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教材“二次开发”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以《辛丑条约》的教学为例

2020-02-25 12:22杨汉章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辛丑二次开发条约

杨汉章

(漳浦第一中学,福建 漳浦 363200)

教材“二次开发”是指教师为了更好完成课程标准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实施课程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增删、调整和加工,以及开发和利用其他教学资源。教材“二次开发”是教师的一种课程创新行为,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需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搜集、整理和辨析史料,去伪存真,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1]史料实证教学一般需要运用教材“二次开发”策略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各种原因,中学历史教材注重历史的宏大叙述,缺少对具体历史事物、历史概念、历史特征和历史典章制度的微观诠释,所呈现的史料很不完整,表述过于抽象和简单,不利于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例如,1901 年的《辛丑条约》,人民版教材介绍其内容总共只用了95 个字,然后得出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对此,经常有学生感到困惑:“统治工具”应怎样理解?为什么前面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都没有“统治工具”之说?类似的情况在教材中极为常见,为了帮助学生释疑,一般需要通过教材“二次开发”补白教材的未知,还原历史的概貌,并通过分析解读获取信息,运用逻辑推理得出历史见解。

在教学实践中,教材“二次开发”已不再是应然的追求,而是实然的操作。但是,尚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其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史料的遴选

“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是史料实证的基本内涵。由于受课时和教学内容的制约,每节课所能运用的史料不可能太多,因此,教材“二次开发”要关注史料的适切性,即选取的史料一定要围绕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最好能够与教材正文内容相互补充。《辛丑条约》共有十二款和十九个附件,内容较多,课堂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照搬,要分析“统治工具”之说只需选取其中的部分条款即可。条约的第二款规定“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2]对曾经同情、附合和支持义和团反帝斗争的清朝官吏,上自藩王督抚、下至知县士绅都进行严厉的惩罚。条约的第十款规定“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2]对清朝官吏士绅进行严重警告,防止他们再次建立或加入反对帝国主义的各种组织活动。正是根据这些条款,列强把清政府驯服为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的工具。从此,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一切反帝爱国斗争便成为清政府必须承担的“条约义务”,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3]显然,教材“二次开发”补充的史料成为客观地叙述历史事实和正确地解释历史现象的依托,有助于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二、史料的种类及甄别

史料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图片史料和音像史料等,根据使用价值又可分为原始史料和间接史料。史料的种类不同,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就不一样,其运用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教材“二次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如何将各种形式的史料结合起来使用,使课堂教学气氛更为活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前述的《辛丑条约》教学中,既可以采用文献史料,也可以采用图片史料,还可以采用音像史料。采用何种形式的史料关键是看教学的侧重点是什么?若是要分析解读条约的内容,采用文献史料比较适宜,便于阅读文字提取信息;若是要了解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采用图片史料或音像史料则更为直观形象,更能感受历史情境。

史料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基本素材,史料的真实性决定了其证据价值。在信息化的今天,大量的网络资源为历史教学提供了诸多方便,从网络资源中寻找史料已成为教师进行教材“二次开发”的便捷途径。由于网络上每个人既是读者又可以是作者,网络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对选用的史料一定要认真质证甄别,不能简单“拿来主义”。[4]关于《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 亿两”的由来,一直流传这样的说法“为了侮辱清廷和中国人民,列强故意根据当时中国的人口数4.5 亿,每人1 两,规定赔偿数额为4.5 亿两白银。”其实,根据孙士杰先生的《中国历代人口数字》和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的《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衍变及增减的原因》等研究成果,清政府1908 年才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直到1912 年中国人口也未达到4.1 亿。[5]因此,1901 年中国的人口4.5 亿从何而来?列强依据中国人口确定赔款数额的说法值得商榷。历史是一门解释的科学,解释历史离不开史料,而史料的选用离不开鉴别。教师自己要养成善于质疑史料的好习惯,还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批判的思维习惯,这是史料实证素养的价值追求。

三、史料的运用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4]中学历史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品质,教材“二次开发”引入的史料既能为论证教材中的某个结论提供支持,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条件。由于立场与视角的不同,对于同一历史现象和相同的史料,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认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前述的《辛丑条约》第二款和第十款反映了帝国主义利用“惩戒”手段对清政府进行心理震慑和驯服,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但是,同样这些史料,如果换另一角度来看,由于遭到处罚的那些“祸首”(官员)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最为保守的势力,对他们的“惩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此后的“清末新政”扫清了道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6]“事实不变,观点常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对已有历史认识进行审辩式思考,这是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内涵。

四、学生的参与

培养学生学会搜集、整理和辨析史料是史料实证素养的能力要求。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由于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和考试命题的重要材料,学生往往把历史教材等同于全部的“历史”,极少关注教材之外的“历史”;二是,教材“二次开发”由教师包揽一切,学生参与其中的机会极少。这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要求背道而驰。如果将《辛丑条约》的教学设计为探究活动课,让学生参与到史料的搜集过程之中,教师仅从史料的搜集、选取和理解等方面进行点评和帮助,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了对历史的感知,而且让学生体验了“史料的搜集”“史料的选取”和“史料的理解”全过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猜你喜欢
辛丑二次开发条约
维护“门户开放”:柔克义与《辛丑条约》外交谈判
【点绛唇】辛丑中秋唱和(1)
【眼儿媚】辛丑中秋唱和(2)
辛丑,牛的世界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美不续签俄美仅存军控条约?
西门子Operate高级编程的旋转坐标系二次开发
浅谈Mastercam后处理器的二次开发
西门子Easy Screen对倒棱机床界面二次开发
农民需要“不平等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