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高雅楠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管理学院 安徽·合肥 231131)
为贯彻落实中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带领作用,安徽省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徽省政府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重大工程、重大产业基地等,加速进行创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1]安徽省当前已布局智能汽车等十八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专项,布局精准医疗等十六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布局新型显示等二十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此外,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发展数字经济、集成电路、现代医疗、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安徽省共设立三百亿产业基金,用于推动人工智能、中国声谷、新型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自2009 年开始, 国务院倡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十几年来,安徽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推进科技强省建设,创新第一动力持续增强,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截至2019 年,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产值与2018 年同期相比上涨15%,累计对全省贡献率为75.6%。
在规模以上工业当中,相较2018 年,2019 年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超过13%, 装备制造业增长超过10%。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近15%,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业增加超过16%,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超过11%,新能源业超过17%,新材料业增加超过13%,新能源汽车业超过10%,节能环保业超过18%,生物业超过21%。 二十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有超过13%的增幅。[2]
为加快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进一步加强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在安徽省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擎和示范作用,经安徽省委与省政府批准,今年安徽省新增了两个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合肥高新区网络与信息安全基地、淮北先进高分子材料基地。
新增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是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推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要举措,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以“三重一创”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性、集聚性发展。 安徽省自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地开始启动,目前安徽省共有24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业基地走上了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道路,重大产业基地年均增幅超过17%。
安徽省充分发挥科教强省的优势,自主创新加速成长,一批批原创科技成果快速涌现,其中新型显示、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全国领先。 除北京之外,合肥已成为全国拥有最多大科学装置的城市。 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刷新世界纪录, 率先实现18 量子比特纠缠。 在智能语音领域,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技术世界领先,自主研发的中文智能语音技术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
安徽省始终坚持以改革带动创新,以创新带动发展, 先后出台一系列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文集,在数字经济、科技创新、技工大省、制造强省、大院大所合作等方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建设政策与制度、企业与平台、金融与资本、产业与技术的四大支柱,逐步推进科技创新制度的安徽做法。 与此同时,安徽省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扶植计划——人才+成果+金融+基地的创新模式,为安徽引进近四百名高层次科技人才。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发展速度不高,年产值的增速基本在20%以下。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稳定性仍需提升,其中部分产业年产值水平波动明显,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业、新能源业近几年增速放缓,而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速仍处于较低水平。 放眼全球,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较为迅猛。 在国内长三角地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地区,因此,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的区域间竞争态势日益激烈。[3]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部分产业处在高端产业的低水平,真正握有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广阔的顶尖产品相对较少。 即便安徽省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但在研发经费投入上与发达省份相比仍然较少。 由于区位原因,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相对较少,特别是市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果转化率不高。
近几年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但区域间发展不均衡。 安徽省超过四千个战略性新兴企业中,合肥占比约15%,是周边城市(池州、阜阳、六安、宿州)的加和。 在皖江城市带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比皖北地区多出一千五百余个。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增速看, 增速排名第一的黄山,是淮北市的近1.3 倍。资源集约度不高,特别是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资金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带来正向推动的关系,资金投入越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强,有利于产业集群高速发展。 目前,安徽省新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创新多属于基础性创新,现阶段正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与此同时,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启动资金不足,难以达到大量创新需要的巨大投入。 应通过市场调节,给予战略性新兴企业获取资金的便捷途径,提升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创新动力。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创新主体来说,产学研的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依靠企业单一途径进行创新,而是要借助外部力量。 安徽省,特别是合肥作为安徽的创新高地,更应起到这种积极示范带头作用,开展产学研的形式,为战略性新兴企业注入多元化的思维, 缩短前期长时间的研发时间,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力量,丰富企业的创新资源,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4]
经过研究,市场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正向关系明不明显。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投入能否转化为市场价值,能否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输出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资金回笼,持续高效运转。 同时,利用市场需求引导战略性新兴企业不断进行创新研发活动。 唯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不断创新去满足市场需求, 才能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这就要求战略性新兴企业不断创新产品。[5]
完善基础设施、相关技术配套的设施是确保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前提。 基础的运输、水电、景观、卫生等产业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基础,包括土地,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社区服务,卫生设施绿化设施和其他支持设施等公共环境也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集聚。 战略新兴产业集团的发展为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安徽省必须顾全大局从整体性的理念出发,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模式。 合肥、马鞍山、铜陵等城市集中公交和地铁除有色金属等关联度高的产业外, 合肥、马鞍山也可以形成汽车产业的基础。 安徽省各城市也要搞清楚区域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思路,将区域发展重点有机结合, 这些决定了区域的产业定位,打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造就了区域性产业、促进安徽省区域经济的增长。
安徽省必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需要注重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留在安徽,培养顶尖的科学技术人才,进而会出现更多创新成果,转变成果。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跨界融合发展的趋势,创新驱动下集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新的发展模式、新兴业态不断出现。 展望未来,安徽省在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汇聚各种资源与要素,着力创新发展,不断研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调整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打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让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为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