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宏 宁 宜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 510430)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校企共育工作室的理念、模式、实践、成效都处于发展期,其创新创业孵化能力还有很大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亚欧一些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办学经验及共育工作室模式的成功案例可为我们提供借鉴与思考, 并从中得到启示,以此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合作机制纵深发展。
二战后的德国之所以能从战争的废墟中迅速崛起并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其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功不可没。 德国的双元制下,以企业需求为驱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学生由企业与职校共同培育, 培训过程在工厂企业和国家职业学校进行,企业实践学习与学校理论学习同步,部分企业高管与知名校董实现相互兼任, 产教研深度融合,既实现教育资源的共通共享,又缩短深度人才培养的学习周期,这一切都获得政府完备的法律支持与高昂的经费投入。20 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工作室的创立, 是这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经典案例。这种模式以技术实践为主导, 以工作室为载体,主题教学与项目实践交互执行,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构成德国极具特色的职教体系下工作室制应用型教学模式。
美国的合作教育以学工交替为主要特征,发展较为成熟的模式有平行式与交替式两种。 平行计划式模式是学生上午学习,下午晚上兼职工作,二者同步平行进展,周工作时长为20 小时左右;学工交替式模式为学生在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一般以学季或学期为单位, 再去工厂全职工作一段时间,周工作时长为40 小时左右。 从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与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双向选择注册开始,意味着整个合作教育计划的启动,工作周期与学期学习交替进行,部分企业一开始采取契约的方式与学生形成稳定、正式的雇佣关系,工作经历与学业进步都被量化进考核标准。 在这种企业学校“轮岗制”的教育模式里,“教学+工厂”特征非常明显,实现了人本位、教育本位、职业本位的统一。
日本职业教育模式里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企业办学,这是一种企业参与度更深入、企业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需求更迫切的办学方式,实现的途径有校企合作办学、校企股份制办学、企业办学。日本2/3 的企业与大学有合作关系,知名企业办学的如丰田汽车公司创办丰田工业大学,日本商业圣手中内功大荣公司旗下的流通科学大学。2019年日本科技学术政策研究所(NISTE)发表的《2018 大学产学合作报告》统计分析了三大都市圈(东京圈、中京圈和关西圈) 与地方圈的产学合作情况表明:2012-2016年, 大学从企业获得的研发资金呈增加趋势, 大学获得的企业研发项目数量呈增加趋势,三大都市圈产学合作涉及的研发资金呈增加趋势。这一现象表明,学校不同专业与大都市圈的相关产业都有紧密合作关系。
随着校企合作在全球职业教育范围的大面积推广,双方共育人才模式的创新探索及实现路径在理论与实践中都有所突破,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是其中一重要举措。 首先,从理论上说,马克思将实践的概念引入哲学范畴,并提出实践出真知的唯物史观,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传统文化也提出“知行合一”观点,强调实践行为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工作室模式很好实现了学科知识、项目载体、就业积累三要素的完美结合,成为一种新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中国的职业教育拘囿于传统教育模式,对政府行政职能依赖过多,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校企联姻合作方面创新创业能力不够,2019年高职100 万扩招计划实施后, 一方面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带来人才市场劳动力的释放,一方面是企业拓展、项目研发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无缝对接,从而推动企业制造、研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升级,同时激发学生个性发展的潜力与思维发散的动力。 第三,世界各大都市圈、城市群不仅汇集巨大的经济体量,同时汇集了各类大学院校与科研机构,如纽约圈、东京圈不仅是政治、经济、金融中心,也是科学、文化、技术中心。 长三角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北京、上海都市圈不仅产业聚集,而且院校聚集,区域产业集群的优势与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为科学技术与先进生产力的转化重组提供空间与可能,校企共育工作室人才模式适应这一格局发展并得到推广。
工作室育人模式突破了讲授制传统教学方式,也有别于校内实训基地模拟操作训练,是一种面对社会与市场开放的项目式教学活动,一定程度上受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支配与调节,教学与应用二者契合度更高,以下方面有所变化与侧重。 第一,以工作室为载体,兼具教学课堂、实训基地、生产车间、项目研发多功能,在职业化情景教学中实现生产资料中物的要素紧密融合。 第二,教学内涵突破了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模式, 根植于职业领域的市场需求,注重实践教学。 由企业与院校共同开发课程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依托主题项目为载体,结合课题研究、技能竞赛、实践操作提高学生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 第三,工作室教学模式下,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双师育人, 学生与职员双重身份双肩双责,绩效考评成果形式多元化,包含理论测试、奖项证书、社会商品或劳动薪酬等。 第四,重视工作室建设中校企的互融共进,如学校的微课、慕课、精课课程内容紧密结合项目主题模块,缩短企业用人需求调研时间与职业岗位人才培养周期。
首先从课程开发教学形式上导入行业岗位评价标准,将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融为一体。 同时在职业实践中引入企业化管理,具体体现在遵守认同企业规章制度、管理细则、营销策略、绩效方案、企业文化等方面。 其次在主题项目化教学中,以主题为引擎,任务为驱动,项目为核心,学生在职业情景的工作中完成教学过程的升华。 如法国百利高艺术学院的主题教学法、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依托“江苏省高职高专服装设计实训基地”探索出“课题研究教学+主题项目教学”的教学形式。 最后在工作室教学质量评价中,引入企业薪酬激励机制,工作室团队成员能从项目成果反馈及收益中得到物质化的薪酬激励。
“工作室无界化”是南洋理工学院提出的教学理念,也是工作室主要特征之一。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学生可以融合成阶梯型项目任务团队进行合作开发,便于不同学科背景交流与互补,如芬兰赫尔辛基理工大学的工作室很注重多学科交叉性的教学策略; 指导教师、企业专家、学生的关系转变为团队协作关系,团队成员实现原来身份与社会关系的“无界”;校企建立合作机构,形成动态开放性学研发系统,实现人力智力资源、教育科技资源、设备技术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室与工厂、学校与企业、实践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无界”。
职业教育采用的是“技能+学历+就业”的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相比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更侧重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与目标中提出“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方案》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方面明确提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加强深度合作。 2019年高职“双高计划”支持院校的评估条件之一是校企结合好、实训开展好,在专业群的定位上要对接区域产业,在教学资源与校企合作上能共建共享。
工作室制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学校理论教育与企业实践教育的融合,以项目任务为核心,依托工作室为载体,靶向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缩短学习、实习、岗前培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周期,增强学生的软实力,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工匠人才。 在职业教育的成长之路上,越来越多的院校看到经济转型的机遇,正以各种方式寻求校企合作的空间与突破,实现教学成果认定与转换的统一。
完备的法制保障。 法制是基础,发达国家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都注重先行立法来保障教育制度的实施与执行。 如德国1969年就颁布了重要的《联邦职业教育法》,美国1994年通过的《学校至职场机会法案》,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校企之间的合作。 我国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方面有定位精准的顶层设计,在企业办学动力不足方面有清晰的规划与策略,为现代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现实土壤。
课程体系与项目模块教学法。 职业教育是一个“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过程,以工作室为载体的教学体系构建应包含职业能力培养与理论知识学习。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传统课程体系设置相比,有以下变化:第一,传统专业课程设置对市场与社会需求的调研、反馈、决策、执行周期较长,效能相对滞后, 而企业与市场的关系遵循价值规律要求反应灵敏, 校企共育工作室制课程体系实现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直接快速转化。 第二,在教学内涵上,以主题项目为教学模块组织课程、开展教学、研发产品、接受评价,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这既是职业教育的本质需求, 也锻炼了学生遇到问题时的认知、分析、思辨、决策等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考评激励机制不同,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有效评价体系导入行业评价标准, 业绩成果涵盖社会化内容。 在对学生的效果评价上兼顾理论知识、专业能力、社会效力,学生接受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的综合评估。 第四,教学过程中的微课慕课设计、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技能大赛与工作室主题项目实际案例相结合,拓展了课程内容开发,形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衔接的理想格局。 第五,在学习效能呈现形式上, 传统教学模式的成果大多体现为无形的精神财富与智力储备, 工作室模式学习效能体现为无形的精神财富与有形的物质财富的结合体。
政府法规支持、宏观调控与行业协会参与相结合。 相关职业法律法规的出台不仅是约束与保障,更是引导与支持。 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校企合作企业的支持: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政策税收政策。 各级地方政府应在《方案》指导下因地制宜细化策略方针,加强宏观调控,成立职能部门履行宣传、管理、引导职责,把职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
打造专业品牌, 激发校企共育工作室原动力。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或社会经济组织,现代经济学认为企业本质上能实现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 在校企合作上,企业总是寻求资本收益最大化的合作对象建立工作室并良性运作。 只有学校拥有企业所需的教育技术资源、专业技术水平与人力智力储备,才有增强企业合作意愿共建工作室的可能性。 因此学校应做好高水平专业建设,从课程标准与课程体系上突出专业特色,主动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及产品升级,对接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人才需求, 动态调整与完善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品牌效应,激发校企共建工作室的的原动力与美好愿景。
提升工作室造血功能, 推进校企合作深度发展。 校企共育工作室人才模式得到政府、 学校、企业、行业在土地、财政、技术、设施、设备及管理方面的多种支持,但不能依靠输血而生存,一定要具有创新发展的生产经营活动, 具备自我造血功能,才有生命力与竞争力。 依托工作室平台,校企可以在专业群聚集的产业园区构建顶岗实习、 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双师互兼的产教融合生态链,提升工作室专业影响力与成员配套供给服务能力,并形成人才梯队的培养机制与双方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
积累创业孵化经验,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特征之一就是充分激发成员的兴趣爱好与创新思维,学生也可依托工作室平台自主选题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积累创业孵化经验。 工作室服务内容既可开展企业主题项目教学,还可搭载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社区居民服务项目,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体现职业教育服务民生的公益性。
工作室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把主题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实现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与价值。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中探索出各自独具特色的方式模式与成功经验,为我国职业教育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高职百万扩招拓展了职业教育新的发展空间与舞台,也带来新的机会与挑战,我们应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学校改革步伐,深化校企合作,对接国家稳企业保就业的目标,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