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施

2020-02-25 08:08:59王军广赵志忠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科学院校专业

王军广 赵志忠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海南·海口571158)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相关工作内容贯穿高校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 号)《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 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 号)等相关文件中已知,从国家教育政策层面体现对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视, 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教师培养质量, 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从以上的相关教育文件可以看出,高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提高人才质量培养的重要措施[1]。 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工作,是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需要[2_3]。

地理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主要以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4]。 近年来,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培养基础师资教育的主力军,在地理科学专业实践已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5]。 但从目前来看,学生仍然存在综合素质不高、实践能力不强和就业形势严峻等现实问题,因此,只有不断的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切实可行的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等方式,才能够满足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全面提高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学质量。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国家层面相关教育政策的出台,通过对部分高校师生的调查访谈,可以发现,地方高师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师生思想上普遍重视实践教学; 具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实践指导老师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断增加等。 但在地方高师院校的实践教学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

虽然各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都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 但通过文献查阅和师生访谈调查可知,目前部分高师院校未制定明确实践教学大纲,就更谈不上实践教学目标了。 众所周知,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目前实践教学体系中缺少明确的教学目标, 最终导致实践教学安排缺乏整体设计等问题。通过查阅部分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内容,发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仅有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的表述,并没有详细阐述如何实现具有地理科学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目标,如海南师范大学2018 年地理科学专业(师范)本科培养方案中的表述:“本专业培养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的地理专业人才”, 在这个培养目标中只是提到本专业学生具备基本专业技能,能适宜到中等学校从事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等内容。 由此可见,目前各高校在制定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尤其涉及到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方面很不明确,也未体现地理科学专业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特色。 今后地方高师院校应围绕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具体实施上下功夫, 既能突出具有地理科学专业特色,也能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二)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仅通过当前的专业课程见习、专业(教育)实习(见习)、毕业论文三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完全不能满足学生未来专业发展的需要,应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专业研究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的社会实践、科研项目、专业技能竞赛等课外活动纳入实践教学内容,不断满足学生未来专业发展需要。

(三)教育理论课程脱离教学实践

根据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师专业的特殊性等方面原因,在日常教学中,需要设置并开设相关的教师教育理论课程, 目前高师院校通常将心理学、教育学和课程教学论等课程作为基础教师理论课程;但这些课程教材多年变化不大,课程内容陈旧、僵化,没有与地理学科内容相结合,脱离教学实践,而其它一些具实践导向性的教师教育课程(如: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教师礼仪与人际交往等)开设比较少,甚至没有开设。 这样就会导致师范生在今后的专业(教育)实习(见习)等时间教学中,不能将课堂中学到的教师教育知识应用于今后的教学中,最终表明,教学实践中不能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将会影响最终的实践应用效果[6]。

(四)社会实践活动质量有待提高,次数偏少

目前,地方高师院校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教师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暑假社会调研等,由于以上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参与的学生人数偏少,说明高师院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要提供个多实践平台,增加社会实践的次数。 因此,应该增加哪些社会实践项目,如何提升实践活动质量, 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并从中得到锻炼和素质提升,是当前地方高师院校应该努力改进的方向。

(五)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部分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没有见习经历或进行过见习,但效果不理想;在使用微格教学过程中, 没有统一的训练模式和评价体系,只是学生备课和讲课,缺乏课前的详细指导和课后的深入探讨;教育实习时间比较短,部分高师院校只有2 个月时间,时间短,直接影响实习效果,最终使教育实习的质量大打折扣。 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 实习学生不能得到实践指导老师具体的、实时性和针对性的指导,无法使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教学问题得到及时解答或正确指导,突显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将导致实践或实习效果不佳[7]。

(六)实践教学保障问题

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 当前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但仍然存在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认识不足、知识水平欠缺等情况,因此在进行指导过程中,指导效果不太理想。 实践教学所需的实习场所和设备设施是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 就目前来看,培养和强化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实践技能的实验室、实训场所比较缺乏,不能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实践教学的成本相对于课堂理论学习的费用要高得多,目前很多高校设立了实践教学专款,但由于资金数额有限,再分配到各个课程见习和专业教育实习的经费相对偏少,就会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实习效果,另外,实践教学开展所需的场所和设备都需要高校经费支持。

(七)实践教学评价不全面,主观性大

实践教学结束后,大多数院校通常采用提交实践总结报告和现场实践汇报的形式,对学生的时间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这种常规的实践教学评价方法,未将学生在实践期间的日常表现、实践材料撰写情况以及实践单位评价等方面纳入评价范围,这体现出来了当前实践教学评价方法和内容的“片面性”。 也显示出了依据内容和评价主体的单一,主观性大,不能反映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成果、表现情况,也不能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等方面综合素质变化做出准确判断[8]。

二、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措施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地方高师院校承担着培养基础教学师资的重任,在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 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 首先,在实践教学目标制定和实施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不断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注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方法的同时,应加强地理专业核心知识在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9]。 然后,在实践教学中,要着眼于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需求为立足点,从强化专业实践能力训练方面入手,围绕中学地理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为中心,将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地理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 最后,高师院校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尤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 并以此为目标统一协调教学实践各环节; 并在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大纲,其中包括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目标、内容和要求等方面,为有效的实践教学奠定基础。

(二)重构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能力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目标,地方高师院校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宽阔的知识视野,扎实的地理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具有完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而科学、合理、有效的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有利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获得、 专业素质的养成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以职业所需的技能和训练为主。 将社会实践、科研项目参与、专业技能竞赛等课外活动纳入实践教学,尤其在科研项目参与方面,能够鼓励本科生加入,在参与过程中,将有利于提升本科生的文献检索、逻辑思维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能力,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课程教学中,能够将学科前沿知识、典型教学案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尽快开设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教师礼仪与人际交往等具实践导向性的教师教育课程; 根据社会和学生需求,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比如采用示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混合教学法等,既有利于学生更多知识的获得,也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应将技能的培训和素质的培养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学习和科研实践当中。 需要加强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技能等方面技能训练与培养,使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对学生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强化训练,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求职就业竞争力。

(三)创新实践教学途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实践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基本理念,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是检验知识有效性最基本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理论—实践—反思—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和提升。 在实践教学中,搭建稳定、高效运行的实践平台将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有效实习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10]。 一方面,地方高师院校要加强校内实训场所的建设,适度提高现有实训场所的硬件设施建设,提高现有场所的使用效率,通过实践项目的优化和提升,提高现有教学资源的资金投入的“回报率”和利用率。 另一方面,地理科学专业作为师范教育专业,应该与周边区域的中学教育机构建立长期、 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高师院校与中学教育的固定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充分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并且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推进“双进工程”,即中学名师进大学,利用高校资源进行教师培训研修活动,大学名师进中学,了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动态,实现大学与中学之间的良好合作和无缝对接;通过采用“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制度,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各负其职、明确工作内容和责任,如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参与学术研究、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校外导师主要专责中学专业骨干教师,主要工作内容是指导学生在实践期间的实习、见习等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提升和职业理想树立,真正成为学生未来教师职业生涯的引导人。

2.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升职业所需技能

以各类课外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11]。 地理科学专业应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如“三字”比赛、班主任技能比赛、教师技能大赛、地理科学展示大赛等,通过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专业实践技能。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申报大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或者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制定提纲、室外采样与室内试验测试、数据分析、撰写论文等研究性过程,在实践中强化了专业素养,增强了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能够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和专业学习等[12]。

(四)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想在众多院校学科专业中脱颖而出,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锻造一支实践教学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地方院校应重点构建一支既懂高等教育又懂基础教育,既能胜任地理课堂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指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采取多种方式或途径,全面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 应鼓励地理专业教师到中学进行实践锻炼,定期或不定期到中学任课、兼课,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参与地理教研活动、课改培训、集体备课、公开课等教学活动,熟悉基础教育地理教学规律,提高地理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能力。 同时聘请具有基础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优秀中学地理骨干教师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地理教师教育类课程 (如地理教学法等)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见习、实习、研习、微格教学训练等实践教学活动。

(五)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检验实践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有效措施,严格的实践教学评价,有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进行实践教学评价时,应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主体, 构建由高校教师、地理专业学生、中学生、中学教师和实践单位等多方面参与的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主体,能够集中反映学生的实践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评价也包括对实践指导教师的评价,同样采取学生、教师本人、实践单位的评价共同完成,有利于督促实践教学指导老师按照实践教学目标和方案,认真履行职责,端正工作态度,更好的参与到实践教学中。 另外,在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中,应兼顾实践过程和结果的考核,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日常表现,再结合实践总结或报告等相关材料,这种综合评价方式能够客观、综合、公正、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实践效果。

猜你喜欢
科学院校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科学
科学拔牙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