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价值目标及实现路径

2020-02-25 05:04张红霞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马克思主义

张红霞, 孙 振

(北京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青年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和骨干力量,应当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理论修养、强大的本领担当,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持者、拥护者和践行者,是坚持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榜样和模范。而青年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途中,站在这一关键的历史方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青年学生中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更是保障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青年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代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价值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能否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栽培出一批坚定的、能经得起复杂环境考验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因此,在新时代条件下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新时代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因此,将中国青年培养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在为党和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积蓄智慧和力量。第一,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党的事业的生力军,可以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和无限活力。因此,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质决定了加强党的建设就必须坚持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日就肩负起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任,这就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武装青年,而这一过程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相统一。另一方面,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着来自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方面的严峻考验,而这些考验本质上就是对共产党人的考验。党能否持续不断地培养和造就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党能否应对各种风险考验至关重要。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武装他们,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党的事业的忠实拥护者,成长为党的可靠接班人,使党的建设经受住重重风险考验,永远保持其先进性。第二,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新时代继往开来的需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具有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肩负着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他们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因此,要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正确对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价值。

2.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习近平曾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2]在新时代,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在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进程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任何一种思想理论体系能否得到继承和发展,除了该思想理论体系本身的科学性以外,还在于是否被青年一代理解认同并以之作为行动指南。实践无止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因此,培养一大批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国内外形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大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拥护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未来主体力量,才能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持续地创新发展。

3.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的政治保证

青年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形成怎样的理想信念事关整个人生方向。当代青年学生是在党的关怀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3]连接着当下和将来,是现实力量和未来力量的集合体。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以独立个体独自面对社会的开始,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和社会的认知尚不成熟,对于如何正确处理自我关系、个人与他人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尚处于探索阶段,亟需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青年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还不坚定;在系统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也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在自我修养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还需持续努力。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知识的学习,深刻认识人类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从而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个人与集体关系,加快完成自我的社会化进程。青年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培养过程中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强化实践能力,把自己的成长与社会发展相统一,把个人的追求与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相统一,把自己的世界观与指引社会发展的正确思想相统一,在不断为人民服务的同时成就自己,在不断修养自己的同时完善社会,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栋梁之才。因此,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符合青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规律,是促进其健康成长,实现其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政治保证。

二、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目标

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使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使其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和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心,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实的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1.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引领他们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习近平曾对青年说:“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4]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引导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者和实践者。一方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当认识到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更是一种社会价值观,代表着人类对正义、平等及自身彻底解放的价值追求。作为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它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特定的历史任务。在现阶段,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秉承“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的系统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方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武装头脑;坚持不断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和领会其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要紧密结合新时代的新实践,紧密结合自己生活学习的实际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学习,多思多想、学深悟透,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通过认识规律保持清醒头脑,通过把握规律明辨前进方向,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做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

2.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帮助他们构建专攻博览的知识体系

列宁曾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提到,青年的任务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学习。他指出,青年应该学习人类所积累的全部知识;马克思的学说之所以能够掌握无产阶级群众,是因为马克思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同时借助于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证实了共产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这个结论。[5]因此,青年学生“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6]有研究表明,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既有坚定理想信念,又具备较高业务素质的人才支撑。如果青年在大学时代没有积累精湛的专业知识,没有涉猎广博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优化知识结构、拓宽视野,就很难增强本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培养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要使他们不仅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要广泛涉猎各类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建立专攻博览的知识体系。在坚持自身专业不断巩固加强、有所专长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多学科基础和交叉学科的思维方式与学习能力,不仅要学习掌握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还要阅及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做到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从而在学习中将知识融会贯通,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更好的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3.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提升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要想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更要有杰出的实践创新能力。毛泽东曾明确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7]江泽民也曾强调,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有较深厚的理论修养和较广阔的视野,密切联系群众,懂得中国国情,自觉根据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8]实践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要途径,是将自我所接受的外在知识转化为成长的内在养分的必要环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在实践中实现创新创业,是一个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要具备能力。习近平曾指出:“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9]他还曾回信勉励青年:“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10]因此,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伟大的实践背景,教育引导培养对象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开展创新活动。只有在丰富的社会实践锻炼中,才会真正加深青年对科学理论的认同和理解,才会使青年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只有在创新创业中,才能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使之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4.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使他们具备强大的榜样引领作用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青年中的佼佼者,肩负着更多社会责任和公众期望。他们应当在青年学生中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号召力,深受其他青年学生信赖,是他们的榜样。因此,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应当引导培养对象强化自我修炼,加强自我约束,进行自我改造,不断提升个人的价值追求、品质修养和精神境界,从而使他们具备强大的榜样引领力。一方面,应当要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新时代青年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1]所以,要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加强品德修养,进行道德实践,无论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都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其自身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另一方面,要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责任奋发有为是党和人民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12]于国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正确认识自身所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始终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于集体,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坚持集体利益至上,在关键时刻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奉献集体。只有这样,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发扬人格魅力,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用自身的成长历程、精神追求、模范行动为青年学生树立表率,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引领作用。

三、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在青年学生中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力量调动多方资源同心协力,共同施策,才能培养出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1.加强顶层设计,打造多方联动的育人格局

习近平曾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3]并且要求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因此,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党委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管理体系,同时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统筹谋划,建立多方联动的合力培养体系。党委要自觉肩负起在青年学生中培养坚定马克思主义者的主体责任,并将其贯彻融入到办学理念和育人实际中去;要始终坚持政治性原则,站在为党和国家培养接班人的高度,加强制度安排和机制构建,实现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统一领导。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共青团组织共同负责,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等其他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配合、齐抓共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形成优势资源共享、多方力量协作的人才培养体系,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贯穿高校育人的全过程。二是,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师资队伍。因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既需要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也需要各专家教授的指导、一线教师的支持、辅导员班主任的关心和心理咨询教师的帮助,还需要其他各部门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的共同参与。只有组建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培养教师队伍,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才能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做到日常、做到个人,真正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效。

2.坚持育人导向,构建课程化的培养体系

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主要依托于共青团中央自2007年发起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实施,而这一培养工程的集中式、项目化运作模式决定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阶段性和零散性,理论学习主要采用专家讲座、自主研讨等形式,未形成科学持续的专业课程化培养体系。因此,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应坚持育人的基本导向,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为依托,以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目标,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化培养体系。第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育人主渠道,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要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原则,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增强其亲和力和针对性,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创新,把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意思,从而使培养对象在课程中接受熏陶,不仅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且逐步认同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观念。第二,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在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必修课的基础上,还要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适当增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学习课程、人文艺术素养养成课程、自然科学科普课程、劳动实践课程、领导力提升课程等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服务的选修课程,以此提升培养对象的理论素质和科学素养,拓宽其眼界和知识面,增强其综合能力,帮助其建立专攻博览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第三,要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理念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因此,要增强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浸入培养对象的学习生活,让培养对象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坚定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信念,不断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3.把准时代脉搏,坚持“三结合”的培养方式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要回应时代要求,结合青年身心特点,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首先,要坚持将重点培养与普及教育相结合。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主要以重点选拔的精英式培养为主,这样虽然保证了培养的针对性和高效性,但其群众基础薄弱。而坚持重点培养与普及教育相结合,是在对学生骨干进行重点栽培的同时加强对普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普及教育,并发挥重点培养对象在普通学生中的榜样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利用朋辈教育实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全覆盖。其次,要将组织引领与自我成长相结合。组织引领确保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方向,但其引领作用最终要通过培养对象的自我教育才能实现,因而要在加强组织引领的同时充分挖掘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内化为其成长需求,帮助其在组织引领下实现自我成长。最后,要将传统培养手段与“互联网+”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传统培养手段的优势,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多向互动性和便捷传播性,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培养方式,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大数据平台,根据培养对象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点,将培养内容在智能终端上实现“精准推送”,使培养工作生活化,提高其教育实效。

4.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实践培养平台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掌握先进科学知识,更将之付诸实践,并用理论指导生活和实践。高校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主体,应肩负起帮助青年开展社会实践的主体责任,努力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为培养对象走出学校,深入社会,砥砺实践提供相应平台。习近平曾指出:“关心和支持青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一切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广大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都要关心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发展,给予青年更多机会,更好发挥青年作用。”[14]因此,一方面高校应将学生支教、“三下乡”社会实践、日常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要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的“践行”,在实践中塑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人生品格;另一方面,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资源应就近主动与高校对接,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供实践见习基地,充分利用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等资源加强对培养对象的历史实践教育;带领青年深入社会基层,让青年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了解基层,了解群众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相信通过构建合力培养格局,完善课程化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方式,搭建实践培养平台等措施,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光照亮青年成长之路,为新时代培养出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上海市护理学会2020年优秀青年人才育苗计划培养对象验收评估已完成
成己为人,成人达己
成己为人,成人达己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上海市护理学会举办2019年度优秀青年人才育苗计划培养对象与导师交流会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观条件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