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仁昌
(福州第八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0)
素质教育的要义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气质,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1]
2018 年开始,笔者着力于构建学校美育特色校本课程体系的探索,通过四季·中华传统节日(以下简称“四季”)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印证德育与美育的内在联系,阐释传统文化与美育、德育是不可割裂的整体,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
利用“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所具有的突出优势,着力探究四季课程的来历和习俗习惯,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其传递出的民族精神,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夯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以“四季”节日文化为经线,根据学制和季节的特点,构建了“春夏秋冬”四季专题美育课程:“秋之怀远”——以中秋节、重阳节为重点,既赏月思乡又登高立志;“冬之蕴籍”——以冬至和元旦为重点,即品悟节气又辞旧迎新;“春之勃发”——以清明节为重点,既感知花语又感受人生;“夏之思和”——以端午节为重点,既上下求索又浸润心灵。
四季课程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增加综合性、实践性活动环节,挖掘学科的蕴涵的美育资源、美育价值。如将与“四季”有关的经典诗词,文化作品、传承项目等纳入校本课程框架中,以优秀传统节俗文化底蕴为经,以学生审美进阶为纬线,通过“经典阅读”“重阳登高”“赏菊祈福”等环节,既感受季节习俗又体验自然之美;写春联、练“书法”,撮“米”,编“家谱”等,既寻根问祖又品鉴欣赏;观“龙舟”制“佳品”,学“春播”等,既弘扬民族精神又传承传统技艺。
以推进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致力于丰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美育”的课程载体,完善以“艺术教育”与“科技创新”为两翼的多学科整合的大美育架构,打造以“以美育德”“以文化人”为主题的多个校本课程群。重点开发“传承艺术项目”(福州漆工艺、油纸伞、软木画)等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及校园“传统习俗文化”(如“登高致远、立志成才”重阳登高节课程;“慎终追远,寻根筑梦”清明追思课程;“诵明月之诗,抒家园情怀”中秋经典诵谈课程;“着汉服加冠及笄”传统成人礼)等两大类实践活动课程,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美育学习领域”,以学生喜欢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和美育教育,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景色宜人且有历史风韵、文脉延绵的校园,无疑是学校实施大美育的源头活水。四季课程,不仅重视整合利用校园优质教育资源,更重视从不同类型课程内容的不同层面切入,如延续学校传统的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特色体育节等项目,深植美育内涵,搭建美育平台。利用“项目工作坊”“学科团队”“共建院所”(艺术院校,博物馆、研究院等)、图书馆、信息技术中心、家长和校友的优质资源,全方位整合各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突显美育特色。为学生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个性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的有机融合。
学科美育教学是“以美育德”“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科学美的美育元素和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审美素养和正确价值观的主渠道。因此四季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不仅重视学科美育功能,如语文学科培养学生感性领会语言艺术的诗歌之美;历史学科探究历史规律,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和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师探索学科中的科学美和逻辑美;还着力发挥多学科综合育人功能作用,打破学科边界进行跨学科融合,将教材中的美育延伸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校园“登高致远、立志成才”重阳登高节活动课程涉及政治、语文、历史、地理、艺术、生物等多学科美育元素,就是多学科融合的综合美育实践活动课程。
四季是多学科整合的特色校本课程,也是结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两学期完成(共36 课时,每周一课时)。考虑到本课程内容,传统节日的特点。按照学校学期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学期开设“感知篇——秋之怀远”“体悟篇——冬之蕴籍”,第二学期开设“创造篇——春之勃发”“融合篇——夏之思和”,课程内容与传统节日节气基本相互对应,能够让学生真实体验传统文化,感悟传统节日文化丰富的内涵,有利实施课程审美艺术实践模式,学生便于利用自然界四季变化对学生的全面陶冶,开展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等活动。
实施四季·中华传统节日要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原则。即课内通识教学(美育理论,传统节日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占18 课时,课外实践活动(群体性活动、研学实践活动、专项培养提升等)占18 课时。同时,课外实践活动内容多元,形式多样,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实行学生选项、活动合项参与和“项目班”管理模式。如“重阳登高节”活动,除了集体“踩登高石”活动外,还有制作拓片和书法鉴赏、季节性食品推荐、数学奥秘探究、节日校园写生(摄影)、传承项目展示、节日风俗介绍、经典作品诵读、明日主题班会等,在大家“各显身手”活动的背后则是“选项”“分项”和“专项”学习培养的成果。
四季校本特色课程采取综合评价的方法,评价的内容主要有活动过程性评价(出勤情况、研讨交流、自主学习、“通识”测试等)占50%、个性化评价(允许学生从调查报告、品牌推介、才艺展示、小论文中任选一项)占50%结合。评价既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共性发展,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重点评价合作态度,知识运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不强调单一知识的系统性,而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做到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鼓励学生“以我为主”发展兴趣特长,注重实践的体验,文化感悟和素养提升。
四季课程是多学科融入、多资源利用、多元素渗入的校本特色课程,核心是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通过“参与、体验”,认识到美与传统文化一体相承,不仅让学生有了知识的学习体验,更能促进情感态度、品性修为、社会责任的自我完善,有助于审美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交织一体。如“冬之蕴藉”篇,通过冬天特有“岁寒三友”的艺术形象的欣赏和描绘,感受传统文化中对高洁人格的推崇,培养学生逆境中间内坚韧不拔的品格;“春之勃发”篇,开展“春祭”“春游”“春日播种”,开展家谱设计、经典诵读、踏青赏花、放飞风筝、亲手植树等活动。走近自然,感受美景,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联系闽越先人筚路蓝缕开辟历史的伟绩,延伸红色革命资源,进行红色革命教育;“夏之思和”篇,开展以“荷·和”为主题的赏荷、识荷、吟荷、颂荷等文艺活动,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划龙舟、制龙舟、包粽子、做女工和演讲赛等实践活动,进行由形式到心灵的浸润教育;“秋之怀远”篇,举办中秋诗会、重阳登高等情境活动,感受习俗,祈福立志。校本特色课程通过创设美的情境,从感性情绪体验上升到理性提炼和获得启迪,为学生搭建了全面发展的平台。
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发展与“以美育德”“以文化人”成效密不可分,其意义毋庸置疑。四季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也是推动教师再学习再升华的过程。一是教师能够以课程视角来阐释和设计美育教学理念,还能在知识层面上获得积累,掌握四季节日节气的重要节点,熟悉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可以达到无问西东、不分学科的跨界融合程度;二是教师深入开展美育教学研究和跨学科合作,组建课题组、研发团队和“工作坊”等,能加快知识更新,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和自然科学科的美育价值,将美育渗透在课程教学全过程,整体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美育素质;三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多元有效的互动,避免了标签式的说教,特别是在校内外实践活动中发挥各自学科独具的优势,创造精妙的教学设计,推动教师文化素养、专业素养不断趋向更高境界。
学校从2016 年始,进行“大美育”实践探索,确定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工作中,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创新课程体系为载体,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统领,落实以德树人任务,打造美育特色品牌。通过开展“构建美育特色校本课程体系”研究,重点开发与实施四季校本特色校本课程,整合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成果,优化现有校本课程中美育教学模块,保证美育课程有独立的时空,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和需求,达到适合每一位学生自身发展的品格与境界。同时,对学校更深入理解和把握“大美育”办学特色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