精神,用优秀美德与科学态度助推社会良性发展。
因此,《一件小事》看似“小”的背后却蕴藏着丰富内容与启示。《一件小事》不仅体现出了鲁迅先生“立人”思想的闪光,更是突出了鲁迅先生对“立人”先“立精神”,努力追求文化自觉的执着。虽然鲁迅先生已经故去,但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却依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