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的风险甄别及有效治理研究

2020-02-25 09:54李慧君张卫良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校园贷网络空间网络安全

李慧君,张卫良

(1.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

新时代有效甄别和治理“校园贷”是开展校园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面对新时代的新情况与新挑战,做好校园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有效处理好“校园贷”直接关系到师生利益和校园安全,是一件急迫而重要的工作。不良“校园贷”现象频发、安全问题突出,对高校网络安全建设造成极大影响。随着“5G”网络的普及与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不合理不规范的信贷现象,不正当“网站”、转发信贷信息;电信诈骗网络空间的违法犯罪现象时常发生。利用大学生的好奇心、同情心或者信任骗取财物、情感等,侵害大学生的财产安全;通过网络释放“病毒”,攻击服务器以获取不法利益,扰乱校园秩序。不仅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还在网络上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严重后果。

一、有效治理网络“校园贷”的时代价值

抵制网络“校园贷”不仅是保证校园网络空间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曾指出: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1]抵制网络“校园贷”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的安全问题,需要从国家社会发展全方面来理解和认识这一问题。[2]建立多主体、多种手段结合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将法律约束与网络伦理结合、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打好网络“校园贷”攻坚战。大学生需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践行网络安全的行为准则,这是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抵制“校园贷”既需要国家层面的努力和提升,也需要每一位大学生使用者的积极配合,通过每一名大学生言行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只有使每一位大学生网络使用者切实地做到网络行为安全,每一次网络操作符合法律和道德准则,真正建立起良好网络环境。

加强网络“校园贷”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诉求。培育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目标相同。网络安全是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也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根本要求。诊视网络“校园贷”领域复杂多样的整体形势,培育大学生具备网络安全意识,让大学生的日常网络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标准,不断增强大学生安全观。网络安全意识是大学生在网络中的主观反映,表现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网络“校园贷”教育是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育的重要方面,可促推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诉求的实现。网络“校园贷”治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共同体,解决传统治理模式单一固化的局面,实现个人、家庭、高校、社会联动的局面。

加强网络“校园贷”治理有利于促进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专业化发展。坚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建设,可以不断涌流高校政治智慧和治理才能,真正落实好新时代建立网络大安全的重大责任。把好安全“方向盘”,系好教育“安全带”,与时俱进,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建设,使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以优良网络涵养引领高校道德风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网络“校园贷”教育涉及到现代信息技术,促使高校教育队伍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在网络“校园贷”教育过程中取长补短,完善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提升其技术和学习能力,进行全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使得教育队伍更加科学化和准确化。

二、网络“校园贷”的主要特征和治理原则

网络“校园贷”具有难控性。与传统“校园贷”的治理相比,网络“校园贷”的甄别和治理具有难控性。从网络“校园贷”技术层面来看,网络“校园贷”的运行领域由现实性转向虚拟性,使得传统“校园贷”的场所、主体、方式发生改变,治理难度更大;网络“校园贷”惯用隐性化、中性化、感性化等方式,内容呈现上与新型媒介融为一体,借助于网络平台隐蔽化、碎片化散播,使得原先多种手段无法准确识别和采取有效治理措施;从网络层面来看,传统的“校园贷”主体与内容更加明确,而网络“校园贷”借助网络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加广泛、传播主体更加隐蔽,具有难控性;网络“校园贷”是通过大学生自身行为而建立起来的网络信贷社交平台,人员相对较多而且十分复杂,处于监管的空白地带,具有隐蔽性。所有信贷活动、发布的信息和图片文字较为隐蔽,监管难度可想而知。从网络“校园贷”生成过程层面来看,网络“校园贷”的形成,全程在网络空间中实现的,到网络“信贷”的形成,在广泛、开放和多元背景的网络环境中完成,全过程面临着传统“校园贷”工作从未遭遇到的治理困难和挑战。

网络“校园贷”具有复杂性。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对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培育的责任认知模糊,参与意识不强,缺乏与高校、家庭和个人的沟通联动[3]。从家庭角度来看,对大学生网络自律过于信任和对学校培育的高度依赖,家庭培育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大学生大多远离家庭,对高校管理的高度依赖,家庭放松参与和监管;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在一定程度忽略对新媒体下网络安全素养的综合培育,对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培育的重视度、关注度不够,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出现哪里出现了问题,就暂时解决哪里的问题,系统培育措施不多、方法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将其与传统安全教育混为一谈。同时,部分高校自身的网络安全教育平台建设有限,大学生的关注和使用较少,网络教育平台主动吸引大学生的意识不强;全员参与培育的主动性不高,认为网络“校园贷”的教育主要在于辅导员和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主动关注少、投入精力少。网络“校园贷”的治理工作在现阶段尚且出于尝试过程,相关机制和规则尚不完善。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大学生网络自律和网络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大学生对于网络安全的理解出现偏差,把自身的网络行为表现与国家安全割裂开来。

网络“校园贷”具有可控性。网络“校园贷”在大数据环境下的主客体角色进行转换,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起了挑战。“校园贷”数据库量巨大,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教育者应提升分析准确度,把握“校园贷”数据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繁杂等特点,给“校园贷”信息快速甄别和实时控制,增强信息可控性。运用统计分析、聚类、预测、关系挖掘、文本挖掘等方法,实现对大学生网络“校园贷”进行分类和把握、对大学生个体精准评价,实时监测、预警和干预。引入大数据理念、方法技术,充分集成大数据资源。利用大数据教育平台掌握大学生网络“校园贷”的状态,分析网络“校园贷”的特点、进度、方式、危害,制定出适应解决网络“校园贷”问题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及时对处理网络“校园贷”效果进行有效评估,提升网络教育实效性和有效性。积极推进网络“校园贷”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结构,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提升。

治理网络“校园贷”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开展大学生网络“校园贷”治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新时代网络“校园贷”治理的工作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汲取思想营养和基本方法,为新时代网络“校园贷”治理工作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导。坚持党管“校园贷”的原则。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治理“校园贷”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曾指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4]。在网络“校园贷”安全治理工作中,坚持党对“校园贷”工作的领导,凝聚起全校人员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维护党在网络“校园贷”治理工作中“顶层设计”作用,保证网络“校园贷”治理工作中上下协同、步调一致;发挥党在网络“校园贷”治理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好、带领好相关组织机构和部门;发挥党员在网络“校园贷”治理工作中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传播“主旋律”、宣扬“正能量”;坚持法治原则,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对网络空间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防范化解网络“校园贷”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健全网络空间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多领域、多部门的联合监管、执法机制,健全依法治网的相关制度,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提高防范抵御网络安全风险能力。

发挥大学生主体共同参与意识是开展网络“校园贷”治理的重要保障。密切关注网络“校园贷”的方向性问题,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进行严正“表态”,同时在具体工作中大学生主体各方协调作用。大学生主体对网络“校园贷”管理起关键作用[5]。坚持法治原则,是网络“校园贷”治理的“治本之策”。建立健全网络“校园贷”治理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使网络“校园贷”治理治理有法可依;建立行业规定和从业规范,提供合法合规的网络信贷服务;建立多领域、多部门的联合监管、执法机制,建立健全依法治网的相关制度,加强对网络“校园贷”中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严格依照国家制定各种法律和管理规范,在网络空间中实时监控并积极作为,对违反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的行为进行监管。大学生主体需要门户网络技术供应商、门户网站、媒体的协同参与。把好网络信息生产和传输的“第一道防线”,在网络空间主动抵制错误或不良行为的传播,大学生人人树立网络自律意识,提升网络安全质量。发挥大学生主体自律作用,坚持以人为本,让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规与道德要求,加强网络行为自律。

三、治理网络“校园贷”的实施路径和重要步骤

首先、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网络“校园贷”治理工作的基础。实现网络“校园贷”良好的有效治理,必须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领域的指导地位。”[6]不断推进党在网络治理的发展和创新。要继续立足国情,不断增添治理网络“校园贷”新的时代内容,不断提高党在网络“校园贷”治理中的能力和水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传播与弘扬是“入脑入心”的重要方式,这也对网络“校园贷”治理产生重要影响。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加强网络空间的价值观引导,在“互联网+”时代多样化教育手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媒体宣传以事实为依据,让大学生清楚区分真伪明辨是非;在宣传形式上与时俱进,体现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在宣传风格上,改变空洞的政治说教,充分发挥网络空间中新媒体宣传教育功效,运用多种鲜活生动的方式使大学师生产生认同。

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是加强高校安全意识教育的集中体现。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不仅仅是单一个体素质的增强,而是面向高校范围网络平台管理和规范整体提升。在网络教育平台当中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正能量,使大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国家网络发展的脉络及动态,为具体网络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针对大学生主要关注的网络平台,通过其喜闻乐见的展现形式,将有关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精神加以准确表达,扩大宣传的广度,提升网络宣传的针对性,切实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积极影响。其次,对于社会网络平台中频繁出现的欺诈信息和行为进行坚决地打击和抵制,不良“校园贷”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错误观念,极易导致大学生误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加强网络环境净化对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7]。

其次,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是治理网络“校园贷”的重要内容。加强网络“校园贷”治理应做到“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安全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加强网络内容的建设就是要将传播负能量、违纪违法的内容从网络空间中剔除出去。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教育,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通过各种方法做大做强网上正面宣传,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高校育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厚植先进网络文化,把“校园贷”安全治理建立在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之上。借助新媒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等虚拟实践活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效能,注重对其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的挖掘与继承。弘扬网络红色文化,通过电影、电视剧、小视频等方式展现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增强大学生对党的执政认同。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讲好革命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和网络观。[8]开设相应的网络安全理论教育课程,通过网络信贷知识要点讲解,引导大学生从思想上重视网络安全,严格要求自身行为。同时在大学生公共课、党群课等加入网络“校园贷”教育课程,提高网络教育效率。组织开展网络实践教学活动,认清当前网络安全教育的不足和漏洞,建立完整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实现从“网络管理者”到“网络体验者”的角色转化。立足于网络“校园贷”的特点,在网络空间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校园贷”安全教育,既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展 “空中课堂”、“网络研讨”和“网上冲浪”等形式的安全价值观引导,也需要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和学生家庭共同积极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加强教育引导。重视借鉴和运用大众化、网络化的“流行语”,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深入研究大学生安全需求特点和偏好,以针对性的安全信息供给来满足其需求。紧密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推动表达方式的感性化、通俗化、生动化和具体化,把枯燥难懂的网络安全理论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化、网络化语言,创造创新“网络流行语”,让大学生听得懂、听得进,才能由内而外地提高对网络“校园贷”安全教育的认同度。建立网络数据化审查机制。对信贷信息进行审核,严守网络安全阵地。定时检测信息,实行责任制,利用大数据技术监测信息的变化趋势,对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预先判断,及时提出警报。

再次,建立健全网络“校园贷”安全的法律法规,加大网络“校园贷”的执法力度。依法治网是新时代网络“校园贷”有效治理的制度性基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互联网信息服务和互联网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进网络“校园贷”有效治理的法治化。互联网企业需要制定行业行规,共同规范其行为。建立健全网络“校园贷”主体责任制,明确网络各参与主体的责任与界限。习近平曾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9]高校党委要承担起领导、监督的职责,全面负责网络“校园贷”有效治理的规划部署;强化互联网思维,提升网络政治服务能力;组织师生、引导师生,形成与大学师生网络交心合力的关系;加强互联网培训力度,培养网络“校园贷”有效治理的专业人才,提高治理网络“校园贷”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既有品德又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控、引导、处理、反馈机制。强化互联网、大数据意识,实时分析判别网络舆情。借助大数据技术,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牢牢掌握“校园贷”治理工作的主动权,加强网络舆论的监控、引导、处理和反馈。在监控过程中跨越时空的限制,全方面、无死角地进行监控。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持“全国高校一盘棋”,建立统一的舆情监控网络和共享平台,一旦发现异常可实现“第一时间反应”。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立全国高校舆情信息监控网络和共享平台,采取不同措施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采用“柔性教育+刚性约束”相结合的方法,既通过循循善诱、“苦口婆心”的教育来引导,也要通过规章制度来引导和规范。完善网络舆情处理机制。依据不同的舆情状况,建立舆情分级应急处置机制,切实提高网络“校园贷”处理水平和能力。在处置过程中,应坚持高校各部门协同配合、网上网下协同推进,及时、快速地对网络“校园贷”舆情进行有效处置。加强网络舆情反馈机制建设,对网络“校园贷”舆情处置的过程、经验教训进行全面分析和整理,并分类备案。建立网络民意有效回应机制,保证网络“校园贷”舆情反馈及时有效。

最后,牢牢掌握网络“校园贷”治理主动权和话语权。加强网络“校园贷”安全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意识;加大对网络论坛、网络视频直播、社交网络等网站、客户端的市场准入、监管和问责力度。网络运营商、各门户网站、各媒体等网络参与主体自觉践行网络道德伦理,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素质,增强政治敏锐性,增强自我判断力,自觉抵制各类不良信息,避免被各种极端观点、情绪化言论绑架[10]。通过人工智能提高识别网络“校园贷”效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及时发现大学生瞬间情绪,对大学生观点、态度和行为进行判断。提高防范网络“校园贷”机制、监测网络“校园贷”动态,对网络“校园贷”加以引导。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提高识别“校园贷”信息准确度。以大数据为支撑,运用大数据信息采集、集成、分析、处理、反馈技术,精准分析定位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推送有意义的信息。大大提高甄别和治理网络“校园贷”准确度。

大学生网络“校园贷”情况进行细致和严谨的监督。只有主动熟悉网络“校园贷”的特点、组建形式以及运行规律等,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监督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构建起系统完整的监管体制,确保监督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对大学生网络“校园贷”行为监督和管理是一项复杂和繁琐的工作,不能简单地通过一刀切或寄希望于某种技术就可以完成,需要全社会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构建起相对完整和全面的监督网络,才能够对大学生网络“校园贷”做到有效的监管。对于大学生网络“校园贷”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监督和惩罚的形式加以完成,建立一套适用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树立同学之间的网络安全标杆,集中处理不安全行为当中频繁出现的问题,对屡教不改或经常进行危险操作的大学生予以针对性教育。运用网络安全审计技术进行监管。通过技术交流突破相应的难点要点,进行密切的实时监控,当网络“校园贷”出现恶劣情况时,留下证据,然后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调查跟踪。信息“把关人”需要发挥把关作用。“把关”建立在符合互联网时代信贷传播规律,既有相关法律法规,又有自身道德规范、职业操守。加强网络人工监控,通过网络嗅探、智能控制以及智能检索等渠道对网络“校园贷”进行监管。通过网络嗅探将网络“校园贷”与正常信贷信息做出比较,利用智能控制技术有效锁定不良网络“校园贷”的敏感词或关键字,将有关材料和发言记录交由管理员保存,为管理层作出查验和对策创造技术保障。

猜你喜欢
校园贷网络空间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应“实战化”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论我国“校园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大二学生被“校园贷”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