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英,黄小元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极端重要,是对"重要"程度的进一步强调,说明它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的工作。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它极端重要体现在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任务极端重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极端重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极端重要。
其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极端重要。一方面,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性质决定的。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经过长期实践证明,坚持其指导地位不动摇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方向。另一方面,这是由当前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式决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多渠道对我国进行腐朽价值观渗透,以及多元社会思潮传播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所以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其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端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紧扣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题,结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2]它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理想基础,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其三,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极端重要。意识形态是对当前经济社会形态政治制度文化的自觉反映,有着明确的阶级属性。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高校办学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必须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地回答了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命题。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是专业课程教育的基本目标,但是教会学生修身养性,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核心目标。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化信息网络向受众即时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各种传播媒介。新媒体环境是指以新媒体技术和相关设备为依托,大众化参与信息传播的一种环境,舆情传播的场所和空间。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依靠报刊、广播以及电视等。如今,新媒体将报刊、广播以及电视集于一体,靠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大数据的手机、IPAD工具端等进行信息传播,使接收终端、传输通道、信息形式进行了有效整合,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的同向传播。
新媒体是新时代大众传播媒介中最具形象性、生动性、最富有活力、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介。主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从信息载体上来看,具有丰富性、生动性、直观性等特点。传统媒体信息主要是承载在文字、图片以及二者的组合上。新媒体时代信息则依靠文字、音频、视频、表情符号、静动态图片等诸多形式进行传播。目前静动态图片和文本组合的信息传播形式占主导,使人们更能直观的了解信息的内容,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满足。第二,从传播方式上来看,更具有便捷性、即时性、互动性特点。新媒体环境下,QQ、微信、百度、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平台使受众更加便捷的获得信息,信息得到即时传输,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动性得到增强。第三,从信息传播主体来看,更具有平等性、自由性、层次性等特点。在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时代,报刊、广播以及电视等信息都是由专门工作人员进行采集,经过职能部门审查之后才进行传播的。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灌输式传播,信息的传播方与接受方处在不对等的位置。当前,借助新媒体信息技术,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传输者和接受者,信息传播的主体更具有平等性和自由性的特点。但是由于每个人生长环境、生活阅历、受教育程度以及社会地位的差异,从而表现出每个人在信息传播时思想上明显的层次性特点。第四,从信息传播环境来看,更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点。如今信息传播接受对于每个人都是开放的。人们的身份信息都用文字符号等隐藏着,用化名、甚至是匿名的方式进行信息获取、交流互动。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生活交流变得更加便利,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困境。新媒体环境中,腐朽价值观、多元社会思潮等在网络传播更加迅速、更加隐蔽,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结构。所以应对新媒体多重传播特性,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客观必然。
党的十八大来,党中央先后下发了许多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这无不体现了我们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更是进一步论证了这一点。这为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南,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指明了增强和改进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通过课程的一系列教学后,教学目标在受教育者身上的实现程度。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后,受教育是否在思想观点、政治水平、道德素质等方面得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是围绕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而展开的。简单来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抓学生思想的工作。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它的开展是为了教育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为了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和领导地位。不断改进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序发展的生命力基础,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内在要求。
在传统媒体社会中,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政府、执政党及它们主导的传播机构,掌控信息传播媒体,引导舆论的走向,牢牢抓住意识形态主导权、话语权,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递以互动传播为核心,具有实时性特点,任何人都能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工具可以随身携带。人们心中积蓄的对社会的不满、人性的丑恶等社会负面情绪通过新媒体肆无忌惮的表达出来。这些负面情绪被别有用心的人特意经营,在网上不断地发酵,这容易造成群众对政府的不满,对党的不信任,甚至导致社会动荡等。近年来,随着“网红经济链”的新兴,有些所谓“网红”、“流量大V”,发布一些所谓“揭露真相”的不实言论,煽动舆论,甚至丑化历史英雄人物,否定革命文化,为的就是吸人眼球,博得关注,从高点击的“流量”中获得利益。这些历史虚无主义信息的传播给思想单纯,辨析力不够的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让他们没法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当前高校传播的主流思想产生抵抗情绪。加上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人们认为自己拥有绝对的“言论自由”,不管是认同意识形态的内容,还是反对意识形态的内容,都是自己的权力,这种错误思想加剧了大学生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因此,肆意“自由化”信息传播极大地弱化了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实质是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传播。其教育多采用集体学习、集体交流、集体观看、个别谈心等形式。这种形式往往给人一种强制性的感觉,是明显的单向灌输型理论说教模式,所以传播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随着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4G网络手机在生活中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百度、知乎等平台获取信息。在学生中脑海中渗透着“什么不懂问百度”的思维,打破了教师是知识唯一获得渠道的神话地位。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用微信、QQ、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平台进行交流;通过百度、知乎、小红书等平台获取信息;通过支付宝、淘宝、饿了么、美团、去哪儿等APP足不逾户就可以解决生活问题。这些网络平台上的海量信息,不仅有教师在书本上传授的知识,还有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更是能通过分析受众的喜好而进行消息的有效推送,渐渐地学生开始对于课堂这种单向灌输传播方式表现出不满。现在各种APP宛如雨后春笋一般,只要你能想到的都能有对应的APP应用帮你解决,这种极其便利背后也存在着监管问题。部分APP监管力度的缺失导致一些西方国家腐朽价值观念,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监管难度。
国家安全涉及到政党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国家安全最核心的是政治安全、政权安全,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中的最核心是意识形态安全。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占据着新媒体信息和科技的优势。他们利用新媒体环境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向大学生传播西方意识形态和美式价值观,鼓吹自己的人权、自由、民主思想优越于中国。近些年来,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方式更加隐蔽,方式也更加多样,娱乐文化传播是其典型的渗透方式。通过娱乐文化中“偶像”包装吸引中国“粉丝”,部分大学生不满足于国内媒体的信息传播,为“追星”、查找“资料”而“翻墙”上国外网站。目前,国外针对我国建立了上千个舆论攻击反动网站,就等着我们“自投罗网”。自身素质不是很高的大学生看到一些所谓“图文并茂”、“逻辑清晰”的所谓揭露中国“内幕”、诋毁中国领导人、污蔑中国共产党的消息无法形成自我正确的判断。且有的所谓“偶像”其实是“台独”、“港独”等,在社交平台上公然发表反对“一国两制”的言论。这使三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部分大学生对党的领导,学校意识形态教育产生抵抗情绪,威胁了高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一领导。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是高校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多元思潮充斥的新媒体环境中,宣传工作必须遵循党管宣传、党管舆论的工作准则,必须把党委领导贯穿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全过程。在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党组织队伍自身建设,提升党委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引领力。首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原则上不动摇,“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 (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3]。统一整合新媒体设备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加强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共用,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质量。其次,增强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多方位、多角度的意识形态工作开展形式。支委会成员细化分工,发挥“书记总统筹,组委管发展,宣委抓思想”的协作体制作用,确保支部成员戮力同心。最后,党组织要增强大学生党员的“辐射力”,党员发展严要求,拧紧党性安全阀。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各个方面都比较优秀的一部分“领头人”,必须保证他们的意识形态不能出现问题。理论上,积极开展学习和研究党的新思想、新政策的活动,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素养。学习上,形成“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党员+团员”手拉手共成长学习模式。发挥党员引领带头作用,增强“辐射力”。传递正能量,带动引领团员、群众等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形成良好的科研学习氛围。生活上,形成"线下+新媒体平台"随时交流的长效谈心谈话机制,以便随时掌握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生活状态,确保管理带动有效。发展上,要在入党积极分子的确立上把好关、把严关,在一年的考察期间做到严要求、高标准。根据其在思想、学习、工作三方面的综合表现,制定优先发展计划。在预备党员考察期间更是要做到严要求、高标准,重点观察其思想上是否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行为上是否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牢记入党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使其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课程。[4]它是当前高校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党的理论、政策的主要渠道。当前面对外部环境的侵蚀,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抓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局限性日益凸显。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教师在课堂不能“论说”是底线,是教师道德的最低标准。每门课都具有育人的功能,它的引导方向必须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道而行。所谓“课程思政”并不是让所有的课都讲政治,而是让各个专业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教学和研究全过程。它是创新课程形式、丰富课程内容,以更加生动、有趣,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方式,对学生深入浅出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实行,有利于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困境,更好的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注重自身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建设。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新媒体平台建设上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校园网络新媒体监管,完善硬核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落实高校网络新媒体平台监管责任制,成立专门的新媒体信息技术部门,整合各个学院、各个组织等微信公众号,把宣传工作实名落实到具体负责人。把监管工作落实落细落小到具体事和人。再次,除了加强新媒体平台的监管以外,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消息传播渠道,提升服务功能。在发布活动通知、红色宣传时可以借助当前大学生最喜欢用的微信、微博、QQ、抖音短视频等平台向大学生进行消息传递。形式上多采取文字加静动态图片相结合的组合表达,提高信息的吸引力,增强信息传达的有效性。最后,要形成高校网络新媒体宣阵地。内容以正面宣传为主,能够生动形象地宣传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在宣传时多宣传当前取得的成绩和成果,如实反映当前的校园生活和师生主流思想,形成激励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但也要解决好歌颂和披露的关系,处理好正面宣传和批评报道的关系。[6]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落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着力做好稳预期、稳思想、稳人心的工作,切实搞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
根据CNNIC互联网研究发布最新2019版第43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8.29亿,居全球第一,其中学生群体最多。 新媒体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舆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高校要深刻认识到“做意识形态的工作就是做大学生的工作,大学生再哪,我们的触角就应该伸到哪”这一要点,抢占网络媒体舆论阵地,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阵。具体来说就是培养“意见领袖”。美国学者拉扎斯尔德提出,在大众传播的过程当中,往往是一部分人首先接触到了大众传播媒介,再将获取到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理解进行传播,对周围的人产生了影响,而这一部分人往往是具有威望、有地位和有学识的人。这些人也就是“意见领袖”。高校不乏学识渊博,兢兢业业,理想信念坚定,人格魅力丰厚的教授,深受学生们爱戴;也有品学兼优、勤奋踏实、积极进取的大学生,被同学们称道。我们的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和寻找各个领域的“意见领袖”,调动这些的力量参与到宣传思想工作中来,通过他们的声音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发挥其一呼百应的“粉丝效应”,增强宣传思想工作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