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理论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2020-02-25 09:37:28彭剑勇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彭剑勇,张 毅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对于后来时代来说是偶然的东西,对于先前时代来说则相反,亦即在先前时代所传下来的各种因素中的偶然的东西,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适应的交往形式。[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之所以能够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的准确论断,正是基于对时代的客观分析、对世界的全面认识、对历史的正确把握,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扎根中国大地、以人民为中心,科学完整地回答了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新时代的方向在哪里,新时代的要求是什么,新时代的领导核心又是谁。

一、习近平 “新时代”理论的形成

21世纪以来,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水平上仍居于领先地位,但逆全球化、核威胁、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非传统)威胁却成为频繁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隐患。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深入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和平主义力量日益增强,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难以维系,面临新的时代变局,如何应对全球问题,带领中国人民甚至引领世界人民走向更加光明美好的前景,成为新的时代课题。“世情国情的快速转变表明,人类正进入一个需要理论也可以产生理论、需要思想也可以产生思想的新时代。[3]”

与马克思主义的任何理论相比,习近平“新时代”理论的创立同样经历了反复的实践检验和无数先烈的伟大斗争。它继承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到多国的宝贵经验,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抓住世界社会主义由低谷转向复兴的宝贵时机,继承了群众路线思想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判定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伟大”助推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大发展”理念,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些都直接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理论的形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根基。

二、习近平 “新时代”理论的特征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相应的时代特征,通常情况下时代特征包括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习近平“新时代”理论正是基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等诸多方面的客观考量,立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生产力变化作出的准确把握:一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1978年至今,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法治理念深入人心,科教文卫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四十年的积累为我国带来质的变化,中华民族从毛泽东时期的站起来,到邓小平时期的富起来,再到习近平时期得到世界人民认可,真正强起来的跨越式转变。二是人的全面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随着精准扶贫进入尾声,全面小康近在咫尺,中国人民的整体素质也在进一步提高,保护环境,绿色发展,低碳出行成为时尚,世界各国都能看到旅游、购物的华人、华侨,义务教育和各项福利制度也让人民的生活更有保障。吃饱早已成为过去式,吃好才是人民考虑的重要议题。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两学一做”制度化,强化党员忠诚担当,始终坚持“四个意识”,身体力行“四个自信”,党风党纪焕然一新。习近平“新时代”理论指引着九千万优秀党员携手十三亿中华儿女,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新时代”的理论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正是看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阶段性,辩证唯物地提出了“新时代”理论,指出新时代具有新特征:要坚持变与不变相统一的原则。

所谓变,主要体现国内和国外两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物质财富的极大满足让人民对精神文化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际舞台上,随着中国经济、国防,科教文卫等事业的飞速发展,亚非拉美等新兴国家希望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进一步推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4]”

所谓不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中国热爱和平,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结伴不结盟。二是没有改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三是没有改变中国的领导力量,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与改革的成功,与人民手拉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新时代”的伟大航线需要中国共产党这艘旗舰带领中华儿女迎接一个又一个胜利。

三、习近平 “新时代”理论的创新

(一)从群众路线到“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原则。1943年,毛泽东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思想。此后我国历代领导人始终保持着这颗初心,站在人民群众立场,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进一步升华和完善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30000字的十九大报告203次提到‘人民’[5],”这在以往党的重要文献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各级领导干部通过身体力行,事事亲为,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评判党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准,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新征程的回应——也即“进一步关爱人民,造福人民,与人民共享“新时代”结出的发展果实。[6]”

此外,习近平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每一次朝代更替、生产方式的变革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民族走向的根本动力。[7]”我们中华民族要想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攻坚战,关键在于人民,也必须根植于人民。同时,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走进“新时代”,正是在以邓小平、胡锦涛、江泽民、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全体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团结一心,大力发展生产,最终改变了我国积贫积弱的先天顽疾。历史证明,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人民群众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远都是主力军。

(二)从后发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到当代中国的自主创新

70年前的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在经济和技术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1971年的中国,在艰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重新恢复了联合国合法权利。2019年的今天,中国不仅提出了“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协作的“一带一路”倡议,还在经济、科技、国防、教育等方面跻身世界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中国正在逐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让世界上更多国家和人民相信马克思主义、相信社会主义,中国正在由一个知识、技术、制度等领域的输入国变为输出国,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力量的对比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

(三)在四个自信中坚持辩证法三大规律

在中国,1921年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发展农村根据地、三大改造、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创举,辩证科学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式难题。习近平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前提下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提出“新时代”理论,坚持四个自信,是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之后又一理论创新、生动实践。

首先,正确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全面把握“新时代”下国际国内形势的变与不变,合理应对“新时代”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善于把握机遇同时也乐于迎接挑战,认清我国目前改革正处于深水区,要有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要将教育发展、法治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出现的阶段性问题及早发现,尽早解决。

其次,客观分析量变质变规律。习近平提出的 “新时代”论断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6年,新中国成立68年,改革开放推进39年的基础之上,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提高生产力,逐步由量变发展为质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走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后,科学掌握否定之否定规律。我们知道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同时我们所处的时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时代”正是从原有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应运而生,经历了6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39年的改革开放,同时也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缩影,“新时代”与新中国拥有同样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局势,国际力量发生深刻转变,我们更需要坚持四个自信,合理运用好扬弃精神,发挥负责任大国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四、习近平 “新时代”理论的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力量源泉。开辟了社会主义大发展的全新篇章、治国理政的崭新一页,从历史的角度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前进方向。

(一)开启了下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方位

伟大的理论孕育于伟大的时代,伟大的理论同时又响应着时代的号召。习近平“新时代”理论为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历史站位,同时也用简练明了的话语解答了人民心中的疑惑,从而为“三步走”战略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新时代”理论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它集中阐释了“新时代”的来龙去脉,准确把握了“新时代”的历史定位,全面分析了“新时代”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注入了新的理论动力,同时这一理论又建立在无数实践的基础上,符合实事求的原则。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的理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首先就是如何解决好新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是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普及化、时代化,抵制普世价值观的传播和渗透;最后是如何在保持好香港、澳门长期稳定的前提下推进大陆、台湾关系向前发展。

(二)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起点

习近平“新时代”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准确论断上,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大发展进入了新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新时代”并没有改变我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8],同时解决各项工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辩证唯物地看待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新发展、新阐释。而且习近平始终心系人民群众,不断丰富和发展群众史观,对人民的关切体现在其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比如“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主法治得到完善、惠民政策落地生根……这些都是 “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三)开创了今后中国共产党历史逻辑新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理论建立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新时期世界政治格局和中国未来走向的分析与判断,也为今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历史逻辑要求。习近平“新时代”理论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自何方去向何处。“新时代”的论断源自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提升、人民物质财富的积累,科教文卫事业的进步,来自于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新时代”的发展方向也应该是全方位的,其中最核心的要求就是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以人民为中心”,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新时代”理论再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历史要求。“新时代”要求把党的建设这项伟大工程放在首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自觉提高素质,强化监督体系,提升执政能力,确保党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胜利前行,从而带领十三亿中华儿女携手世界人民共同构建美丽地球村。

猜你喜欢
新时代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