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宝全 王 炜 吕 平 王美鸥 周惠玉 马超群
(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德育答辩是高校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教育形式,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有益尝试。黑龙江科技大学在1990年下半年,开始研究与实践“目标导向、系统管理、网络检查、综合测评、一评五挂”的大学生德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1992年,在机制88级第一次进行了德育答辩工作试点。北京理工大学从2003届毕业生开始,要求毕业生既要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又要完成德育答辩。河北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从2006年开始实行德育答辩。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高校德育答辩工作体系逐渐完善,向大学四年不断线的闭环模式发展,高校应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德育目标,着力构建功能完善的实施体系,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德育答辩的内容。毕业生对自己大学期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进行系统梳理,结合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全面总结参与完成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安全法纪教育实践、身心健康教育实践和人文素养教育实践等德育实践活动情况,通过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认清自身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政治信仰、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安全法纪、诚实守信、协作友爱、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二)德育答辩的工作程序。德育答辩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一是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可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完善答辩工作实施方案,对答辩工作作出详细的安排,并采取有效方式对毕业生进行辅导教育等宣传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确德育答辩的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二是组织撰写报告工作。首先做好开题工作,规范好开题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编制供毕业生进行选题参考的《毕业生德育答辩选题指南》,结合学生个人参加德育实践实际,指导学生进行选题。其次,要做好写作指导,德育实践总结报告的撰写,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围绕自身大学成长经历,系统总结在德育实践中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来实现德育目标,完善自我发展的,力求做真做实,切忌假、大、空。最后,要做好中期检查,了解掌握学生德育实践总结报告的撰写情况,如是否按规划的工作进度进行、是否遇到困难和问题,并要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解决等。三是严格规范现场答辩。德育答辩与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两部分构成毕业答辩,每个学生现场答辩时,先进行德育部分答辩,然后进行毕业设计(论文)部分答辩。四是评定德育答辩成绩。德育答辩成绩可由学生德育实践成绩和德育论文(总结报告)及现场答辩成绩两部分组成,对德育答辩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不准予毕业。
(一)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新时代,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首要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12月7日至8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通过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将德育教育有形化、具体化,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最终要落实在人才培养上,德育答辩正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开展的一项德育工作创新。
(二)突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德育答辩与传统德育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能够促进答辩主体的德育学习实践的主动性;二是突出了“因材施教”的特点;三是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四是发挥了德育中“同伴教育”和“示范教育”的功能;五是实现了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三)实现了德育工作的深化。一是通过任课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增强了普通教师对德育的认识;二是通过答辩过程的师生互动,进一步密切了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了相互认同;三是有利于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中的一些疑难杂症问题;四是实现了德育工作由说教型向示范引导型转变,由单向思维向双向互动型思维转变的新路,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五是实现了德育评价的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
(一)围绕一个德育目标,将毕业和入学首尾相连。德育答辩是对学生应然达到的德育目标的考核,德育答辩中的内容是围绕学生的德育目标确定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明确学生德育目标,体现出德育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高层次要求与基础文明素质要求的结合,既符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又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易于操作和测评考核,为德育答辩提供依据。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使新生入学明确德育目标,指导学生将德育目标进行细化,形成德育实践开题报告,将毕业和入学首尾相连。
(二)侧重两类学生群体, 增强德育答辩的感染力。“抓两头、带中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传统方法。一手抓先进典型,可在学生党支部等先进团体中开展示范性德育答辩,也可将德育答辩作为推优入党的一项考核内容,毕业生先进典型可以为学生树立可感、可知、可信、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他们与大学生处于共同的社会环境,有共同的需要和愿望,大致相同的困难和矛盾,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更能启发人、教育人和鼓舞人[1];一手抓后进转化工作,可在违纪学生群体中开展德育答辩试点,违纪学生的德育答辩效果是检验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学生的思想进步具有很强的德育效果说服力,认真组织和分析违纪学生的德育答辩情况,可为德育工作提供重要借鉴。
(三)把握好三个工作阶段,提高德育答辩的实效性。第一个阶段应注重宣传动员的全面性。从教师层面做好动员工作,从而保证指导到位,从学生层面做好动员工作,从而保证认识到位,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全员参与热情,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二个阶段应注重答辩形式的创新性。德育答辩形式要灵活多样,用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方式回顾大学生活、思考青春岁月、书写人生愿景,鼓励学生运用图像、影像等多媒体,指导学生运用“SWOT法”“Casve循环”“PPDF法”等理论围绕职业能力进行德育答辩,采取人物访谈活动形式形象地回顾自己的大学时光,亦可以通过公开团活等形式在班级内开展德育答辩,指导学生将德育答辩内容以小品、曲艺等趣味性强的形式展现,还可将有相同特长或德育实践经历的同学组成团体,集体展示德育实践成果,例如,志愿者协会可集体展示志愿服务图片,摄影协会可以用纪实的图片或影像资料展示,绘画协会或相关专业可以用平面设计作品以艺术化的方式展现自己对大学的思考,使德育答辩作品有文字,有影像,有纪实,有批判,有直观,有抽象,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让参与的同学进入深刻情感体验,体验过后又会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
第三个阶段应注重德育效果的延续性。德育答辩工作是一而贯之的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可通过一本“教科书”(优秀德育答辩材料汇编)、一堂“德育课”(典型事迹报告会)和一篇“德育实践开题报告”,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以“学长辅学”的方式,组织毕业生与新生结成对子,毕业生在准备德育答辩的过程中辅导新生德育开题,这可以激发老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优良校风和高尚价值观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2]从新生入学时的“德育实践开题”到毕业生的“德育论文答辩”,辅以二、三年级开展的其他德育实践活动,适时进行中期考核和答辩,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
(四)建立四重导师制度,保障德育答辩的整体水平。辅导员为专职德育导师,班主任为兼职德育导师,优秀思想政治教师和部分行政领导为德育专业导师,专任教师实行一岗双责,承担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责,积极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功能。由领导带队分专业分组进行考核工作,保障德育答辩的整体水平。辅导员把好年级关,班主任把好班级关,全体教师参与德育答辩指导工作,聘请“两课”教师指导德育答辩工作,增强“两课”和学生工作的互通互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