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与人类的关系解读音乐治疗的功能

2020-02-25 08:08席雯婷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理情绪人类

席雯婷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江苏·苏州 215131)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作出了新判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属于人的心理学范畴。 新时代人民期待的美好生活,既有物质生活的维度、生存环境的维度,也有社会生活的维度、文化生活的维度。 音乐是人们文化生活维度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们开展的各种音乐活动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及情操的陶冶,也在心理和生理健康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音乐治疗在帮助人们进行身心调节、舒缓、疾病康复过程中体现出的优势,越发受到各领域的关注。 笔者将从音乐与人类的关系角度解析音乐治疗的功能。

一、音乐与人类的关系

音乐与人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笔者认为,音乐与人类的关系随着不同时代的生产力、社会分工的变化而变化。 在早期人类社会,音乐是人们的基础生存需求,音乐是人们通过自发参与积极美好的体验来获得强大生命力的一种方式, 人人都需要。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音乐才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艺术,它的功能是供人们提升修养、陶冶情操、点缀生活。 当下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生活质量大幅改善,社会各方面日趋平衡化发展,全民教育水平充分提高,音乐活动又逐渐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普适化的文化生活。

现代人谈起“音乐”,一般都会把音乐的审美体验认为是人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之上的一种精神需要、享受及陶冶。 通俗来说就是,不可以没有吃住但可以没有音乐。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人类具有一些先天需求,越是低级的需求就越基本,越与动物相似;越是高级的需求就越为人类所特有。 同时这些需求都是按照先后顺序出现的, 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即需求层次。[1]按照现代人的普遍理解,音乐的审美体验与人类的生存没有直接关系, 人只有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才会追求音乐审美的享受。 因为它属于较高级的需求,属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即具备享受和陶冶这种功能的“音乐”应该出现在人们解决最低级的基本生存需求之后。 但笔者认为音乐与人类的关系从古至今是不同的, 并不都属于在最底层的生存需求之后的高级“享受”和“点缀”。

音乐与人类的关系随着不同时代的生产力、社会分工的变化而变化。 在早期的人类活动中,音乐活动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低级基本需求。 这个观点与高天教授的观点一致,他认为,“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既不是为了审美,也不是为了享乐,而就是为了生存! ”[2]在史前文化社会的各种宗教活动中,人们相信音乐的力量可以影响精神和躯体的健康,而健康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和愿望。 “人们相信在重要的礼仪中所使用的歌曲来源于超人类或超自然的力量, 这些歌曲有一种他们无法解释的力量,人们在宗教或健康礼仪等活动中求助于这种力量”[3]。 在某些部族文化中,“多数情况下,部落的音乐师或治疗师在社会中拥有重要的地位,这些人的职责不仅仅是确定疾病的原因,而且还要为病人驱逐身上的幽灵和魔鬼,有时候音乐被作为治疗仪式的前奏曲,在仪式前和仪式中可能用到鼓、摇鼓、歌曲等。 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师和治疗师往往很难被区分开。为了促进身体的恢复,以治疗为目的的降神仪式和歌舞活动,可以为病人提供情绪和精神上的支持……”[4]在中国,考古学上已经证明在中国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骨哨和陶埙出土于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骨哨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而据考古界认定的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是在距今3300 年左右的商代中晚期的殷墟甲骨文。 由此说明,中国的乐器出现早于中国的文字,从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即早期人类活动中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一定有音乐。 那么早期的人类是用这些音乐作“享受”“陶冶情操”吗? 答案一定是“否”。 早期人类生存环境十分恶劣,部落战争、寻找食材、治愈疾病是首当其冲的生存需求,必然无心思做“享受”“点缀”之事。 所以推测,音乐是早期人类活动的生存需求,属于最底层的基础需求。

这就印证了前人文献中所述的人们相信歌曲拥有超人类或超自然的力量, 能够促进身体的恢复。 这是先人们的迷信吗? 并不是。 用现代的科学观点解释当时人们的这种观点,即精神和情绪能够影响人的生理健康, 而音乐又可以影响精神和情绪。音乐是如何影响生理健康的呢?简单来说,人类的健康建立在强大的生命力之上,想拥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增加积极美好的生命体验。 只有生命体验足够美好,当不得不面临困境的时候才有顽强的生命力去抵消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不如意,这点于今都同样成立。 先人们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进行着音乐活动,这种活动就是体验美的过程,如果一个人能够经常在生活中体验到美、愉悦、积极,他就容易拥有良好的心境和健康的个体生理机能, 那么该个体的生命力便是顽强的有活力的,在面对创伤、病痛、恐惧之时会有更强大的承受力和自愈能力。 反之,如若他不能够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当疾病和创伤来临之时,他便会退缩便会害怕,在外的表现就是容易生病、 抵抗力差或是容易投降。 所以音乐活动增加人们对生命的积极体验,对人的身体健康及人的社会活动行为是有影响的,这也是为何先人们在宗教祭祀、生产劳动及社会生活中崇敬音乐,觉得音乐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促进身体恢复的原因了。 所以对于早期的人类来说,音乐占有异乎寻常的地位, 音乐相当于治疗疾病的“药品”,并不是“审美体验”,是生存之必须品,这也是音乐治疗的早期雏形。

音乐与人类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的文明程度与音乐功能之间是正比的关系。 随着生产力提高,人类文明程度逐渐上升,社会分工开始出现,国内外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专门司职音乐的专业乐师。 这些职业乐师最大限度地发展了音乐技能和音乐作品,使其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精细化、扩大化。 与此同时,不同的阶层逐渐开始分化,专业乐师的音乐作品在较高文化阶层的人们中间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 随着不同时期意识形态的变化,音乐才逐渐成为了人们宣泄抒发自身情感的突破口,这才使得人们将音乐带来的功能多样化——上升为 “审美体验”, 音乐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所以说人类的文明程度与音乐功能之间是正比的关系。 科学实验表明,人们对音乐的感知是与生俱来的,几乎所有刚出生至学龄前的孩子对节奏鲜明的音乐都有着自发的情绪反应,并伴有跟着节奏手舞足蹈的动作。[5]但在成年后,却有大部分人群成了听不懂节奏的音盲。 其中原委,应该是由于社会分工及社会阶层的分化,部分人口在社会生活中因缺乏音乐体验和对音乐接触较少,而使那些与生俱来的具备感知音乐情绪的生理机能受到长时间抑制,从而导致退化。

就我国现阶段而言,目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生活质量的大幅改善,社会各方面的日趋平衡化发展, 全民教育水平的充分提高,当下时代音乐活动又会逐渐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普适化的文化生活。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音乐治疗应运而生,人们发现音乐在帮助人们进行身心调节、舒缓、疾病康复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优势,音乐治疗中音乐的功能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

二、音乐治疗的功能

在这里,应首先明确音乐治疗的内涵概念。 对“音乐治疗”的定义最全面和精准的,笔者认为是美国Temple 大学教授布鲁夏博士提出的定义:“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运用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的目的。 ”[6]

笔者对这个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音乐治疗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治疗过程,而不是简单随意、无计划的音乐活动。 开展音乐治疗的前提包含两个必须:一是,必须在过程中完成三个阶段的工作:评估—干预—评价。 二是,必须包括有音乐、治疗对象和专门经过训练的音乐治疗师这三个因素。以上两条“必须”,缺少任一因素都不能称其为音乐治疗。

第一个“必须”中,“评估”指的是治疗师要在音乐治疗开始前对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症状进行一个初步的评估及前测, 之后设定好长短期各类目标便开始进行“干预”。 治疗师应该根据治疗目标, 使用各种合适的方式使来访者在某些方面产生一定的改变,如改善消极情绪,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等。 在治疗后需要进行“评价”。 在评价阶段,需要确定前一阶段的干预是否取得了期待的结果。统观全局, 整个过程是一个来访者逐渐向着预定目标改变的过程。 音乐治疗的行为是有系统性和目的性的。 第二个“必须”中,“音乐”作为媒介是音乐治疗的一个重要要素。 如果是用语言进行治疗,则不属于音乐治疗, 例如我们常见的语言类心理咨询、语言类团体心理辅导、语言类心理剧等。 音乐治疗中的音乐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凡是和音乐有关的活动形式——如聆听音乐、唱歌、器乐演奏、音乐创作、即兴表演、舞台剧、形意律动等都属于音乐治疗中的“音乐”因素的范畴,而不单单只是指听听音乐,愉悦心情放松身心。 除此之外,“音乐治疗师”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只是在家听听音乐,愉悦心情放松身心,自己做一些现在流行的音乐冥想, 或者在健身教练那里做一些音乐瑜伽,也不能算作音乐治疗。

在此概念基础上,音乐治疗中的音乐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音乐治疗的功能又有哪些?笔者认为,音乐利用自身传递给人们的音乐情绪对人体进行生理及心理上的治疗, 这种情绪反应与生俱来,不依赖人们的文化教育和音乐训练背景。 所以显而易见音乐在治疗中具备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同时也兼具人际交往作用及审美体验作用。

首先,音乐在治疗中具备了心理情绪功能及审美功能。 音乐会带给人们情绪体验。 音乐是有各个音组成的,这些音单独或有序地组织起来,只是一堆外在的声波,并不具备什么审美意义。 只有当音通过人体进入到器官之后,先转换为初步的情绪反应,再被大脑皮层感知,才具备审美意义。 由此可见,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审美主体的感知过程,它必然具备审美功能。 也就是说,音乐只有经过人体器官被人感知之后它才变得有意义,否则它们只是一堆外在的物化声波而已。 在这个过程中音乐先转换为初步情绪反应而后被大脑皮层感知,再由大脑发出“听到音乐”的指令,人们方才在意识层面上得知“正在进行音乐活动”。 所以音乐是不能脱离情绪而单独存在的,音乐情绪就是音乐本身。 情绪则是心理治疗的核心,所以心理取向的音乐治疗更适合挖掘处理来访者的情绪问题。 故而音乐在治疗中具备了审美功能及心理情绪功能。

其次,音乐在治疗中具备生理调节功能。 音乐带给人们的情绪会导致个体生理唤醒水平下降。 现代很多音乐家和心理学家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音乐激活的是副交感神经系统, 而不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导致机体的生理唤醒水平上升,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导致生理唤醒水平下降。 也就是说前者容易让人紧张有压力,而后者会让人感觉放松释怀。 例如紧张、压力都是应激反应,也属于一种情绪状态,当个体处于音乐情绪状态中,生理唤醒水平下降, 紧张和压力状态就会有所缓解,生理状态便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 这也可看出音乐情绪的生物适应性功能,即音乐在音乐治疗中的生理及心理调节功能。 除了减压之外,国外大量研究已经证实,音乐可以引起各种生理反应,如镇痛、使血压降低、心跳减慢、血管容积增加、肾上腺素含量降低等[7]。 这些实例足以证明音乐在治疗中具备生理调节功能。

第三, 音乐治疗本身就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社会性的非语言交流的艺术形式,上文中在音乐治疗的内涵概念中已介绍过音乐治疗必须开展有计划的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有很多类型,团体歌唱活动、歌曲讨论活动、小组器乐合奏活动、音乐舞台剧表演活动等,只要通过音乐治疗这种形式开展的都属于2 人以上的人际社会交往,团体音乐治疗则是多人之间的人际交往。 这便是它的人际交往功能。

结 语

综上所述, 音乐对机体的作用是先天生物性的,情绪是人类自带的感知功能,音乐情绪作为情绪的一种,也是与生俱来的,所以音乐治疗的对象具有普适性, 不依赖于人们的音乐教育或文化层次。 它通过审美主体对声波的感知,获得初步情绪感受刺激大脑皮层, 所以音乐情绪就是音乐本身,它具备心理功能和审美功能。 同时情绪会导致个体生理唤醒水平下降,这个过程是音乐治疗的生理功能体现。 音乐治疗本身就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具备人际交往的功能。 以上四个功能特点是音乐治疗的优势,也是音乐治疗的可行性所在。

猜你喜欢
生理情绪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打破生理“平衡”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