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政法学院 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近些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展在高校中逐步升华,实践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的“要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宗旨相吻合。由于应用型人才具有明确的职业导向和能力取向与传统的知识主导的学术性人才具有明显差异,而如今学科竞赛已经成为各高校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竭动力。对于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养,一方面,符合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另一方面,是以学科竞赛为辅助,以教学改革为主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改革促进竞赛提高,两者相辅相成,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科竞赛找到教与学的结合点,推进教学提高成绩。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仍然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的要求,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式精英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仍然在一定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尤其是应用能力培养。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我校应当把学科竞赛作为导向,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作为中心,对我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实践,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从近几年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依托学科竞赛研究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师文庆[1](2015)等提出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谭勇[2](2019)学科竞赛驱动下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设计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为例;钱黎明、郭峰[3](2020)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专业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宛楠[4](2020)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都提出以学科竞赛为基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人才能力的关键,同时推动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探讨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陈友余[5](2015);张瑞林[6](2017)等提出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王悦等[7](2020)研究了绿色环境生态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衡水学院为例;薛莹雪[8]等(2020)以医学院校药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等研究分析提出了,各专业创新创业的现状及出现问题的根源,如何提高学生创业热情,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理念,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
第三,基于学科竞赛平台对能力培养的研究。龚新湘[9](2015)等依托学科竞赛平台对高校学科竞赛的设计、组织与配套管理机制、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花会娟[10]等(2019)学科竞赛平台下理工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等研究也提出了基于学科竞赛作为平台,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平台的搭建,能够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通过检索发现,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而基于学科竞赛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非常少。
1.2.1 进一步提高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出 “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的中心任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果。
而我校这是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发展思路,对我校的办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2 对高校的教学改革起到积极作用。学科竞赛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高校的教学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即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榜单能够看到,排名靠前的高校不乏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中国知名高校,同时也是检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着教育体系格局和模式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学科竞赛让教师和学生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学习观念,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和促进高校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同时,我校于2018年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工作,真正做到课内与课外、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同时能够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以课程为基础、学科竞赛为导向,以学分为激励手段,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竞争氛围,达到以竞赛促进教学、促学风的目的。
1.2.3 提高学生理论能力与实践要求。学科竞赛正是基于大学生对于学科基本理论、符合时代背景的前沿知识和创新力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比赛,学科竞赛是大学生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校商学院四年制本科17-18级国贸、财务管理、审计学、金融工程等专业在总学分160分,所有实践课学分平均26分,其中还包含实践基础课、实践必修和选修,实践课学分只占到总学分的16.25%左右,经过网上查询资料分析发现各地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经管专业四年制本科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均不低于30%,而国际贸易、旅游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实践学分占到总学分的38.13%。从相关数据上看到理论和实践在时间上还存在比较大的断档。这就会造成理论课程较多,无法在实践中应用,日积月累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和动力。
Clark[11](1994)指出历史上、不同的社会性质背景下,高等教育核心就是研究高深的知识材料,大学作为研究知识的高深殿堂,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使命,在专业建设中,以法学作为核心辐射带动学校其他学科发展,相对科学逻辑构建了学科体系,以学科知识支配了教学内容,这种学科中心主义既有利又有弊,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理论掌握,但另一方面实践能力与技能培养方面则相对欠缺,而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理论与实践兼具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在进入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和相关实践经验上是比较欠缺的。
当前各学校对于学科竞赛的重视度不一,学科竞赛的支持度会有较大的差异,从近几年我校参加的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集中暴露出来问题分析来看,一方面,一支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指导团队是保证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获得理想成绩的重要保障,主要还是指导教师团队力量薄弱,交叉学科的竞赛并没有有效的相互支撑。另一方面,没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制度统筹安排,学生在参加完学科竞赛之后,没有合理的学分奖励政策,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最后,学科竞赛没有相应的竞赛专项资金支持,学科竞赛往往会占用大量的教师课余时间,没有好的机制也会影响教师投入更多精力投入到竞赛指导中,竞赛成绩时好时坏。
学科竞赛作为当下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重要模式之一,而高校作为平台的基础,应该改进教学模式,加大学科竞赛的宣传力度,优化配置,从而为学科竞赛提供良好的条件,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
为了搭建完善的学科竞赛平台,需要通过学校以及各个院系的努力,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在学好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竞赛内容部分的教学,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比如说:连锁企业经营这门课程中[12],需要学生掌握连锁总部及门店营运管理各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和要求,同时需要具备门店经营定位、商品结构确定、卖场布局、商品采购、商品陈列、商品促销等经营管理能力,能够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为今后从事门店营运高层管理工作奠定持续发展基础,不同专业还可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来了解竞赛的流程,获取实验数据比如财务管理专业在本课程中,可以进一步的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市场报表、业务状况表等信息,了解本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再与竞争对手的公开信息进行比较,了解企业总体目标规划与实际完成的总目标之间的关系,明确公司现有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所在,吸取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提出改进总体方案,以进一步验证经营战略、策略与方法的可行性,写出下一步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多趋向于多学科融合的趋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学科体系设置及变革提出了更细更高的要求,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应本着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改变原有课程中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整合各校的优势资源,实现交叉选修,加强专业间的交叉融合,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平台,推动学科之间有效地衔接,加快教学改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完善学科竞赛的管理制度、推动学科竞赛可持续发展,需要学校及院系建立健全竞赛平台的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结合学科竞赛的特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竞赛能力,同时对于一些设置不合理的竞赛项目予以取舍,利用学生社团和指导老师的组织协调,提高学生兴趣,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科竞赛向常态化、专业化方面发展。另一方面,健全激励机制,学科竞赛的主体就是学生、指导教师,完善学科竞赛的奖励机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把竞赛成绩纳入到教师年底的考核中,同时还可以在社会中争取一部分企业资源,保证学科竞赛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缩小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时间。
综上所述,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之一,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应根据各学院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紧跟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完善竞赛平台机制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科竞赛找到教与学的结合点,推进教学提高学生成绩,才能培养出真正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