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路径的研究与探索

2020-02-25 16:35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水平特色融合

刘 悦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一、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逐渐通过各种举措加强特色专业群建设,这些举措全面引导了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组建专业群,以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1]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首要标志是拥有一个或多个深受市场认可、与产业背景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群,从某种视域观测,创建一流高职院校的本质就是建设一流的高水平专业群。[2]李书光认为应当加强特色专业群的构建机制研究,细化专业群的评价标准体系,确立专业群的管理运行模式。[3]罗三桂认为专业群建设应重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把握职业岗位群需求,凸显办学特色,形成1+1>2的协同效应。[4]张猛认为专业群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办学效益、适应行业发展和工种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5]傅新民认为对当前专业群的构成专业应进一步做合理性分析,专业群建设应充分地立足社会需求和学校的发展,明确专业错位发展的方向。[6]朱厚望认为专业群的内涵建设需要梳理体制机制,通过平台搭建厘清职责,为专业群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建设等环节提供保障。[7]

以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为例,专业群设置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调整,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和《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建立专业群动态优化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群结构布局,从而适应产业升级调整,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因此,当高校的传统专业和专业群已无法应对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人才类型引发的变化时,重构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就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本文以某商科类高职学院为例,借鉴相关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经验,以及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办学特色,在“双高”建设历史新时期,探索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路径,寻求新的突破。

二、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的方法与路径

(一)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内涵特征

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的内涵特征应着重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人才培养质量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社会服务贡献大、国际合作格局新、产教融合成效显著、创新创业成果突出。人才培养质量高,旨在结合学校本身所属行业和领域,明晰学校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方向,凸显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与之相关联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项目为导向人才培养体系,最终实现毕业生质量得到高度认可。教学科研能力强,旨在通过培养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完成重大民生工程项目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教学和研发团队,支撑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社会服务贡献大,旨在紧扣国家服务业创新发展战略,引领学校特色专业群专业所属行业发展,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与政府、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供人、才、智支持。国际合作格局新,旨在形成多角度、宽领域、共发展的合作模式,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与境内外国家(地区)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合作举办学院、专业或培训机构,同时服务“走出去”企业,开展国际标准培训认证。产教融合成效显著,旨在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典范。通过建立省级职教集团、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建设、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学院建设等方式,探索高水平专业群校企共育的有效路径。创新创业成果突出,旨在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创建期间,以赛促教学、以赛促成长、以赛促创业,走出一条创业型高等职业学校发展道路,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探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新机制新模式

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新机制上,首先要健全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机制,完善产业学院的组织架构与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参与动力,构建“共生共融”校企命运共同体。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动态调整专业群布局,健全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机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腾讯、中电科五十五所等联合建立“云智”产业学院;服务传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与如意集团、中国商业联合会等联合建立“智慧营销”产业学院;服务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工程,与山东省文旅集团共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对接颐养健康产业,与金锣集团、鲁南制药、Waters Co.等企业共建“食品药品”产业学院。由此与现代商务服务业中前端、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末端形成良好契合度。

其次要建立产业学院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模式,双方明确主要任务和实施主体,通过建设企业工作室、创新基地和实践基地等方式,快速吸纳和汇聚各方优质资源,在行业产业发展方向、产业竞争力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与企业发展战略、技术服务与文化引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标准等领域深度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地方政府、企业重大战略制定等提供依据,学校成为全国现代服务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技术技能改革创新的智库和企业发展的赋能平台。充分发挥校企双环境与资源优势,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三)瞄准产业链,促进专业集群内涵式发展

1.构建多融合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范式

本文示例的高职院校,重点对接现代商务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等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优化调整专业群布局,重点建设“市场营销”“云计算应用技术”两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和“食品冷链品控”一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辐射带动其他校级专业群协同发展,打造商科特色、国际一流的高水平专业群,培养一批创新型、复合型、跨界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专业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深度对接过程中,遵循技能形成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跨界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造“五位一体”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课程—文化—心理—网络—实践”思政教育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以课程标准建设引领“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完善“底层共享、中层分流、顶层拓展”的课程体系,面对新技术、新行业、新业态的涌现,围绕能力迭代培养需求,重构核心课程,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要求一致、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完善“四层递进、双创贯穿”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强化专业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建立政行企校命运共同体,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一体化发展。大力培养工匠精神,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急需。采用目标导向机制,创新“立德树人”的方式、途径和载体,辐射全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引领中国特色高职高水平专业群高质量发展。将实训基地等打造成集学生培养、教师实践、技能竞赛、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资源共享平台,产出反哺社会。完善“仁智合一”商科特色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实现实现“素养教学体验化、体验内容课程化、教学手段智能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以文化贯穿,校企共同育人。将专业文化、企业文化、区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厚植文化之根,全面推进文化育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职业生涯迁移力和幸福生活创造力。完善“四融合、五递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双创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双创课程与双创大赛融合、双创教育与双创文化建设融合的“四融合”推动自我认知→商机识别→大赛引领→项目孵化→盈利发展的“五阶递进”。实现产教融合、五育融合、理实融合、匠心与创新融合、教育与生活融合。率先实施“1+X”证书制度,优先面向农民工、退役军人积极开展培养培训,实施扩招一百万计划,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公益功能。

2.完善“结构化、平台化、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输出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

精准对接岗位(群)需求,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创新专业群项目化、任务式、OBE(学习成效导向)等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结构化、平台化、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实施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根据“1+X”(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制度要求,设计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模块,完善“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实现平台共享、模块分流。开展国际范式商科专业认证,构建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专业教学标准。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平台,对接AACSB(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认证)、ACBSP(美国商科教育认证)、《悉尼协议》等认证标准,开发与国际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

3.实施专业群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工程,打造高水平结构化双师队伍

推行“三教改革”,推进专业群每位教师承担“五个一”工程:精讲一门主干课程、指导一项创新创业(技能大赛)项目、主持一项教研(科研)课题、对接一个企业、对接一个兼职教师。着力培养教师的六种能力: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推行“专业教师到企业深耕实践”计划;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发挥“产业教授”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由“教练型”教学名师、技能大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一流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基于产业链、岗位链核心能力要求,构建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适应未来岗位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和学生多元化成长需要,重构结构化课程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推动课堂革命,锻造“无界化生态课堂”。

通过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院系两级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建立专业群教师定期企业实践制度,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打造一支由“教练型”教学名师、技能大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一流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适应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的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推行“专业教师到企业深耕实践”计划;明确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加强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组织管理、监管、考核评价等工作;支持专业教师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校企共建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深化区域、校企、校际合作,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校企共建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4.加强专业群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坚持专业链对接产业链,重新优化组合专业群实践教学资源,深度融合知名企业及特色中小微企业,充分发挥高水平实训基地优势,承担技术技能积累服务及创业孵化、“互联网”+会计、普惠金融、商科技能等实训实习培训任务,高水平专业群的发展与服务行业、区域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同呼吸、共命运,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支撑。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在专业群内实现各专业的顶岗实习与就业、师资建设、课程开发、技术攻关、岗位培训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营造“精益求精、敬业创新”工匠精神氛围,将技能大赛、创新创业、专利申报及授权情况、学生科研及论文、社会实践等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必备要素融入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现有的专业群课程考核(包括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评价标准;启动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创新设计及各类技能大赛等项目的学分转换,完善工匠精神内涵培养的评价标准。

5.构建“五位一体”专业群评价机制, 聚集专业发展内生动力

构建由行业组织、用人单位、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专业群建设评价机制,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评价运行机制,构建开放、动态、持续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机制。实施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按专业群每年向社会发布专业群人才培养状况报告。对专业群实施动态管理,注重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吻合度,注重发挥聚集效应,注重共建共享,推动专业群始终紧密对接产业集群融合发展需要,凸显“头羊效应”和集群优势,形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结语

特色高水平专业群要聚焦“特”和“高”,根据独有的历史积淀、办学条件和领域特色,结合自身的行企背景,深入解读区域政策,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发力建设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专业群,将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与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有机统一起来。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的具体建设方向、路径和实施方案,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长远发展,也是“双高”建设期间高职院校必须明确的主攻方向。高水平专业群的构建需兼具战略性视野、国际化格局和坚持教育教学改革的决心。对本文做出的一些研究和探索,因各专业群服务的区域经济具有多维分化、要素流动、区域联动、配套不一等特点,还需因地制宜,继续探索和完善。

猜你喜欢
高水平特色融合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特色种植促增收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