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形势下“短、实、新”的新内涵

2020-02-25 15:07李龙师
法治新闻传播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风作风受众

■李龙师

文风是一个大问题。它上联作风问题,下联传播效果问题。

就文风与作风关系而言,文风源自作风,反映作风,反作用于作风。因此,改文风就要改作风,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到火热的生活,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好文风才有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改文风的要求也能够促进新闻工作者作风的转变。

就文风与传播效果而言,文风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传播效果,文风好让人更容易接受作品中的事实和观点,文风不好的作品则相反,导致受众不愿接受,产生逆反心理。改文风的目的,本质上就是为了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我们党历来重视文风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关于应该提倡什么样的优良文风,习近平总书记曾批评了不良文风的三种表现为“长、空、假”,鲜明提出“短、实、新”的要求。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移动传播时代,事实和观点的传播更多地迁移到网上,网络对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对主流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人在哪里,舆论阵地就在哪里,这要求主流媒体在加速推进媒体融合的同时,在报道中进一步弘扬“短、实、新”的文风,打造适应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文风清新的产品样态,更好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育新人、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移动式即时传播更需要“短”新闻

移动传播时代,受众面对手机等移动端的电子屏,无法像读报、读刊物那样,长时间集中精力于长文章。就视频来看,一些视频平台专门对点击率最高的视频进行统计,也发现短视频更受欢迎,正因为如此,短视频平台成了风口。移动传播为人们提供了时时处处进行碎片化阅读(观看)的条件,同时,也培养了人们阅读碎片化的习惯。

终端的特点和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的变化,使短文、短视频更容易分享,更能广泛传播。如,近几年每年全国两会,总理做完政府工作报告后,第一时间刷屏的,就是人民日报几百字的报告简版,还有各种金句、要点的海报等。今年的两会上,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虽涉及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但只有5000 多字,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改文风上所作出的示范。

就新媒体传播而言,短才能快,快才能抢得先机。网络传播使每个人都成为传播的主体,新闻信息传播变成了现场的实时传播。谁的平台发布信息快,谁就在吸引受众方面更有优势,久而久之,用户、粉丝就多,流量就大,阅读率就高。主流媒体要适应这种形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就不能停留在报纸、杂志的截稿时间上,而要增强网络传播意识,在“短”上更加主动作为,以滚动方式、碎片化形态发布重点新闻、受众关注的新闻,将长视频截成可以快速发布的短视频、微视频。如,报道一位检察官的先进事迹,在新媒体上发布,就要改变将纸媒体上集中推出的“大通讯+系列评论”直接搬到网上的传统做法,截取最有冲击力、感染力的一段故事,一个场景、某个细节,生动的话语,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平台进行碎片化传播,可能就会形成刷屏效应。

现在,一些主流媒体对重要新闻点、精彩话语等进行的海报式处理,对长新闻的结构化、视觉化处理,实际上都是适应移动传播规律进行的产品创新。

当然,对于“短”,不能仅仅理解为篇幅、时长的短,而是体现为对受众时间的尊重,对传播效果的重视,对传播规律的遵循,做到短而精,短而实,短而新。另外,如果主题重大,内容丰富,短了讲不清楚,也要当长则长,用庄子的话说:“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立体式、参与式传播更需要“实”的内容

移动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纸媒的单向式、静态传播,而是一种立体的、循环的、链条式、交互式的动态传播,报道的内容向可读、可听、可看等多重感官接受方式延伸,也向可互动、可分享、可体验的参与式、社交式延伸,除了技术上的应用、产品设计等因素外,这在“实”的方面对报道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实”,就是以作风的实获取反映时代本质、人民心声的实内容,使作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贴近实际,引发共鸣。

新闻工作者要更加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现场,关心百姓身边事、百姓自己的事,感受百姓的喜怒哀乐,以百姓之心为心,发掘普通人的故事,发现生活的细节,捕捉温情的瞬间,就能够引发强烈的共鸣。如,新华社播发微纪录片《伴我“独”行》,讲述了一个妈妈为了孩子的独立让11 岁盲女“独自”上学、又担心她的安全一路偷偷陪伴的故事。因为故事真实感人,报道在新华社各平台推出后,引起近千家主流媒体、网络大V推送,以及众多媒体跟踪报道,网友纷纷评赞,传播量过亿。而这样用心的作品,是因为记者“助残日”深入调研敏锐发现线索,全程跟拍捕捉感人细节,舍弃旁枝突出主题,从采访到表现,都体现了一个“实”字。

对于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的解读性报道,在网络传播形势下,要入脑入心,也不能从概念到概念,从条文到专家,而应着力于针对的是什么问题,能够解决群众的什么问题,群众会有什么反应,以百姓立场、视角,结合具体案例,解读得实在、透彻。而这也需要记者有深入的作风,才能在报道上做到有的放矢,不说空话。

由于网络获取信息的便利性,网上材料的丰富性,使得一些记者在办公室里凭电话邮箱采访,剪切复制写作,吃别人嚼过的馍,满足于当二传手,写出的东西假、空、虚,自己都不愿看,当然也不可能打动读者。这时,就更需要媒体突出强调以作风之实实现文风之实,并在制度上予以约束,督促编辑记者能够真正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之中。

竞争激烈更需要在“新”上下功夫

移动传播形势下,传播主体无数,传播信息海量,各种新形式、新应用层出不穷,而受众的注意力有限,竞争必然激烈。主流媒体要想在这样的竞争形势下赢得受众,甚至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断创新。这样的创新,既是体制、机制、技术等方面的系统性创新,也包括文风上求新。

移动网络传播对主流媒体在文风上的求新,是一种倒逼的力量。主流媒体,无论报刊、电视、广播等形式,都具有单向传播的特点,新闻工作者不直接接触受众,这种分隔状态和媒体高高在上的心态,造成了新闻工作者按照自己的方式生产新闻产品,而不知、不管受众看不看、听不听、喜欢不喜欢,在文风上的表现就是作品套路化、陈旧化。虽然主流媒体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提倡改文风,但往往不久又回到对传统路径的依赖上。移动传播时代,激烈的竞争使许多传统的主流媒体也面临着生存危机,逼迫主流媒体要不断创新,并通过机制,鼓励新闻从业者源源不断生产出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鲜作品。

这个“新”,最根本的是媒体根据自身定位和新传播形势下受众需要开掘新内容、新事实。如,有一家时政期刊,文风一度向高大上、大而全上定位,“文化发展全景扫描”这样宏观选题经常霸占封面选题,久而久之,导致刊物没人看。后来,该期刊根据党的工作重点与自身面向基层的特点调整内容定位,确定“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点方向,“逼迫”记者不得不深入农村基层,挖掘出一批真实反映基层治理现状的新内容、新事实,报道不断引起的强烈反响,提高了刊物品牌价值,为媒体的品牌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

这个“新”,还要有新思想、新观点。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面对众声喧哗的舆论态势,一些主流媒体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适应网络传播规律、顺应百姓期待,推出了一批有力度、有锐度、反映实际、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系列评论,扩大了传统媒体在新媒体中的影响力、公信力。

这个“新”,还在于新角度。移动传播的特点就是直接面向受众,这需要主流媒体更多地放下身段,变居高临下俯视为感同身受的平视、向人民群众学习的仰视,少说教,多解释;少单向,多双向;少灌输,多服务。

这个“新”,还要有新表达。在移动传播时代,除了用生动话语、群众语言、网言网语等新表达之外,作为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在发挥好自己擅长的文字表达之外,尤其要掌握视频等视觉的表达手段,以此提高媒介工具对于事实信息的发掘能力、传播平台的利用能力(如,只有文字就无法利用短视频平台等)、作用于受众不同接受方式的能力(如,可读、可看、可听)。除此之外,如果能够掌握融媒体制作和可视化等生产和传播手段,必然能在新表达上开辟更大的空间。

总之,传播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更加深入自觉增强改文风的自觉性,同时,深入理解“短、实、新”的新内涵、新要求,运用新传播手段、工具,提高传播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文风作风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规矩立起来 作风严起来 履职实起来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学先进 转作风 抓落实
媒体改进文风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