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忠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 安徽·宿州 234000)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重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决定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素养是指一个人在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和社会合作态度,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 职业素养的高低关系着国家形象和民族竞争力,也是一个职业成败的关键。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积累,其主要功能就是对人的教化、培养和塑造。 因此,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以地方传统文化为辅, 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促进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知识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1]包括职业信念、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三大核心内容。 美国学者莱尔·M·斯宾塞提出的著名的“冰山理论”将职业素养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 知识和技能如同冰山裸露在水面上的部分,这也是任职者的基本素质,属于显性职业素养。 而包括内驱力、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在内的职业信念、职业行为习惯等潜藏在水下的深层部分属于隐性职业素养。 隐性职业素养才是区分优异和平庸的关键因素。 因此,一个人隐性职业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以后的发展高度。 在现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下,人们更关注事物的功利性,更追求快速获利,所以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也更多的具有功利性,追求毕业后可以快速获利的专业技能,往往忽视了对自己职业素养的提高。 高职高专的学生更是如此。 高职高专学校的生源综合素质本来就低于本科院校,基本上是高考400 分以下学生, 还有很多是200 分左右的学生。 他们本身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高职高专以后, 再加上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从学校到学生自己,都很容易忽略对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从有关部门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统计数据来看,成功的高职高专毕业生都有着较好的职业素养。 这也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和本科院校毕业生竞争的必备素质。 所以,高职高专毕业生要想毕业后获得成功, 在高校时加强专业素养的培养之外,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与其说培养的是专门应用型人才,不如说是培养高素质前提下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高专学生进入社会的专业水平显然不能达到高精尖,所以他们事业的发展之路存在着若干可能性。 因此,一个有着高综合素质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会快速适应社会, 也能更好地把握住机遇,走向成功。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孔子学院在各个国家不断涌现,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 作为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国内高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哺育当代大学生,逐渐成为必然趋势。
儒家思想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虽然丰富而庞杂,但是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忠君爱国,强调读书人要入世,要追求自己的事业。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就是对不同层次读书人的不同要求。 儒家思想对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有很大的帮助。 在高职高专学校日常教学中,如果把这些传统文化融进教学,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事业观, 扩大人生格局,增强责任感,这对其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有直接的帮助。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强调了一个人对国家、社会及家庭的责任心。 这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责任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比如儒家文化非常重视职业责任。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强调的就是每个人都要各尽职守,做好自己份内的事。 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3]则是他所期待的责任心。范仲淹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将天下苍生的荣辱兴衰视为己任。 这是高度的责任感,是不计个人荣辱的责任感。 高职高专学生要想成大事,就必须有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感。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更应该强调这种精神, 因为作为师范类的毕业生,未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职业行为习惯包括团结协作精神、自律自省能力、坚持到底的恒心等多方面。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既是做事之道,也是处事之道,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对指导学生的处事之道有很强的意义。 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强调的更是在团队中出现意见分歧时每个人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和做法,其核心也是以团队为主,和现在讲求团队协作的职业理念是相同的。
“慎独”是《礼记·大学》中提出的,强调的是当一个人独处时, 也要像身边有很多人监督一样,做好自己,儒家后来的“吾日三省吾身”,以及佛教的四正勤,强调每个人都要时时自律自省。 作为一个职业人,每天自律自省是职场成功的必备素质。
中国近几百年来出现了很多老字号品牌, 比如同仁堂、全聚德、内联升、张小泉等等,这些老字号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们之所以能长盛不衰,靠的就是工匠精神。 这种工匠精神体现的是坚持到底的恒心,对于以技能为特长的高职高专学生,特别是工科的学生来说,更应该是毕生坚持的。
从2019 年, 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一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增加了一门通识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每周两节,这说明新形势下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和作用。 除此之外,高职高专课程里也仅有“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课程能有限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对学生职业素养体系的建立没能起到应有作用。构建传统文化下的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养体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构建学生职业素养体系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 修订方法要根据具体专业有区别的进行。 学前教育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等师范类专业,由于专业特殊,除了“书法”课程以外,可以把通识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从每周两节增加到每周四节,把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和小学教育的“中国文学”课程内容和传统文化结合,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实践课内容。 其他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在思政类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讲授儒家和道家至今仍然有现实意义的思想,结合孔子、范仲淹、文天祥、郑成功、于谦等人的事迹,再通过古代礼仪实践、参观当地博物馆、参观人文古迹等实践课内容,为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做方向上的熏陶和指导。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人生和事业方向的引路人,所以,教师必须认同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内容,对教师队伍进行有目的的培训,才能有利于方案的执行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对教师的培训分两步进行,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专门培训,二是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 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素养,并寻找可行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职业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理论认为, 外部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作为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舞台,校园环境要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校园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要注意每一个细节。 校园里的标语、路牌、门牌号等所有使用汉字的地方尽量不要使用印刷体, 尽可能使用毛笔书法书写; 道路名称多选用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路名;多举办传统文化类的学生活动,比如汉服文化节、书法比赛、国学诵读、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多举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 比如,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新生录取通知书就可以请书法老师用毛笔书写,这样每一位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大一新生都会被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染, 从这一刻开始就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能感受到宿州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
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把教育落在实处,还可以丰富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宿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宿州最重要的地方文化有运河文化、孝文化、钟馗文化、贤文化等。 学校所在地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生活的地方。 通过学习和参观相关文化古迹等教育方式,把这些文化融合进学校教育之中,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运河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孝文化能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钟馗文化能教会学生做善良正直的人,贤文化可以教会学生合作意识,白居易的苦读事迹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斗志。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影响需要平台,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也需要平台。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各种新媒体融入了大学生业余生活,所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和新媒体相结合,成为了我们提升教育吸引力的必由之路。 方法主要有两步,首先建立线上平台,通过QQ、微信、微博、学校网站、专门论坛等软件或网站,有条件的可以编制专门的APP 软件,进行相关宣传和影响;其次是建立线下平台,通过学校刊物、海报、宣传栏等工具扩大影响,再结合一些相关活动,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短视频大赛、创新大赛、诗词大会、辩论赛等,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内容很广泛。 爱国敬业、忠于职守、爱民如子、自强不息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进步。 而高职高专院校有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是国家人才基地,每年为社会输送的毕业生职业素养如何,关乎社会发展和国家命运。 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人才培养活动,逐步提高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对社会的发展都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